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宸出生於1990年,青年作家、編劇、插畫師。著有《你是最好的自己》,《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謝謝自己夠勇敢》,《後來時間都與你有關》,《最初之前》等作品。(果麥文化供圖)
小說的主人公就像自己的老朋友
「如果我當初沒有選擇去北京,而是留在家鄉成都生活,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張皓宸的腦海裡,一直有著關於另一種人生選擇的幻想。很多北漂的年輕人在輾轉反側時其實也想過這個問題,他們在腦袋中不停地幻想,製造著一個又一個夢境,不想被喚醒。
「關於平行世界的那種感受,就是就跟丟硬幣一樣,讓我們來做一件選擇,你選擇正面會發生什麼,選擇反面又會怎麼樣?」張皓宸非常喜歡在知乎、豆瓣中瀏覽有關宇宙、天文、科幻的話題,尋找平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想像著在那裡可能發生的故事。
「我想寫一個關於重新選擇,重新過一次生活的故事。」張皓宸說,這種想像在他腦海裡盤旋了大概兩年的時間,故事也在不斷地想像中逐漸成型。為了把想像付諸筆端,他找了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寫作,過了大半年封閉式的寫作生活,並寫下了首部長篇小說《最初之前》。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張一尋通過最新科技回到過去,和女主人公朱夏從家鄉小鎮來到北京,從破舊不堪的一居小房、幼稚的職場新人開始,在北京這個如夢的城市經歷分分合合的故事。小說不僅探討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代際關係以及價值觀的衝突,原生家庭裡對故鄉的逃離與和解,愛情中物質與精神的割裂,還探討了當代年輕人在新媒體時代的職場困境與機遇等等。這些話題迅速擊中年輕一代讀者的心靈,讓《最初之前》的預售1小時就破5萬冊,24小時破11萬冊。
「小說裡很多故事都來源於我們的生活。」張皓宸說,為了使故事更加真實,這本書裡融合了很多他自己的北漂經歷,包括他租住過的小區、生活過的街道、吃過的飯館,以及他和朋友在職場中升遷的過程等等,能從中看到他的影子。他希望,讀者們也能夠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
「當我把小說裡的兩位主人公從5歲寫到70歲,快寫完的時候我忍不住哭了。」張皓宸解釋說,短篇小說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但長篇小說的主人公就像是他的朋友,每天他都會對這些朋友感情更深一些,當完結時難免像老朋友之間的離別,滿是不舍。
不斷突破自己,勇於跳出舒適圈
和許多熱愛文學的年輕人一樣,張皓宸從小就對文字比較敏感,初中時會在作業本上寫小說,並「逼迫」自己的同桌閱讀。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高中時,張皓宸就開通了自己的博客,經常在博客裡寫散文。由於文筆出色,一家出版社邀請他出版作品,於是張皓宸來到了北京。
滿懷期待的張皓宸沒有料到,兩部小說只賣了約3000本,稿費遠遠不夠支付他在北京的生活開支。無奈之下,他成為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運營過國企的官方微博,當過電話推銷員,做過影視劇的宣傳、策劃……然而,工作之餘,張皓宸並沒有放棄寫作的愛好,他堅持在網上發表文章、手寫字和插畫作品,作為生活的「調味劑」。
2013年,他與電臺主持人楊楊共同創作主題為「那些你很冒險的夢」的衛生紙漫畫,受到人們的關注。後來,他將自己的插畫與實物集合,推出多款趣味插畫。溫暖的故事、有趣的插畫和可愛的手寫字又一次吸引了出版社的目光。2014年,張皓宸的短篇小說集《你是最好的自己》出版,書中的插畫和手寫字元素別具一格,讓人眼前一亮。憑藉這本書,張皓宸邁入了暢銷書作家的行列。
嘗到甜頭的張皓宸卻拒絕了出版社的建議——照搬《你是最好的自己》的套路,繼續出版系列作品。他希望自己能夠跳出舒適圈,有所突破和改變。在中短篇故事集《後來時間都與你有關》中,他首次嘗試通過完全虛構的方式,圍繞「時間」這個主題,創作了9篇完全不同的故事。短篇故事集《聽你的》全書採用書信體,張皓宸試著跨越性別、年齡、物種限制,扮演不同的角色講故事。
這些突破和嘗試使張皓宸更加「吸粉」,同時,他也得到了國內眾多獎項的認可。面對「流量作家」這個標籤,張皓宸並不排斥:「在現今流量為王的時代,如果能靠自己的一點關注度,讓大家回歸閱讀,那就是好的結果。」
保證作品質量,變暢銷書為長銷書
如今,張皓宸保持著每年出版一本新書的節奏,「蓄力」是他保證作品質量的秘籍——他幾乎不寫公眾號推文,也很少在雜誌上發表作品,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用在了實體書創作上。「在網絡平臺上發表零散的作品特別消耗心力,我不希望寫作成為我的一種負擔。」他如是說。
在張皓宸的頭腦中有一個開關,他決定好創作的類型後,就會把這個開關打開,全身心地進入創作狀態。「這時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為書中故事的出口。」張皓宸介紹,甚至在吃飯、洗澡、走路時,他也在不斷構思,汲取靈感。
正式動筆之前,張皓宸通常會寫一個3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真正寫作時憑藉自己的感受展開故事。「我覺得寫作最爽的就是自由,沒有約束,想到什麼寫什麼,我經常寫到最後的時候,結局跟剛開始想的完全不一樣,寫作就是一個不斷推翻的過程。」
張皓宸坦言,《最初之前》在把想像轉化成文字並不是一帆風順,他也遇到了一些難題。由於涉及科幻元素,故事的時間線特別重要,他需要理清很多邏輯問題。「時光投影這項技術有很強的蝴蝶效應,假如有一個地方沒有計算清楚,就可能產生邏輯漏洞,結局就站不住腳。」他花了3天時間,在筆記本上不斷推算故事發生的可能性,希望能夠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並且邀請工作人員試讀,幫助自己進行驗證。
「他是我當了近7年編輯以來遇到的少數完美主義者,他對自己的作品苛刻,近乎偏執。」張皓宸的新書編輯評價道,在編輯看完初稿覺得不錯之後,張皓宸又把稿子修改了兩遍,每一次都是大面積的修訂,包括情節的細化、遣詞造句的拿捏。到了第三稿,他才總算鬆了口氣。
「好的作品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如何把暢銷書變成長銷書,才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張皓宸看來,生活閱歷是創作必不可少的「寶庫」。張皓宸稱,90後由於沒有經歷過太多磨難,寫不出來老一輩擅長的嚴肅文學,他能做的就是聚焦現實,關注當下,寫一些輕鬆的故事。「我只比那些還在迷茫的年輕人大一點點,我把這幾年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結合想像力寫出來,帶給讀者一些溫暖和啟迪,這就足夠了。」
張皓宸建議,青年文學愛好者可以有選擇地看一些「怪書」,或者平時不太願意買的書,用它們去尋找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寫作領域,從而產生不一樣的靈感,碰撞出獨特的火花。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