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兒童研究系列講座第一講:蔡今中「學習信念在科技環境中扮演的角色」

2021-02-19 兒童哲學研究中心

杭州師範大學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教席合作辦公室

兒童研究系列講座第一講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29日晚,杭州師範大學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教席合作辦公室特邀臺灣師範大學學習資訊學院院長、學習科學跨國頂尖研究中心主任蔡今中教授做題為「學習信念在科技環境中扮演的角色」(The Role of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的講座。此次講座是教席合作辦公室兒童研究系列講座第一講。講座由教育學院副院長許建美副教授主持,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系主任楊俊峰教授以及副系主任徐光濤副教授為特邀與談人,辦公室執行秘書高振宇副教授也參加了本次講座。此次講座,蔡今中老師藉助自己所開展的8個研究,為聽眾們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學習信念的研究分類、學習信念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科技輔助環境中學習信念所扮演的角色、科技對學生學習信念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學生從兒童到青少年期間學習信念的改變等議題的研究成果。在演講過程中,蔡今中教授首先結合drawing assessment(繪畫評價)研究方法介紹研究中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對學習的認知,進而展示了早期歐洲學者對兒童學習看法的五大分類,並指出兒童所具備的學習信念與兒童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息息相關。蔡教授結合自身擔任科學教師的經歷,將兒童的學習信念與學習內容相結合,進一步推進了針對高中生對科學學習看法的研究,得出7大類臺灣高中生對學習科學的看法,並用Phenomenongraphic Analysis(現象描述分析法)處理研究數據,得出研究對象對科學學科看法的分布情況,發現大部分研究對象的學習信念處於信念層級結構的中階。蔡教授還將學習信念與學習環境相結合,介紹了網絡環境下兒童學習信念的變化。他指出兒童的學習信念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呈現出從低階到高階的態勢。基於此結論,蔡教授認為適當結合科技教學,可以推進兒童學習信念的發展和升華。蔡教授結合其在大學生研究對象中開展的針對情境感知下的泛在學習研究,證實泛在學習模式大力激發了學生學習信念的趨向高階發展。在研究發展的後期,蔡教授也對教師在科技環境中的學習信念進行探討,提出教師的學習信念與教師的課程設計及期待有著緊密聯繫,探討了目前教育對兒童學習信念發展產生的效果,表明學習信念與學習效能以及其成果呈負相關聯繫態勢。最後,蔡教授提出了針對學習信念與科技環境這一課題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結合領域。與談環節中楊俊峰教授指出,到目前大部分對於學習的研究專注行為主義S-R刺激反應 理論、認知主義S-O-R理論以及聯通主義(Connectivism)領域,認為蔡教授所專注的學生學習信念研究是一個比較嶄新的主題和領域,相信蔡教授的研究方法會給廣大感興趣的師生們帶來巨大的啟發,進而推動大陸本土相關領域的多角度研究。徐光濤教授也表達了此話題在大陸的探索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蔡教授的分享一定給予給我校廣大師生深刻的啟示,推動兒童學習信念領域與大陸的教育實踐相結合的探索探究。徐教授繼而提出了科技產品的使用方式對兒童信念有可能產生不同結果的思考。本次講座氣氛高漲,在互動環節中師生們紛紛表達自己的反思和思考,因為時長原因,蔡老師針對部分問題進行了討論和解答。問1:蔡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的精彩分享!