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晶、徐瑞春、段江婷、羅昊
7月7日,永豐縣瑤田鎮梅坑村裡假自然村。
田疇沃野裡,東邊種著大片早稻,一株株飽滿的稻穗充滿著成熟的喜悅,承載了農民沉甸甸的希望;西邊是一片中稻,已到灌漿之時。50多歲的種植戶黃曉明和女婿一道,捲起褲腿,放飛無人機噴灑農藥。隨著一陣轟鳴,無人機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漸漸融入青山綠水的背景之中。
歷數黃曉明的華麗轉身,瑤田鎮黨委書記湯武妍豎起大拇指點讚:從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到流轉土地近600畝、種植水稻550畝,成為遠近聞名的「糧王」;從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如今可實現年產值87萬元,純收入20萬元;從自己一人致富,到帶動12戶貧困戶脫貧,黃曉明就像無人機,「飛」躍貧困線,成為小康「領頭雁」。
貧困難不倒勤奮人
瑤田、梅坑、裡假,一組詞彙,從字面看,讓人不免覺得少了一些煙火氣,多了一些貧瘠感。在當地,也確有部分地塊,因為稟賦較差難以耕作,自然成為「棄子」。
「別人不種的,我全部要了!」黃曉明皮膚黝黑,形態憨厚,眉宇間卻透著一股堅強。現在他已是當地數一數二的種糧大戶,然而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滿臉憨笑的莊稼漢子,幾年前還是村裡的貧困戶。
黃曉明有三女一兒,母親癱瘓,患老年痴呆症,常年需要藥物治療、專人護理。黃曉明夫妻一邊照顧家人,一邊努力耕作,生活過得異常艱辛,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多少個不眠之夜,黃曉明輾轉反側:這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
勤勞的人總不愁沒有飯吃。「我從初中畢業就開始種田,這方面經驗還是比較豐富,把別人的田租過來,種上水稻,總會有一些收入。」他向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租田,一開始租了近30畝,第二年他家的收入便超過了當年的貧困線。到了今年,他已經租了550畝水田,又種了25畝菸葉、10畝甜葉菊、5畝早春辣椒。靠著一股鑽勁,憑著一股韌勁,帶著一顆誠心,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如今的他,已經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撐起了脫貧致富的夢想,實現了從貧困戶到種糧大戶的蝶變。
小康路上有貼心人
「小康就是幹自己喜歡幹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黃曉明眉頭舒展,笑容滿面。
「我現在有三多……」黃曉明掰開手指,算給記者聽:一是機子多。收割機、插秧機、無人機,各種農機具應有盡有,幹起農活得心應手;二是車子多。農用車、三輪車、電動車,拉貨拉人都不耽誤;三是幫扶幹部多。光是書記就有3個,成了黃曉明口口聲聲的「老朋友」,其他縣裡的、鎮裡的、村裡的幫扶幹部,那就更多了。
黃曉明告訴記者,3個書記分別是瑤田鎮黨委書記湯武妍、駐村第一書記李青松、村黨支部書記戴業旺。遇到難事了、有困難了,就和「老朋友」們聊聊天,聊過之後,心裡敞亮多了:該種什麼品種,該壓縮什麼品種,可以拿定主意;國家的惠農富民政策,得以及時掌握。
湯武妍書記告訴記者,幫扶幹部真扶貧、扶真貧,與貧困戶心與心溝通、面對面交流,能夠準確及時掌握各種動態,讓精準扶貧更有準頭;一次次幫扶落到實處,讓貧困戶嘗到了甜頭,增進了對幫扶幹部的信任感。心貼得更近了,幫扶也更有效了。
「創業艱難苦難多,感謝政府的真心幫助。」黃曉明說,為了扶持自己擴大種植規模,縣裡第一年發放了5000元產業資金;為湊齊購買農機所需資金,幫他聯繫了8萬元商業貸款、16萬餘元農機補貼;去年遭遇乾旱,縣農業農村局給他提供免費農藥,還補助了他幾個蔬菜大棚,鎮裡幫他申請了5萬元貼息貸款;今年遭遇疫情,幫扶幹部千方百計幫他解決蔬菜銷售難題……
一起富需要領頭人
在剛剛收割完畢的稻田裡,鐵牛轟鳴作響,55歲的脫貧戶姚文春忙得正歡。姚文春是黃曉明請來的工人,每年在田裡幹活,工資收入有1.5萬元以上。跟著黃曉明這個種田「老把式」,姚文春學到了不少種植技術和農機操作本領,打田根本不在話下。
飲水不忘思源,致富不忘鄉親。「現在種植的規模大了,光靠自己忙不過來,不請人不行。」黃曉明說,種煙、拋秧、拔草等,現在平均每天都要僱用十多位貧困村民,活多的時候一天有幾十人。他還成立了一個扶貧車間,村裡的貧困戶只要想來都可以去他那做事,按天結算工錢。「掐指算來,每年開出去的工資,都在這個數!」黃曉明偷偷伸出兩根手指——20萬元。
「小康就是該有的都有了……」黃曉明又一次掰開手指,「今年我起了兩層的新房子;有車子有機子有稻子;我喜歡種田,收入不錯人還自由!」手捧金燦燦的稻穗,黃曉明爽朗的笑聲在農家小院久久迴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