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是2018年5月2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編撰的紀實文學。該書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梁家河的大學問。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引導廣大團員青年深刻領會梁家河蘊含的大學問,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根據團中央青年大學習行動安排部署,中國共青團雜誌社、共青團陝西省委決定聯合舉辦「讀《梁家河》 悟大學問 作新青年」紀實文學《梁家河》誦讀活動。自8月起,每周在中國共青團雜誌社、共青團陝西省委微信公眾號同步推出,敬請關注。
本期朗讀者: 劉芳 江西贛州廣播電視臺主持人 贛州市青聯委員 全國百優「金牌主播」
王憲平皮膚黑,村裡人都叫他「黑子」。
剛回到梁家河的時候,村幹部讓王憲平給村裡寫宣傳標語,辦黑板報。「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農業學大寨」等,這些內容王憲平至今還記得。
大隊成立合作醫療站後,王憲平因為在學校學過些醫學知識,被推薦為赤腳醫生,負責前後兩個生產隊的醫療衛生工作。
那個時候,農村人缺吃少穿,生了病一般都會扛著,實在扛不過去了才會去公社醫院或縣醫院。人常說生命可貴,可對於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民來說,生命有時是廉價的,買藥的幾角幾分錢都要精打細算。
一次,村民呂能勝突發肚子疼,疼得滿頭大汗,去縣醫院治療好轉了,回到家又犯了。
呂能勝的婆姨跑來找王憲平。「你去看看吧!不怕,治好了是你的功勞,治不好是他命苦。」呂能勝的婆姨央求他。
看了看呂能勝的病情,王憲平想到了針灸。他試著給呂能勝扎針,沒想到扎了兩次後,呂能勝的病竟奇蹟般地好了,再也沒犯。
王憲平因此出了名。王憲平明顯感到,鄉親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抬舉他,於是不管颳風下雨,他總是隨叫隨到。
年輕人的心靈碰撞容易擦出火花。習近平他們來到梁家河後,大隊把王憲平和習近平他們都編到了基建隊,負責打壩修梯田。王憲平和知青們一起勞動幹活,很快就熟悉了。
勞動之餘,年輕人喜歡扎堆聊天,有時還會捉對兒摔跤,休息的人則在一旁加油鼓勁兒。習近平比王憲平小三歲。王憲平說:「一有機會(他)就要跟我『切磋切磋』。那段時間雖然特別辛苦,但我們這些年輕娃娃過得很快樂。」
就這樣,王憲平跟習近平他們成了十分要好的夥伴。
2009年11月13日,習近平到延安考察。因為行程安排得緊,就把王憲平等幾個要好的夥伴請到延安見面敘舊。回憶起兩人摔跤的事兒,習近平說: 「那個時候真開心啊!」
1970年9月的一天,習近平從箱子裡拿出一個筆記本,對來串門的王憲平說:「黑子,我送給你一個筆記本,你能看上不?」「咋能看不上呢?你送給我,我就拿上。」王憲平沒捨得在這個筆記本上寫字,一直保存著。
1971年1月,縣裡給大隊發來一個通知,準備調王憲平去關莊公社工作。習近平知道了他調動的事,一次勞動結束後,拿出一本《毛主席詩詞》送給了王憲平,上面用鋼筆寫著:「送黑子:工作紀念」。
習近平在村前修淤地壩時,就是王憲平幫他給社員做工作。
他明白這塊淤地壩打成後對村民意味著什麼,他也知道,習近平認準的事就一定要辦成。但他更能理解習近平為民辦事的情懷,特別是當聽他聽說習近平還要在梁家河辦鐵業社、縫紉社、磨房後,就認定習近平是一個心裡裝著老百姓的人。他要向習近平學,心裡要裝著老百姓,當了幹部也不能忘本,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
王憲平說:「近平從心底裡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裡。這可是哪一所高等學府、哪一座象牙塔裡都學不到的真東西!」
他還說:「無論一個人身處什麼樣的逆境當中,只要能積極地面對生活,無私地為他人奉獻,抱有遠大的理想,那麼你無論將來成為工人、農民、學者、醫生、教師或是國家幹部,都能為人民服務,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為揀梁之材。」
雖然工作在外,但王憲平一直牽掛著梁家河的鄉親們。有一次,王憲平回到家裡,坐在炕上一邊吃飯一邊問婆姨:「武玉華去世後,家裡人光景能過下去不?」
