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稱已遺失 魯迅博物館卻正在展出的「醫學講義」是真是假?

2020-12-27 青瞳視角

魯迅先生在其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曾經提到,他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時所記的「醫學筆記」,曾被授課老師藤野先生收去批閱。等發回來的時候,魯迅發現,藤野先生老師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在文末,魯迅先生寫道,「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

北京魯迅博物館珍藏的文物《仙臺醫專講義》

而常去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博物館內,這批「講義」卻奇蹟般地出現,被當作珍貴文物展覽。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9月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0頁《藤野先生》課文注釋顯示:「那本《解剖學筆記》後在1951年從魯迅家藏三箱書中找到,現藏於魯迅紀念館。」

是魯迅先生所說有誤,還是博物館展出「假講義」?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發現,在魯迅研究界,這一「醫學筆記」早已引發了長達數十年的「失而復得」論和「追根溯源」論之爭。

當年所發的短文

新論:魯迅記憶有誤,「仙臺醫專講義」並未丟失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人教版《語文》教科書《藤野先生》關於仙臺醫學講義的注釋,源自北京魯博研究員葉淑穗發表的一篇文章。這篇署名葉子、名為《魯迅

另一魯迅研究學者楊燕麗發表於1997年第1期的《魯迅研究月刊》的《關於魯迅的「醫學筆記」》,對「仙臺醫學講義」被發現的情形介紹得更為詳細:「全國解放後,紹興因籌建魯迅紀念館而徵集文物,發現在張梓生家中存有三箱魯迅藏書,其中就有魯迅的『醫學筆記』。紹興的同志及時把『醫學筆記』送交許廣平。1956年,許廣平把它捐贈給北京魯迅博物館,一直保存至今。」

而就在近日,魯迅研究學者谷興雲教授發表了《魯迅「醫學筆記」是「失而復得」嗎——對仙臺講義問題的考辨》一文。他在文中對業內廣為流傳的在魯迅家鄉紹興的有人張梓生家發現三箱書裡有「醫學筆記」這一版本的說法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論證,最終認為:魯迅記憶有誤,醫學講義並不存在「失而復得」,也無法證實遺落在張梓生家裡。

北京魯迅博物館珍藏的文物《仙臺醫專講義》

核實: 三箱書裡並無「仙臺醫專講義」

谷興雲介紹,關於在張梓生家發現的三箱書,當年在魯迅家裡做工友、三箱書發現者之一的王鶴照說:「還有當年寄存在五雲門外張梓生家裡的三箱書,也是在解放後我陪(紹興)紀念館同志去找回來的,這三箱書已在張先生家裡放了30多年。從書箱裡發現了不少非常珍貴的墨跡,其中有魯迅先生17歲時的手抄本《二樹山人寫梅歌》,有經魯迅親自批註過的三本《花鏡》,有魯迅在南京讀書時的手抄本:《幾何學》《開方》《八線》《開方提要》,還有介孚公(魯迅祖父)手筆《漫遊記略》、伯宜公(魯迅父親)手筆《禹貢》等等。」但文章中並沒有提到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讀書時的課堂筆記。而《紹興魯迅紀念館大事記》載明,在三箱書中發現的,是南京求學時期的手抄件數種,並非不是仙臺醫學講義。

為此,谷興雲認為,「楊燕麗在文中說,紹興的同志及時把『醫學筆記』送交許廣平,此事紹興紀念館《大事記》無記載,不能證實。按情理,如上繳魯迅珍貴文物,應報送中央有關部門,如國家文物局,或國家博物館等,不會送交個人,何況是不做記錄亦無交接手續(文字憑據)的送交?」

90歲的葉淑穗老人講述當年事

回應:實為許廣平捐贈,至於來源尚難考證

對於谷興雲的相關質疑,9月4日晚,90歲的葉淑穗老人在接受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時表示,她通過查詢魯迅博物館文物帳,發現這六冊《仙臺醫專講義》是魯迅博物館建館前的1956年6月,許廣平先生向魯博捐贈第一批文物時捐贈的。

