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7時30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著名主持人趙忠祥,因患癌症晚期搶救無效,在北京世紀壇醫院溘然長逝,享年78歲。他逝世這一天,正好是他的78歲生日。
趙忠祥之子趙方在趙忠祥個人社交媒體上發布噩耗。
經健康界求證,確認屬實,1月16日正是趙忠祥的78歲生辰。
趙忠祥出生於1942年,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他是我國第一代電視主持人,因主持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正大綜藝》、配音解說《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節目為觀眾所熟知。
據趙方發文透露,趙忠祥2019年底突感身體不適,就醫檢查,發現身患癌症,已經擴散。時間很短就病重,在這裡不禁感嘆,人在貴錢再多,面對癌症沒人能力挽狂瀾,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留住生命的從來不是富貴,而是健康意識!
珍惜生命從防癌開始,防癌先從體檢開始。假若,趙老師每年定期體檢,結局或許就大不同了!是,我們一直在強調每人每年都要體檢,但是體檢並不是盲目體檢,健康體檢與防癌體檢完全是兩碼事!有些人年年做體檢,結果還是查出癌症晚期!
我們平時做的健康體檢其實是體格檢查,是對身體健康狀況的檢查評估,比如肥胖、血壓、血脂等異常,還包括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胃炎、腸炎等疾病,但是有些體格檢查是查不出早期癌症的,比如胃癌需要做胃鏡,查腸癌需要做腸鏡,肺癌需要做低劑量螺旋CT,但是平時簡單體檢是沒有這一項的。所以要想查癌症還是需要精準體檢,就是要無中生有、吹毛求疵。
那有人說了為什麼不把這些項目納入到普通健康體檢裡面去呢?
首先是因為防癌體檢項目有些是有創的,比如做胃鏡,有些防癌體檢項目是昂貴的,最重要的是人人參與的防癌體檢效率非常低,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還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畢竟年輕人得癌症的機率還是很小,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也沒有必要年年做防癌體檢。
什麼樣的人需要做防癌體檢?就是高危人群!年齡在40歲以上,有家族遺傳史、不良生活習慣,有慢性或者是腫瘤遺傳史等情況的人群都需要做防癌體檢。也就是說如果年齡大了,還是需要每年有針對性地做一下防癌體檢。下面是我國十大高發癌症的高危人群和篩查方法。
最高發十大癌症的高危人群和體檢項目
一、肺癌
高危人群:
年齡>40歲,至少合併以下一項危險因素者:
1. 吸菸≥20年包,其中包括戒菸時間不足15年者;
2. 被動吸菸者;
3. 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
4. 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5.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者。
註:年包:指每天吸菸多少包乘以持續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續20年或每天2包持續10年。
篩查方法:
對於肺癌高危人群,建議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根據國情和效能以及我國人群特徵,不推薦將PET/CT作為人群肺癌篩查的方法。
二、胃癌
高危人群:
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
1.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2.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3.患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疾病;
4.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5.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高鹽、醃製食物、吸菸、重度飲酒等)。
篩查方法:
對於胃癌的高危人群,建議血清學篩查+內鏡篩查。
血清學篩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G)、血清胃泌素17和幽門螺桿菌抗體。血清學篩查能較好地反映胃黏膜萎縮及胃癌發生的風險。
內鏡篩查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
三、肝癌
高危人群:
1. 感染B型肝炎病毒(HBV)和(或)C型肝炎病毒(HCV);
2. 過度飲酒;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4. 長期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物;
5. 各種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6. 有肝癌家族史。
如果年齡>40歲且為男性患肝癌的風險更大。
篩查方法:
聯合應用血清甲胎蛋白(AFP)+肝臟B超檢查,建議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個月進行1次檢查。。
四、大腸癌
高危人群:
1.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症狀的人群,如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便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2.有大腸癌癌前期病變如大腸腺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史者;
3.有大腸癌病史、癌胚抗原(CEA)試驗陽性者;
4.有子宮及前列腺盆腔放療史、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
5.45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篩查方法:
1.40歲以上有症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症治療症狀沒有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腸鏡檢查,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40歲以上無症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進一步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
3.45-75歲無症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每10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
何時開始與結束篩查?
