文/育兒知識樹
為了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很多父母不辭辛勞,每天被很多瑣事纏身還要親自給孩子輔導作業,但無論父母多努力,似乎都沒能提起孩子的學習興趣,這讓很多家長都很心累。
豆豆是一位6歲的女孩,豆豆媽媽為了讓豆豆贏在起跑線上,給豆豆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從早上6:50到晚上21:00 ,每個時間點該幹什麼都有明確的規定,毛筆、英語、珠心算、數學、語文每一樣都沒落下。
為了豆豆能夠嚴格按照安排表執行,媽媽整天陪在旁邊監督豆豆學習,但是在我看來,她並不是幫助豆豆學習,而是讓豆豆對學習產生厭惡,因為她犯了阻礙孩子學習的三大忌:
豆豆在寫毛筆字,媽媽不滿意她從中間開始寫,直接用手指彈豆豆的腦殼,對豆豆大聲說:「你寫啥,讓你從頭寫啊」 臉上露出對豆豆無語的表情;
看豆豆寫字的姿勢不對,媽媽又直接一拳打在女兒的身上,「你坐好,你看你拿毛筆那個姿勢對嗎?!」
這種頻繁打斷讓孩子本來對學習的專注和興趣,瞬間被澆滅了。
豆豆已經學習了2個小時,感到疲倦,打起了哈欠,媽媽看不過去,直接用手背打在女兒的嘴巴上,生氣地揪起豆豆的耳朵:「你這耳朵聽啥了,我跟你咋說的?」
媽媽在一旁不斷地敲打書桌,催促豆豆趕緊寫作業,「快寫啊」 全然無視豆豆疲憊的情緒,最後豆豆都哭了,委屈巴巴地看著媽媽,而媽媽卻惡狠狠地對女兒說:「你再瞅,我把眼睛挖出來」
而豆豆大部分時候都表現出麻木的表情,顯然她已經疲於應付媽媽的催促了。
到了晚飯時間,爸爸也加入到「戰鬥」中,對豆豆威脅道:沒寫完作業不給吃飯!
很顯然,爸爸想通過威脅激起豆豆的緊迫感,但是他卻看不到豆豆一臉的茫然和無助,當豆豆說自己不會做珠心算時,卻沒有一個人來幫她,最後,豆豆把作業拖到了晚上10點還沒寫完,一家人陪著不吃晚飯。
惹得媽媽氣急敗壞地把豆豆從凳子上拉起來,推到角落:「你不想寫就給我到外邊去!」
為了能讓孩子學習,這一家父母已經精疲力盡,但6歲的豆豆不見得在學習上有所見長,甚至可能已經在心裡對學習產生了牴觸的情緒。
輔導孩子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父母用錯了方法,很容易產生負面的效果,甚至比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更差,那就得不償失了。
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是有規律的,不同年齡段兒童所能保持注意力時長不同,其實12歲以內的孩子都很難超過30分鐘專注於一件事情,所以不應該長時間讓孩子學習。
而且,對於3-6歲的孩子,最好的智力開發是充分的遊戲和體能訓練。
因此,過早地讓孩子長時間學習,可能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陳美齡被稱為「斯坦福媽媽」,她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都送進了美國名校史丹福大學。她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把學習和生活聯繫在一起。
如果孩子剛好學習到下雨的原理,她會讓孩子停下手中的作業,跟她一起到雨中親身感受雨水,捕捉蝸牛;
如果孩子學習鯨魚,她會找一找有鯨魚出鏡的動物節目和孩子一起觀看,她會帶孩子去調查鯨魚的數據,和孩子討論為什麼會有反對捕鯨魚的人;
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習,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被激發,他們能夠用所學到的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問題,他們會更加明白學習的意義,從而愛上學習。
知乎上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激勵孩子學習的故事。
長期以來,這位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做作業經常拖拉、磨蹭,每次做作業都要熬四五個小時,自己的耐心都快被消磨完了。
有一天下午,孩子一進門就跟媽媽興奮地說,「媽媽,我今天下午測試考了95分!」 本來這位媽媽看了試卷,覺得這測試不難,認為孩子應該拿更高分,但是一想到孩子興奮的表情,她覺得還是要以鼓勵為主,於是她對孩子立即表示肯定:「哇哦,進步真的好大!今天下午的考試,你有什麼樣的成功經驗可以跟我分享嗎?」
結果孩子激動的情緒也被點燃了,特別開心,甚至興奮的蹦起來,自己主動地去完成作業,而且只用了半個小時就完成了。
因此,與其盯著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方面,不如多發現孩子表現好的一面,讓孩子激起內在的信心和動力。
每位孩子成長都有自己的規律,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的成長錦上添花。如果採用了錯誤的方式,不僅會讓孩子厭惡學習,而且孩子和父母都因此疲憊不堪,倒不如放手讓孩子自然成長。
你認為呢?
(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