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抑鬱症是導致自殺的心理性疾病,患有抑鬱症的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從小,學校及家庭教育都在培養孩子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面對弱勢群體,如果不盡力幫助,就會被批判為道德缺失,即使內心非常抗拒,身體卻會產生條件反射。當我們面對抑鬱症患者的時候,是做符合道德的援助,還是尊崇內心躲避呢?
愛是有限的
在調查中,被問及是否願意和重度抑鬱症患者做朋友,回答願意的人經過了一番思考,仿佛內心在較量著什麼。回答不願意的人絲毫沒有猶豫,且相當理直氣壯。
被訪者小劉傾訴道,她曾經有過一個重度抑鬱症的朋友,每天都愁眉苦臉,身邊沒有一個朋友。小劉是寢室裡和她說話最多的人,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朋友。
小劉每天被灌輸很多負面情緒,那段時間的生活格外壓抑,內心極度想擺脫這種朋友關係,但又怕自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過得特別小心翼翼,更談不上快樂。這種壓抑感讓她窒息,仿佛自己馬上也會抑鬱。因此,小劉果斷挑明終止朋友關係,從此又重獲了生活的輕鬆美好。
在她與抑鬱症室友斷了關係後,卻被室友指責,認為小劉不應該離開她,要多給她關愛才好。可能很多人都會這樣想,認為這是違反道義的,可這也太「雙標」了。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抑鬱症患者值得人們同情,但其他人沒有理由參與其中。負能量是有傳染性的,選擇避開陰暗,面向光明是每個人必備的心理素質。
當你身邊真的有一個重度抑鬱症朋友,請與他保持距離。這不代表你要對抑鬱症朋友有任何言語攻擊,或眼神的厭惡與鄙視。
面對重度抑鬱的朋友,人們往往想用愛去治癒對方,可是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愛是有限的,也許你是有愛的,但你卻無法拯救對方。
有這樣一對戀人,女孩叫曉曉,她的老公患有重度抑鬱症,因此,他們的愛情很無力。曉曉的丈夫在生活中表現「失常」,嚴重質疑自己的能力,沒有出去工作。
生病的丈夫與常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樣,會把簡單的事情想得很複雜。就像洗澡,他會有自己的規範動作與步奏。
先下床,走21步,擠完沐浴露,水打在他身上會全身刺痛,這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面對這樣的婚姻,曉曉感到很無力、無助。
她不知道該如何讓老公感到好一點,很少有人能切身體會這種感受。曉曉試圖用包容、愛為丈夫療傷。當面對溫柔的老公時,就越發愧疚,想要更愛他一些。
曉曉選擇無條件的包容,並刻意地客氣起來,但是越是這樣,丈夫的抑鬱症就越嚴重。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不管是親人還是朋友都想給抑鬱症患者營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但這樣並不能得到解決。
過度關懷很可能適得其反
沒有人能夠真切體會他們的孤獨與危機感,如果你能體會,只能證明你離抑鬱症不遠了。一個人的愛能拯救另一個人嗎?
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患者就像仙人掌——跟這個世界總是有距離感。只有藥物才能完全治癒他們,所謂愛的力量並不起到療效,愛的力量只能給予抑鬱症患者一些重新感受愛的機會。
當你的周圍有抑鬱症患者,適當保持距離未嘗不是件好事。你過度的愛或關懷可能會適得其反,當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態度發生轉變時,往往會引起人的遐想。
你對抑鬱症朋友過度關心時,他會感到自己的特殊性,這無異於是一種警示,提醒他們的抑鬱症已經給別人帶來了影響,從而陷入深深的內疚。
與他們像往日一樣相處,有時寬慰、有時嬉笑、有時哭鬧、有時擁抱,讓他們感到愛隨時都可以到來,足矣。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但距離也會幫人療傷,這種距離是具有安全感的。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1]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