1.美國癌症協會(ACS)建議,年齡在45歲以上且有大腸癌平均風險的人群,應根據其偏好和檢測可及性定期接受糞便檢查或影像檢查;
2.身體健康,平均壽命超過10年的成年人繼續進行大腸癌篩查至75歲;
3.76至85歲的患者,根據患者的偏好、預期壽命、健康狀況和既往篩查歷史,制定個體化大腸癌篩查策略;
4.超過85歲的人群,不建議繼續進行大腸癌篩查。
五、乳腺癌
高危人群:
1. 未生育,或≥35歲初產婦;
2. 月經初潮≤12歲,或行經≥42年的婦女;
3. 一級親屬在50歲前患乳腺癌者;
4. 兩個以上二級親屬在50歲以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5. 對側乳腺癌史,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內乳頭狀瘤病者;
6. 胸部放射治療史(≥10年)者。
註:一級親屬指父母、子女一級兄弟姐妹(同父母)二級親屬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
篩查方法:
1. 自查,月經過去1周內進行乳腺的自查,看自己是否有包塊;
2. 每年請醫生進行乳腺出診檢查;
3. 超過40歲每年做超聲檢查;
4. 超過40歲可以超聲和鉬靶結合著去做,絕經前可以隔一年做一次鉬靶檢查,沒有必要每年都做。
乳房檢查的開始年齡:
1.沒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乳腺癌篩查應該從40歲開始;
2.有家族性遺傳病史的,比如有BRCA1/2突變的人,20歲就開始查乳腺。
六、宮頸癌
高危人群:
1. 有多個性伴侶;
2. 性生活過早;
3. HPV感染;
4. 免疫功能低下
5.有宮頸病變史的女性
篩查方法:
HPV檢測+TCT的聯合篩查。如果HPV和TCT都是陰性,那麼這個人5年內就不會罹患宮頸癌。如果HPV是陽性,TCT陰性,建議12個月後重複篩查,若檢測結果ASCUS或更高級別,或者 HPV 檢測依舊陽性,則需要進行陰道鏡檢查。反之,間隔3年進行篩查。其中若HPV型別檢測是高危型如HPV-16或18型陽性,需直接行陰道鏡檢查。
何時開始篩查:
宮頸癌篩查應該從21歲開始,不管有沒有過性生活史,小於21歲的女性沒有必要篩查。
21-29歲,建議每3年做1次TCT。聯合篩查不推薦用於30歲以下女性。
30-65歲,可以選擇每5年做TCT和HPV聯合檢查,或選擇繼續每3年做1次單獨TCT檢查,不建議單獨做HPV檢查。
連續篩查未發現病變者,可考慮在65歲左右停止篩查,但要保證10年內三次TCT檢查或者兩次聯合檢查的結果是好的,且最後一次篩查在過去的5年內進行。
七、食管癌
高危人群:
1.45~65 歲的中老年人發病機會最大,佔 67.3%,是食管癌的高發年齡;
2.有遺傳家族史的易感人群;
3.長期接觸致癌物的人群,我國食管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致癌性亞硝胺和真菌毒素;
4.食管癌前期病變和癌前疾患人群,食管上皮增生是食管癌前病變;還有一些食管的良性慢性疾患,經久不愈亦可發生癌變,如賁門失弛緩症、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食管化學燒傷等。
5.食管癌手術治療後的患者 。
篩查方法:
食管癌高危人群普通內鏡檢查,每2年一次;內鏡檢查病理提示輕度異型增生,每年1次內鏡檢查;內鏡檢查病理提示中度異型增生,每半年1次內鏡檢查。
八、前列腺癌
高危人群:
1.一位直系親屬(兄弟或父親)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會增加1倍以上;2個或2個以上直系親屬患前列腺癌,相對風險會增至5~11倍;
2. 前列腺癌的發病與年齡密切相關,其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高發年齡為65~80歲;
