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為重要和最為敏感的核心議題,也是事關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利用臺灣問題對華施壓,成為川普政府的一個重要抓手。
據臺媒9月24日報導,美國陸軍最新一期《軍事評論》雙月刊中的文章竟鼓吹「美軍應重返臺灣,在臺灣『駐軍』」。兩岸網友紛紛反對美軍期刊的惡意炒作,島內網友直言,美國來臺「駐軍」,這是要把臺灣當戰場?!
美國頻打「臺灣牌」,它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美國強化對華打「臺灣牌」
美國持續對華打「臺灣牌」,可謂步步緊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斷提升美臺互動的官方層級。
繼8月9日美國衛生部長阿扎率團訪問臺灣後,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又於9月17日至19日公開和高調赴臺,開展所謂的「美臺經濟與商業對話」活動。克拉奇由此成為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以來美國訪問臺灣的最高級別官員。未來,不排除美國會派出更高級別的官員竄訪臺灣。
第二,加大對臺軍售的力度。
美軍核潛艇裝填MK-48 MOD-6先進魚雷 圖源:Navy.mil
2019年8月,美國批准向臺灣出售66架最新型的F-16V戰機。2020年5月,臺灣又向美採購了18枚MK48魚雷,7月美國批准售臺有關「愛國者-3」飛彈重新認證的設備與技術。
根據路透社、CNN等媒體報導,目前川普政府正在謀劃對臺的新一輪軍售方案,包括地雷、巡航飛彈和無人機等7種主要武器系統,總額達70億美元。
路透社報導截圖
在此之前,川普政府批准向臺灣出售的武器金額已經達到了約150億美元,超過前任歐巴馬政府的140億美元。如果新的對臺軍售方案得以通過,將意味著川普政府任內的對臺軍售不僅武器先進、種類多,並且創造新的軍售金額記錄。
第三,對接美臺產業鏈合作。
從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的訪臺行程來看,包括科技在內的產業供應鏈合作,以及就投資審查修法方向進行交流等,都是美臺雙方對話的重要內容。期間,美方還宴請了臺美雙方的重要供應鏈業者,主要為半導體、網通、科技行業以及工商團體的代表。可見,在對華經濟圍剿布局下,美國開始更加重視臺灣的半導體、通信等高科技產業鏈條。
美國臺海政策發生明顯轉向
近期美臺關係的密集互動已經表明,在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的背景下,美國的臺海政策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向。
其一,由以往的表面維持臺海現狀轉變為破壞兩岸關係現狀。
過去,美國雖然反對中國大陸武力統一臺灣,但是也明確反對臺灣當局走向獨立的危險舉動。保持兩岸分裂分治的現狀更符合美國的現實利益。
然而,隨著美國對華的持續打壓,美國不僅對蔡英文當局的柔性「臺獨」行為視而不見,還通過官方互動、大規模軍售等方式為「臺獨」分子撐腰打氣,儼然將臺灣視為一個準獨立的「國家」和準軍事盟友,公然改變臺海現狀。
美國向臺灣出售的F-16V戰機
其二,由過去的發展非官方關係轉變為推進官方關係。
根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美國歷屆政府的承諾,美國只與臺灣地區發展經貿、文化及其它非官方關係。然而,近年美國的對臺政策已經明顯偏離此前的對華承諾。
美國打著衛生防疫交流和經濟商業的幌子,開展同臺灣的實質性官方關係,嚴重破壞了「一個中國」政策。
其三,由過去的大致保持「陸臺平衡」轉向「以臺制陸」為主。
一般認為,維持海峽兩岸的分裂分治,保持兩岸力量的大致平衡,美國才能從中漁翁得利。為此,過去美國的臺海政策基本上框定為「陸臺平衡」模式,既要防止兩岸統一,又要防止激進「臺獨」。
然而,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以及改變兩岸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狀況,川普政府有意轉向「以臺制陸」的模式,頻頻對華打臺灣牌,對中國大陸進行極限施壓。
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率代表團於9月17日傍晚抵達臺北。其四,美國的涉臺決策依據由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與臺灣關係法」,轉向更多的單邊立法法案。眾所周知,美國過去的臺海政策依據基本上是圍繞著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與臺灣關係法」而展開的。不過,隨著近年美國國會密集通過的「與臺灣交往法」、「臺灣邦交國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等多項涉臺法案,美國臺海政策的決策依據已經出現偏向此類單邊法案的苗頭。
目前,美國國會還在醞釀更多的激進涉臺法案。可以預見,這類單邊法案將會逐漸成為左右美國涉臺決策的主要依據。
臺灣為何成為美國的「棋子」?
應當說,美國利用臺灣問題來牽制中國,並非什麼新鮮事。就連一部分臺灣島內的有識之士也承認,臺灣只不過是被美國用於遏制中國的一個棋子。在當前美國已經確立了全方位的對華對抗戰略以及由此導致的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的大背景下,臺灣問題自然會成為美國打壓中國的一個著力點。因此,川普政府在短期內如此密集地對華施展「臺灣牌」,是美國在戰略上遏制中國崛起的一種反映,也折射出美國圍堵中國的迫切性和焦慮感。就美臺高級別官員互動而言——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的背景下,如果說美國衛生部長訪臺還可以以交流衛生防疫信息和經驗為理由,那麼像副國務卿這種高級政治官員如此公開、高調地率團訪問臺灣,並且與臺灣當局的負責人以及政治、經濟部門的幾乎所有部門相應官員都進行會晤,則明顯表明美國正在加碼利用臺灣問題這一中國的「軟肋」,將之作為政治上常態化敲打中國的一個手段。
再以對臺軍售為例。可以說,這次美國主動售臺武器的計劃,打破了多年來的慣例,十分罕見,因為在以往的美國對臺軍售中,更多的是臺灣當局的需求。川普政府此次主動謀劃對臺軍售,當然會有為美國獲取商業利益的意圖,但更為重要的是,華盛頓可以藉此向北京發出更為強有力的軍事壓力信號。
考慮到目前正值美國大選之際,川普政府此時推出對臺軍售計劃,也有利於轉移選民的注意力,塑造自己對華強硬形象,拉抬自身的選情。
此外,在美國推動對華經濟脫鉤的背景下,通過強化美臺產業鏈合作,推動臺灣高科技產業與大陸切割,進而絞殺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產業成長,也是美國對華圍堵戰略的一部分。
可以預見,在中美關係長期進入「寒冬期」,以及兩岸沒有實現真正統一之前,美國的上述涉臺行為,不僅不會是最後一次,反而會成為一種常態。對此,中國大陸應當確立長期的思想鬥爭,並做好隨時應對臺海局勢激變的準備。
- END -撰文 / 馬建英
(山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 / 張晶
圖片 / 網絡
美編 / 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