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父母相處?向來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原因在於回答它總是三頭兩緒的。
不過,最近,有一個視頻給出了一個白璧無瑕的答案。
在春節前期,中國移動無憂行APP推出了這樣一個暖心的視頻,名字叫做《父母到朋友,只差一場旅行》。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在各大平臺引發了一定反響,在網友紛紛轉發的同時,也引起社會的深思。
1、態度的反差
視頻一開頭與朋友聊天充滿輕鬆愜意,但轉瞬間卻極為不耐煩的對父母惜字如金。
與朋友拍照盡心盡力歡聲笑語,和母親拍照卻開始嫌棄背景「土」。
對朋友的意見不斷的妥協,對父母的請求一直說不。
仿佛對朋友的感情永遠需要維持,而對待父母則大可以耍起「小性子」。
強烈的反差未免讓人面露愧色,這不就是我們自己嗎?
2、頓悟的轉折
我們懂父母嗎?
可能總以為不會懂,但其實是不願意去懂。
正如視頻中一位路人與父親的對話,路人問他父親:「你行不行啊?」
那父親很驕傲的回答:「你爸爸我以前可是秋名山車神呢!」
「喲,您還知道那部電影呢!」
醒悟了嗎?那就對了,我們真的不懂父母嗎?
並不是,只是偏見讓我們挖出了一條「代溝」。
3、暖心的溫情
父母並非不了解潮流,他們也一樣追潮流,看3D電影,
甚至發朋友圈的時候也會像我們一樣帶網絡流行詞。
視頻中的父母開心的在社交媒體中曬圖,曬出自己的快樂。
主人公在和家人的對話中,
豁然開朗。
原來,我們是真的可以和父母玩成朋友。
一段溫情的對話,由此展開。
「我想吃你包的餃子了」以及「我帶你們出國旅遊吧」,
讓多少觀眾感受到了陣陣溫情。
父母到朋友,只差一場旅行,短短的一句話,卻是沉甸甸的愛。
這個營銷視頻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每一個營銷視頻,都極為看重與營銷節點的契合程度,而無憂行APP的營銷視頻也是如此,它除了在橋段以及內容上下了功夫,同時也在努力的去契合相應的營銷節點。
1首先,契合用戶群體需求,內容引發強烈共鳴。
中國移動無憂行APP的營銷主題在於讓年輕用戶可以意識到當下所存在的問題,引起內心的共鳴。由於時代造就了兩代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以至於父母和子女對事情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形成了一種看似天然的「脫節」和「隔閡」。比如視頻中主人公對於母親想在花前拍照覺得土,還有對融入母親朋友圈的排斥。
但是無論是子女還是父母,都希望可以消除這個隔閡,以更輕鬆愜意的方式來自然的相處。所以,該視頻正是契合了用戶群體的需求,才能夠引發如此強烈的共鳴。
2其次,新穎獨特的故事性廣告。
該視頻雖然是一個廣告,但是它依然捨得用大量的篇幅來呈現一個全民都需要正視的社會現實,這恰恰是它成功的原因所在。傳統的視頻營銷更傾向於對產品亮點的重點闡述,一味追求高大全,但是這種強硬的灌輸,也鮮能打動觀眾的內心。
無憂行APP視頻採用故事性廣告的模式,一是能夠與觀眾產生互動性,內容的設置比較有沉浸感,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觀看,都能夠洞察內心,觀眾在接受了視頻所傳達的價值理念之後,同時也願意做視頻的傳遞者,他們的轉發評論讓視頻覆蓋的範圍更廣。二是傳播模式的網際網路化,故事性廣告與傳統廣告最大的優勢在於,它覆蓋的平臺更廣,觀眾也能更方便地將其分享到各種平臺之上。
3再次,有別於傳統的春節節點+情感營銷的結合。
春節節點向來是營銷人不會放棄的最大節點,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營銷活動的出現。春節自古以來是一個親人團聚的節日,在這個新時代下,年輕人選擇去一線城市工作與生活,讓每年一度春節的團聚顯得更為難能可貴,而「回家」也是每個年輕人不變主題。
所以,每個春節,都是催淚團圓主題視頻遍地開花的節點,而無憂行APP的視頻,不僅僅佔據了春節團聚這一具備天然優勢的營銷節點,更是提倡了一種開放新的心態和與父母的相處方式,這有別於其他催淚團圓主題視頻,使其相對來說有更大的吸引力。
4最後,春節出境旅行的方興未艾。
在無憂行APP視頻的結尾,子女與父母一起去國外旅行,一方面是在鼓勵子女通過旅行的方式來和父母做朋友,而另一方面也契合了當前春節旅行熱潮的到來。特別是隨著五一黃金周的取消,7天的春節假期更是成為國人旅行時間的好選擇,同時更適合長線的出境遊,許多人在春節期間,足跡踏遍了全球。
所以無憂行APP視頻真正的契合了春節旅行這樣一個契機,同時它本身也是適用於解決春節期間出境旅行需求的一款產品,不僅僅在宣揚一種社會價值,本身也極具實用性。
在現實生活中你身邊肯定有這樣的朋友或者你在做這樣的產品推廣,發朋友圈發到被人屏蔽,你一定需要你一個有效切有質的營銷平臺!
以上內容來自「企來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