「當時接收魯迅文物的是許羨蘇先生,他是魯迅的學生,亦是許廣平的同學和好友。許羨蘇還是魯博最早從事魯迅文物保管的前輩,我是她的助手。我是1956年7月從部隊轉業到魯博工作的。所以許廣平先生捐贈此件文物時,我並不在場。」葉淑穗說道。

後來葉淑穗在整理文物和將文物分類編帳時,曾問過許羨蘇此文物的來歷。「許羨蘇告訴我,『許廣平先生說是紹興派人送來的』,這一點我記憶猶新。但當時就沒有再細問,甚至堅信無疑,因為那時已知在紹興發現了三箱書,主觀認為這六冊講義是從那裡發現的。此後我有許多機會見到許廣平先生,和她也常交談工作上的問題,她都耐心地給予解答。然而我唯獨沒有提出過這三箱書的來源及六冊講義問題。」葉淑穗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葉淑穗說,正是因為她片面相信了許羨蘇的說法,沒有向許廣平當面求證,既未查閱過三箱書的書目,也未與紹興魯迅紀念館的同志核實,就很草率地在1980年發表了上述短文補白,「我現在回想起來深感遺憾,此文雖短小,但影響極大,使這不符合事實的論證,被一些出版的書籍和研究者所引用,在此我誠懇地向讀者致歉。」

更令葉淑穗始料不及的是,這一短文給社會和學界造成了那麼大的影響和誤會,「包括教育界,講到魯迅的《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時候,也引用過我的短文補白內容。還有《魯迅傳》《魯迅大辭典》等書籍都引用了我那時的說法。現在許廣平、王鶴照、張梓生等當事人都去世好多年了,北京魯博收藏的文物《仙臺講義》究竟源頭在哪裡?已經無人能夠說清楚了,有待歷史解惑。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魯博所展出的魯迅仙臺醫專講義,是真品而非贗品。」

最新發現的《仙臺醫專講義》封皮

最新: 魯博發現了魯迅這批講義的包書紙

谷興雲在《魯迅「醫學筆記」是「失而復得」嗎》一文中介紹,業界對魯迅「仙臺講義」,有多種叫法,如,解剖學筆記、醫學筆記、課堂筆記、大學筆記等等。在他看來,這幾種叫法雖各有道理,卻均有明顯不足,應考慮以「仙臺講義」為其名稱,作為專名專稱。

葉淑穗老人則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透露,最近魯博文物資料保管部負責人從魯迅的遺物中,新發現了魯迅當年用以包這批講義的包書紙。在這包書紙的上面有魯迅親筆寫的「仙臺醫專講義錄」七個字。在她看來,「仙臺醫專講義」的提法,不但妥帖且精準,因為這是魯迅自己對這部「講義」的完整的定名。