能否請您大致給我們分享一下如何做drawing analysis,例如看到圖片要如果進一步進行分析?然後drawing analysis可以用到所有學科嗎?還是需要用到抽象性比較高的知識點(例如什麼是學習)答:可以參考文章Chang, H.-Y., Lin, T.-J., Lee, M.-H., Lee, S. W.-Y., Lin, T.-C., Tan, A.-L., & Tsai, C.-C. (2020).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nds and findings in research employing drawing assess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56, 77-110. 裡面會有詳細的分類以及分析介紹。當時做這個分析的時候很辛苦,因為幾乎沒有可以參考的前例,我們拿到所有的畫,用了類似bottom-up(自下而上)的方式,將資料整理成類別。目前Florida也有類似的文章了,也是借鑑了我們之前的一些coding(編碼)方法。答:科技本身並不是萬能的,後來我們發現在活動設計中多加入一些inquiry(探究)的活動,開放性的任務和問題,對於學習信念的高階方向發展都有幫助。那麼倒著說,如果你以後都只要求一個快狠準的答案的教學方法,通常都是沒有幫助的。這就是為什麼我之前說學習信念與知識觀以及學習觀有關係。當代哲學觀認為真理是不既定的,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角度都有真實的理解。即使是科學知識,也沒有人敢說某個科學知識永遠是對的,我們認為一個對的科學知識也面臨著以後被推翻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哲學的問題,一個知識論的問題,那麼這也是一個學習的問題。我們常常教會兒童一個正確答案,但是他們面臨的並非是非黑即白的世界,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只有唯一的解答和答案的世界,這點是我們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教會他們。所以我們不變的精神就是讓兒童多一點思考的精神,多一點跟別人討論的機會,跟不同觀點的人都有更多討論的機會是非常好的。只有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認為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小的時候是最好的。(1)學習信念,是可以外部刻意培養的認知,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在深層體驗?或兼而有之?(2)學習信念,除了關於「學習是什麼」的認知,是否也包含對「學習為了什麼」的認知呢?或兼而有之?(3)學習信念從「低階」到「高階」的二分法,好像實質教育論和形式教育論之間的對立。學習深度不同,所謂的「階」也不同,這個影響的因素很多,所以促進提升的因素也會很多。答:第一個問題——兩種方式都可以,既可以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的體驗,也可以是老師的刻意的引導。第二個問題——有個很有趣的現象,當你問他學習是什麼的時候,有的人說是學習的策略,有人說是目的,有人說是想法,但我們沒有限定,純粹依據每個個體的詮釋。第三個問題——我們沒有想要二分成低階到高階,我們所有的研究都是給了你一個光譜式的東西,所以我們的文章都會運用先對低階或相對高階,沒有哪個是絕對不好的。我們之前有關於醫學系學生的研究,我們發現他們的學習信念是從低階到高階都有的。我們當初天真的以為成績很好的學生都只有高階的,沒有低階的,其實不盡然。表現非常好的學生都是有低階到高階的,都是混合的。我們之後試著用cluster analysis(聚類分析)來分析這個現象。講座最後,由許建美副院長表達了對蔡教授學術分享的感謝之情。許院長指出,本次講座蔡教授不僅帶給了我們富有啟發性的研究結論,更以自己的系列研究成果示範了如何將一個研究問題逐漸多視角推進,從而形成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系列研究成果。在觀眾們意猶未盡的討論中,第一期杭師大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教席合作辦公室兒童研究系列講座圓滿結束!