3. 酒精攝入量過多是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同時與前列腺特異性死亡率相關;
4. 過低或者過高的維生素D水平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有關,尤其是高級別前列腺癌。
篩查方法:
1. 建議對身體狀況良好,且預期壽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開展基於PSA檢測的前列腺癌篩查,且在篩查前應詳細說明前列腺癌篩查的風險和獲益;
2. 血清PSA檢測每2年進行1次,根據患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決定PSA檢測的終止時間;3.對於前列腺癌高危人群應儘早開展基於血清PSA檢測的篩查;
4.不建議針對40歲以下男性進行人群篩查。
九、甲狀腺癌
高危人群:
1. 童年期頭頸部放射線照射史或放射線塵埃接觸史者;
2. 由於其它疾病,頭頸部進行過放療的患者;
3.有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甲狀腺髓樣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狀腺癌症候群(如Cowden症候群、Carney症候群、Werner症候群和Gardner症候群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緣關係);
4碘過量與不足均有可能導致甲狀腺癌的高發,過量的碘攝人可能與甲狀腺乳頭狀癌的增長有關,碘缺乏可能與濾泡性癌的高發有關係。
5.肥胖者或代謝性疾病患者,他們的體內的胰島素抵抗或高胰島素血症能夠誘導甲狀腺癌的發生。
篩查方法:
1.甲狀腺篩查要同時進行功能檢查和形態檢查。
2.一般人群目前沒有用於甲狀腺癌早期檢測或常規篩查的標準試驗。
臨床頸部體檢:20-29歲每2~3年1次,30歲以後每年1次。
頸部超聲檢查:30歲後每年1次(包括甲狀腺、頸部、鎖骨上)。
3. 甲狀腺癌高危人群頸部超聲(包括甲狀腺、頸部、鎖骨上)檢查,每年一次。
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結束時,建議分別進行一次頸部超聲檢查。
十、淋巴瘤
高危人群:
1. 有家族易感傾向的人;所謂「家族易感傾向」並非指遺傳性,而是指家族基因在外界條件的誘導下易出現變異,因此增加患病風險;
2. 某些感染因素致病的患者,如B細胞異常所致的淋巴瘤與B肝病毒感染有關;
3. 放射線照射史或放射性塵埃接觸史者;
4. 免疫功能低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史者。
篩查方法:
1. 一般人群臨床體檢,每2~3年1次。
2. 高危人群臨床體檢,每年1次。
3. 上述臨床體檢包括以下項目:
①外科體檢:淺表淋巴結和肝臟脾臟觸診;②B超檢查:淺表淋巴結、肝臟脾臟和腹腔淋巴結;③血常規。
十大臨床症狀早警惕
當身體出現以下十大症狀時,需要提早警惕癌症的發生。
1.出現原因不明的消瘦、無力、精神萎靡;腹部不適或疼痛;食慾減退,厭油膩食物等。
2. 大便習慣及大便性狀發生改變,可能表現為一天多次大便,腹瀉、便秘或交替出現;大便帶濃血、黑便、大便變細變扁等。
3.逐漸加劇的頭痛,伴有突然出現的短暫的視力障礙或嘔吐。4. 任何身體部位發現有凸起或者摸到有硬物,如乳腺、頸部或腹部出現逐漸增大的腫塊。
5.經常出現無故乾咳、痰中帶血、涕血、胸悶胸痛且久治不愈。
6.進食吞咽時胸骨後有異物梗塞感、刺痛感或自覺食物通過緩慢、出現消化疾病的症狀。
7.反覆出現的不明原因的高熱。
8.女性出現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或者停經後數年又來月經,白帶明顯增多等。
9.不明原因的無痛性血尿。
10.皮膚、口腔潰爛長久不能癒合;皮膚出現形狀不規則的黑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