供圖/北京魯迅博物館文物資料保管部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張恩傑編輯/弓立芳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魯迅稱已遺失、魯迅博物館卻正在展出的「醫學講義」是真是假?
    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9月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0頁《藤野先生》課文注釋顯示:「那本《解剖學筆記》後在1951年從魯迅家藏三箱書中找到,現藏於魯迅紀念館。」 是魯迅先生所說有誤,還是博物館展出「假講義」?
  • 魯迅「醫學筆記」是「失而復得」嗎——對仙臺講義問題的考辨
    至於「課堂筆記」和「大學筆記」,因有限制語(「課堂」或「大學」),比上面兩名稱範圍雖已縮小,但亦非魯迅用名(稱大學不準確,魯迅讀的是專門學校)。以上幾種叫法,雖各有道理,卻均有明顯不足,應考慮以「仙臺講義」為其名稱,作為專名專稱。依據是:第一,「講義」是魯迅本人用語。
  • 魯迅「醫學筆記」有新發現 時隔四十年研究員致歉
    在文末,魯迅先生寫道,「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常去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博物館內,這批 「講義」卻奇蹟般地出現,被當作珍貴文物展覽。
  • 藤野先生所批註的魯迅「仙臺醫專講義」有新發現 時隔四十年研究員...
    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  常去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博物館內,這批 「講義」卻奇蹟般地出現,被當作珍貴文物展覽。  另一魯迅研究學者楊燕麗在發表於1997年第1期的《魯迅研究月刊》的《關於魯迅的「醫學筆記」》中,對「仙臺醫學講義」被發現的情形介紹得更為詳細,「全國解放後,紹興因籌建魯迅紀念館而徵集文物,發現在魯迅好友張梓生家中存有三箱魯迅藏書,其中就有魯迅的『醫學筆記』。紹興的同志及時把『醫學筆記』送交許廣平(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956年,許廣平把它捐贈給北京魯迅博物館,一直保存至今。」
  • 日本仙臺市博物館舉行魯迅展 包括魯迅解剖筆記
    日本仙臺市2004年10月舉行隆重的「碑前祭」,紀念魯迅留學仙臺一百周年。圖為應邀前來參加有關紀念活動的魯迅的孫子周令飛、孫女周寧,以及兩位曾外孫女,在仙臺市青葉山麓的魯迅紀念像前深情緬懷先人。
  • 「魯迅魯迅,多少廣告,假汝之名以行」
    其中,7月31日的「教育消息」欄又刊登了蜀生的通訊《廈門大學之積極整頓》,起首稱「廈門大學伏假後大更張,仍分設文、理、法、教、工、商、醫七科,並新聘北大教授林語堂(原名玉堂)、沈兼士、周樹人(魯迅)、顧頡剛任文科及國學教授」。
  • 「5·18國際博物館日」魯迅博物館舉辦魯迅紀念月活動成果展
    央廣網北京5月18日消息(記者張庶卓)5月18日,是「5·18國際博物館日」,「香遠益清」——2017「魯迅紀念月」藝術活動成果展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陳列廳序幕廳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作品的作者,從八九歲的文學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才子,再到年逾耄耋的矍鑠老者,它們用美術、文學、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對魯迅先生做出了他們的當代理解和詮釋。
  • 這裡保留著醫學生魯迅的聽課座位:在仙臺尋蹤魯迅和藤野先生
    位於仙臺的魯迅故居魯迅故居的西鄰是碧水潺潺的廣瀨川,時能聽到海鷗的鳴叫聲。由於年代久遠,這間小樓已呈黑色,與旁邊一家裝修豪華的咖啡館相比,顯得頗為寒磣。即使這樣,當地政府也不加修飾,體現了「維持原貌就是最好的管理」的文物保護理念。
  • 日本大學研究發現藤野先生曾細改魯迅課堂筆記
    ■修改內容詳細 主要是日語語法  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是東北大學醫學部的前身,1904年到1906年魯迅曾在這裡學習醫學。當時藤野嚴九郎在該校擔任解剖學教授,在生活和學業上給予魯迅很多幫助。魯迅在《藤野先生》中記錄了他對藤野的尊敬和愛戴,並提到過藤野曾為其修訂筆記。
  • 魯迅先生在北京的真實印跡,訪北京最完整的故居:魯迅博物館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小資訊,你有來過嗎?魯迅博物館是中國人民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現為司局級公益性事業單位,隸屬於國家文物局,是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在仙臺,遇見魯迅
