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戰鼓擂,扶貧一線逞英豪。2018年1月,一場千餘人參加的脫貧攻堅動員大會,聲勢浩蕩、激情澎湃,吹響了甕安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衝鋒號角。我叫李慶軍,當時剛到甕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很榮幸地參加了這場消除貧困的最後衝鋒戰。在寒風凜冽的初春裡,我從縣城驅車近2個小時到達珠藏鎮清香村,我的扶貧故事就從這裡講起。
訪民情,因地制宜謀脫貧
根據當時清香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的統籌安排,我作為一名駐村工作隊員,負責包保清香村下轄的沙壩組。沙壩顧名思義,就是砂石上生出的一個小壩子,這裡土地基本以黃沙土為主,水資源極為缺乏,土地貧瘠,說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也不為過。據清香村委會副主任冉應剛介紹,沙壩組在2016年就因自然條件太差被列為整組搬遷對象。沙壩組當時有61戶253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就有26戶,佔到全組總戶數近一半。按照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鄉村網格化」的要求,整組劃分為三個網格,我和時任珠藏鎮政法委書記李遠、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一位老同志石正權負責這三個網格。我個人負責的網格有27戶,其中建檔立卡戶就有12戶,是當時整個駐村工作隊包保建檔立卡戶數最多的。
在那段時間裡,如何高質量地按期完成網格內脫貧攻堅任務,鞏固脫貧成效,儘快解決網格內建檔立卡戶「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成為我日思夜想的問題。
我白天挨家挨戶的走訪,問民意、解民憂;傍晚,參加脫貧攻堅調度會,總結匯報工作進展情況;深夜裡研讀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從中汲取營養,尋找脫貧的答案。在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我和隊友們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對全組農戶進行地毯式篩查,在充分掌握沙壩組農戶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謀劃了「挪窮窩、換新業,改房屋、變新貌,興產業、促增收」的扶貧思路。
挪窮窩,異地搬遷見實效
有了工作思路,接下來就是「幹」了。我們對家庭有勞動能力、具有一定謀生技能的建檔立卡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宣傳動員他們搬遷到縣城或鄉鎮安置點,通過改變生存環境改善群眾生活。我到沙壩組毛廷富家去做動員時,毛廷富及其配偶王興榮嚷著大嗓門,對我說「不去,就是不去,你們讓我去那裡喝西北風啊」。夫妻倆都擔心離開了黃土地,進了城,不知道靠什麼生存,對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也半信半疑。我認真分析了毛廷富家的情況,通過不斷走訪,與他們建立起親人般的關係。
我對他們說:「你們夫妻倆都還年輕,才四十來歲,兩個兒子也還在讀書,你們現在幹活是為了什麼,無非就是為了兩個兒子。你們搬遷到了城裡,不但得到了一套房子,孩子還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是以後找兒媳婦也要好找一點」;「你們擔心進城後的生存問題吧?到了城裡,那裡有就業技能培訓,有就業崗位,就是打零工,也有收入」......我耐心地與毛廷富夫婦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前後上門做了七八次思想動員,最終打消了他們的疑慮,同意搬去映山紅安置點的新家。現如今,毛廷富夫妻倆均在縣城有謀生的職業,兩個兒子也在甕安縣城上學,在新家裡全家人過的其樂融融。
2018年,我們先後動員搬遷了8戶,算上之前搬遷到珠藏鎮金珠國際安置點及甕安縣江口壩社區安置點的農戶,我們沙壩組共搬遷了23戶,其中建檔立卡戶就搬遷了19戶。從此,符合搬遷政策條件的建檔立卡戶,已基本動員搬遷外出,享受到搬遷點良好的生活環境,漸漸地融入到城裡人的生活,實現了從農民向市民的轉變。