相關焦點

  • 創顯科教與華南師範大學胡欽太副校長、臺灣師範大學蔡今中教授一行共同探討國際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模式
    10月10日,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胡欽太、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蔡今中、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院長黃慕雄教授及廣東智慧學習工程中心等專家
  • 讓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學習技能,印度教育科技公司「Uable」完成種子...
    Uable 是一家教育科技公司,成立於2019年,總部位於印度班加羅爾,由 Saurabh Saxena 創立,他還是 Vedantu 和 Lakshya 的聯合創始人。Uable 提供的課程適用於6歲至12歲的兒童,基於5C的教學理念,幫助孩子培養各項技能。
  • 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關鍵性的作用。
  • 通過角色扮演促進小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的實踐研究
    第一階段:(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進行課題的理論準備及文獻綜述將角色扮演理論應用在教學上,即為「角色扮演教學模式」(the teaching model of roleplaying),是在設計的情景中應用角色扮演技巧、並在扮演後以討論的方式探討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關係問題的一種教學策略,由謝夫特姐弟二人(Shaftels, Frannie & George,
  • 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哪四種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關鍵性的作用。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 普通家庭雙語兒童培養完全路線圖系列講座 ‖ 789父母課堂
    餘音老師中美高校聯合兒童語言發展實驗項目 中國地區唯一指定指導師數年來,在她的參與指導下 上百個普通家庭培養出了雙語兒童中國首位提出「家庭浸泡式英語啟蒙」與「英語習得」理念的權威專家歷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泡泡管理中心培訓主管、外研社事業部培訓主管,擁有十餘年幼兒英語教學經驗,具備標準的英語語音素養和卓越的英語教學功底。
  • 講座 | 孔達:「博物館巡禮系列」第2講——現當代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職業倫理
    ……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先從認識和了解博物館開始——志達書店聯合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孔達老師,共同推出「博物館巡禮系列」講座。公眾在對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施加控制時又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博物館應當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究,並引領公眾持續開展廣泛而細緻的討論。博物館在改善不合理的現象方面也依然大有可為。比如擴大我們的道德想像力,促進跨文化交際,提供更多渠道,讓公眾表達一直以來避之不談的政治情緒和想法。博物館不應該只呼籲人們關注藝術,還應該扮演不可或缺的質詢角色,倡導研究藝術的倫理邊界,並且探求藝術倫理的可能性。
  • 天財全知視角 | 第十四周講座預覽&近期新聞回顧
    >主講人:李旭 教授(天津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學院 院長)主辦單位:人文學院外語系講座內容:目前高校大學外語教學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特別是從社會環境、學術環境和認可度三方面,分析大學外語教學在數字信息與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的時代,尤其是在學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對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外語教學改革做到人文素養堅守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提升。
  • 優質幼兒教育公益講座系列之環境是孩子學習的「第三位老師」
    環境是早期教育中一位重要的老師高質量的學習環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自主遊戲的需要。蒙臺梭利在討論兒童認知發展時說:「兒童的大腦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所有的營養,他們的大腦發展依賴於他們從外界吸收了什麼養料。
  • 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 照顧者; 規範者; 戰士兼保護者; 以及精神導師。
  • 科技新聞研究文獻綜述
    醫藥衛生報社董文安結合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總結了挖掘科技新聞的7種基本方法:第一,填補空白,區域領先;第二,科技成果,技術創新;第三,突破禁忌,打破常規;第四,會議中尋,材料中找;第五,健康節日,熱點話題;第六,善用數字,注意量變;第七,由表及裡,追根溯源[4]。另外,舊稿也是一個重要的新聞源[5]。
  • 和童書媽媽一起,參加頭腦風暴、情景再現、討論與角色扮演等形式的心理工作坊吧!
    在2017年12月30日-2018年1月1日,這個跨年的日子裡,為期三天的學習中,童書媽媽團隊將與你一起通過頭腦風暴、情景再現、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體驗性教學活動
  • 如何促進教育研究邁向世界一流——訪知名科學教育專家蔡今中教授
    蔡今中教授是臺灣科技大學數字學習與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和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現任《計算機與教育》(Computers & Education)和《國際科學教育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主編,近40本國際知名教育期刊評審委員和審稿專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多個國際研究中心審核人,曾獲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經典引文獎
  • 【《民法典》學習】第一講丨楊宗科:《民法典》在法治體系中的邏輯...
    【《民法典》學習】第一講丨楊宗科:《民法典》在法治體系中的邏輯地位 2020-06-09 04: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小紅 文靜:家長角色類型對少兒棋類學習的作用研究
    摘 要:家長對子女的學習影響非常重要,「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孩子棋類學習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產生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家長角色類型對少兒棋類學習的作用研究顯得非常重要。3)引領家長角色的轉變      不同的家庭環境、培訓環境和社會氛圍等因素影響家長的角色類型與行為不斷變化,如何應對外在變化的環境,需要有穩定家長角色類型的定力。一般說來,不同類型的家長對棋類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對不利於學習的類型家長可以向有利於學習的類型轉變。
  • 一個兒童娛樂場所,角色扮演的主題樂園
    這個地方它是一個在國內首家去採用星期8模式的一個兒童娛樂場所,同時這裡也是專為那些4-15歲的孩子去創建的角色扮演的一個主題樂園。所以也在只有2/3大小的那些城鎮中,這些孩子們一起扮演著那些形形色色的社會角色,比如說:醫生、飛行員、主持人、記者、空姐、西點師、美容師等等,而他們都是去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然後去勞動賺取 E 幣的報酬,接著會自己去支配財富
  • 第16期ssci論文導讀:特殊教育職前教師對學生和教師角色信念的關係研究
    一系列教育情境下的研究表明,教師信念對教師為學生創造的學習環境有著持續的影響(Fives & Buehl, 2012; Wang & Jou, 2016)。雖然目前對教師信念研究日益深化,但是教師信念的測量一直是困擾諸多研究者的問題。
  • 從「角色扮演+情景模擬」遊戲切入兒童早教市場,「熊貓博士」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 VR、AR 及 AI 等前沿新技術的有利位置,通過玩具和 IP 進行授權,成為推動品牌快速成長的有效路徑。「熊貓博士」是一家在動畫、遊戲、玩具和教育領域,開發出多款應用 APP 的兒童數字內容品牌。創立初期主要面向美國、歐洲及全球市場,以遊戲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對兒童進行啟蒙早教。
  • 【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 照顧者; 規範者; 戰士兼保護者; 以及精神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