    教室裡面,講臺上有塊可以上下推拉的黑板,講桌左側還有一個洗手池,和講臺正對的前後共有十排座位分作三列,魯迅經常是坐在第二三排的中間。就是在這裡,周樹人「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又最終棄醫從文,若干年後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文豪。
  • 暑假參觀北京魯迅博物館 Visiting Lu Xun Museum of Beijing
    暑假參觀北京魯迅博物館 Visiting Lu Xun Museum of Beijing in Summer Holiday 魯迅博物館,館內藏有大量文稿和遺物。陳列廳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 魯迅與收藏的故事
    之後,魯迅曾三次去琉璃廠,21日購買六朝墓銘拓片7種,23日和28日又在靜文齋、寶晉齋、淳菁閣、松古齋、清秘閣等南紙店買了幾十種信箋,說明當時魯迅已著手箋譜的研究。此外,他還去日本人辦的東亞公司購書一次。   魯迅總是利用各種機會,想方設法收集心愛的圖書。買書對魯迅來說,不僅僅是閱讀、教學和研究著述的需要,而且成為生活的樂趣和精神的營養來源。
  • 魯迅絕筆信亮相廣州 日文寫成筆跡潦草
    這是魯迅生前的收藏。     魯迅絕筆信亮相廣州博物館    「沒想到半夜又喘起來。因此,十點鐘的約會去不成了,很抱歉。拜託你給須藤先生掛個電話,請他速來看一下……」    「廣平兄:依我想,早該得到你的來信了,然而還沒有,大約閩粵間的通郵不大便當,因為並非每日都有船……」即將於明天在廣州博物館開幕的《魯迅生平與創作》展覽中,魯迅先生寫給許廣平的書信手札、魯迅去世前一天寫的「絕筆信」(複製品)以及魯迅兒時佩戴的銀飾等一批珍貴文物,從上海魯迅紀念館「借」來廣州與觀眾見面。
  • 尋找小眾目的地——北京魯迅博物館
    趁著周末,去了趟北京魯迅博物館。博物館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看著地址離酒店不遠,於是吸著冬日早晨清冽的空氣,在北京的老胡同裡穿梭進出,拐了十幾個彎。胡同特徵的窄道上擠滿了生活氣息,自行車、摩託車、小汽車,偶爾還能碰見破舊的三輪車、卡進角落的麵包車和流通攤販車。
  • 魯迅、徐志摩生前之物,陸小曼的旗袍...在海寧實物展出
    本次活動由廣州魯迅紀念館、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專委會 、徐志摩紀念館、錢君匋藝術研究館主辦,海寧市徐志摩研究會協辦。魯迅憂國憂民,奠定中國現代文學的基石,徐志摩浪漫激情,追求詩歌創作的靈性。
  • 魯迅絕筆信亮相廣州 用日文寫成筆跡潦草(圖)
    拜託你給須藤先生掛個電話,請他速來看一下……」  「廣平兄:依我想,早該得到你的來信了,然而還沒有,大約閩粵間的通郵不大便當,因為並非每日都有船……」即將於明天在廣州博物館開幕的《魯迅生平與創作》展覽中,魯迅先生寫給許廣平的書信手札、魯迅去世前一天寫的「絕筆信」(複製品)以及魯迅兒時佩戴的銀飾等一批珍貴文物,從上海魯迅紀念館「借」來廣州與觀眾見面。
  • 魯迅手稿遺失480萬字 一頁抄稿炒到600多萬元(圖)
    1400萬字,目前已出版的950萬字,散佚的魯迅著作及其手稿不下480萬字。  魯迅的手稿是國家的重要財富,雖然不能具體確定那些遺失的手稿有什麼價值,但是目前魯迅的任何手稿,都會被社會廣泛關注甚至惡炒,2013、2014兩年出現的魯迅抄稿各一頁,兩次拍賣各炒到685萬和690萬,可見其價值。  王錫榮說,現如今,課題組已對現存魯迅創作手稿進行了全面校勘,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魯迅手稿進行全面校勘。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是魯迅所言?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魯迅名言》魯迅先生熱愛學習,只要生命還沒結束,他就要一直將學習進行到底。同時,魯迅先生還有滿腔的愛國情懷,在他的文字中,已將愛國情結表達得淋漓盡致。縱觀魯迅的一生,他不僅在文學上頗有造詣,還是著名的民主戰士,他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
  • 在日本尋訪魯迅印跡:求學座位保留至今
    這個人,就是逝世已80年仍被視為中國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且其作品對當代仍有極大警醒和啟示的魯迅先生。在今天的日本,究竟還能找到哪些與魯迅有關的印跡呢?近日,《國際先驅導報》駐日記者進行了一番尋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