改危房,住房保障惠民生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解決了一批既有勞動力、又有一定謀生技能的建檔立卡戶生存問題,剩下的建檔立卡戶都常年不在家,在外為生活奔波或投靠親戚。我們抓住2018年農村老舊危房改造的政策紅利,對沙壩組的老舊危房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維修加固,總共涉及項目資金40餘萬元,全組19戶78人受益,有力保障了未搬出戶的住房安全,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一大批常年在外的農戶回到了家鄉,王安明就是其中的一戶典型代表。
王安明是我包保的建檔立卡戶,家裡有3口人,王安明2018年以前一直是「戶在人不在」,寄居在甕安縣白沙井大兒子王文祥家。他們家沙壩的老房子因常年無人居住,庭院雜草叢生,臺階上都長滿了青苔。我當時打電話給王安明,勸他回老家來養老,我告訴他,「家鄉條件真的變好了,你回來吧!家裡的房子我們幫你改建,房前屋後都要硬化,還要安裝上庭院電燈,廚房也要進行改造,自來水直接引到家裡」。在我苦口婆心的勸說下,老人終於回來配合施工隊完成了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如今王安明老人住進改造一新的房子裡,臉上常常充滿笑容。我每次去走訪,聽到他說得最多一句話就是「感謝習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是我們人民的好領導啊! 」現在,就連他居住在縣城的大兒子王文祥也有感於家鄉的巨大變化,常常回到沙壩組來陪伴王安明一起生活。
趙福會家的情況和王安明類似。趙福會喪偶,兒子和媳婦不在身邊,她帶著一個孫女,常年在家耕作,住的木房子屋裡屋外都是泥巴,房頂蓋著藍色的彩鋼瓦,房子還有一點傾斜。我本來是勸趙福會老人將房子拆了,按政策標準給她新建一間磚混結構的平房,但老人不同意,說是住慣了木房子。我打電話給她兒子,動員他回來,與我們籤訂不拆舊房的承諾書,並要求他配合施工隊完成對木房子的改造。施工隊整整幹了一個月,才把她家的房屋改造完成。那段時間,我幾乎不分晝夜地穿梭於沙壩組的每一棟房子,趙福會是我付出心血最多的一戶,有時凌晨3點還在為她家安排材料調配,不僅擔心她家房屋施工改造的進度,更擔心房屋的整體改造質量。在我每天的監工和施工隊的努力下,她家的房屋改造完成後,經鑑定為B級安全住房,我才鬆了一口氣。
我們以農戶住房安全有保障為抓手,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及老舊危房改造,讓沙壩組全部農戶都住進了安全的房屋,同時也激活了群眾謀發展的內生動力,大家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十足,生活質量明顯提升。2018年,在國家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中,沙壩組以「零問題」順利通過國檢;2020年,高質量通過脫貧攻堅成效普查。
興產業,鼓足群眾「錢袋子」
實施了系列住房保障政策,我們又接續鄉村振興,充分盤活沙壩組人口遷移閒置下來的土地資源,在土地確權基礎上,鼓勵土地資源流轉,動員在家農戶大力發展種養殖業,讓群眾就近就地有活幹,有事做,有盼頭,有收入。2019年,我們先後爭取項目,修建沙壩組產業路4.5公裡,新建沙壩信號基站1個,打通了沙壩組產業發展的「大動脈」,有力鞏固提升了產業發展基礎。同時,我們積極動員常年在外的致富帶頭人餘家幫、李德輝等返鄉創業、反哺家鄉,組建清香果蔬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了冉友發、冉進輝、冉貴發等一批種養殖大戶,他們通過種植辣椒、烤菸、南瓜,養殖雞、牛、豬等短平快產業,就近就地消化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實現了農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目前,沙壩組有種養殖大戶7戶,還有1個能夠吸納20—30餘人的就業扶貧車間,百姓「錢袋子」在鼓起來,「心窩子」在暖起來。昔日窮山寨通過挪窮窩、興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的蝶變,正邁向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作者:李慶軍
編輯:溫成鴻 編審:冉婷婷 李嶠橦
審核:李永春 監製:王富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