武玉華當年是隊裡的基建隊長,為村裡打壩修梯田出了大力。
婆姨說:「唉,光景可憐著哩。老婆婆有病,兒子半憨,孤兒寡母,光景能好嗎?」
王憲平跳下炕,來到武玉華的家。進門一看,老婆婆生病睡在炕上,兒子也躺在炕上,家裡亂糟糟的。王憲平跟老婆婆說了一會兒話,就放下100元說:「先去看病,病好了光景才能好嘛。」在當時,100元幾乎是王憲平一個月的工資。
老婆婆望著王憲平,拉著他的手,感動得淚水直流。
不久後,老婆婆提著一籃子雞蛋來到王憲平的單位:「黑子,是你救了我的命……」
梁家河村口有一段路,河溝連著陡坡,很不好走,拖託機過這段路也得找幾個後生推著才能上去。王憲平就想著怎麼把這個陡坡給收拾一下。王憲平找到省公路局,想辦法為這條路的改造立了項,在河溝處修了座過水橋,降低了坡度,此後,村裡人再也不用因為這條路犯愁了。
王憲平心裡裝著梁家河,想著梁家河,為梁家河人幫忙做好事,因此在梁家河威信很高。村裡人鬧矛盾,只要王憲平出面調解,人人信服。
前幾年村裡選舉,幾大戶族之間鬧矛盾,有人甚至跑到省城上訪。鄉上、縣上找到王憲平,請他把上訪的人勸說回來。
王憲平拿起手機就給上訪的幾個人打電話:「你們是咋了?事情鄉上解決不了還是縣上解決不了?跑到省城給咱梁家河丟人去了?趕快回來,回來解決問題!」
上訪的人回來後,王憲平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分析村子的問題,讓上訪的人放下了思想包袱,村裡的選舉得以順利進行。
王憲平一直記得2009年習近平回到延安時給他說的話:「黑子,今後給村裡多出主意,獻計獻策,協助村裡的幹部,幫助全村都富起來,過上好日子。」
這句話讓王憲平感慨無限:「離開這麼多年了,近平還這麼牽掛梁家河、關心梁家河。我本身就是梁家河人,哪能不幫梁家河哩?」
離崗後,王憲平住在縣城水廠溝。溝裡出行的路又窄又陡,坑坑窪窪,遇到下雨下雪,泥濘不堪。他便自己僱了個三輪車,買了120多車石子,把整條溝墊得平平整整。提起這件事,溝裡的人無不稱讚。縣城建局局長知道這件事後說:「你做了城建局想做未做的事。」
樂於助人,說話有理有分寸,這就是人們心中的王憲平。因此,周圍的人有了矛盾,總會找王憲平給評評理。最多的一年,王憲平調解各種鄰裡矛盾11起。
王憲平在延川縣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2014年,他入選「陝西好人」,成了當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
王憲平說:「當幹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紮根群眾,才活得充實。」✪
初讀《梁家河》,書中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生動的情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歲月,艱苦生活。細細品讀,讓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在《黑子:當幹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2009年習近平總書記回到延安時對王憲平說的話:「黑子,今後給村裡多出主意,獻計獻策,協助村裡的幹部,幫助全村都富起來,過上好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重情重義,不忘初心。他離開梁家河這麼多年了,卻還一直牽掛著梁家河,關心梁家河。當初梁家河缺少糧食、照明、用水,面對這些困擾生產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群眾的角度考慮,大家缺什麼就幹什麼。他帶頭打壩、打井、建立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創辦鐵業社等,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用品、照明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是一個心裡真正裝著老百姓的人。
「無論一個人身處什麼樣的逆境當中,只要能積極面對生活,無私地為他人奉獻,抱有遠大的理想,那麼無論將來你是成為工人、農民、學者、醫生、教師或是國家幹部,都能為人民服務,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為棟梁之材。」書中蘊含的為人民服務、艱苦奮鬥的毅力、不怕吃苦的作風激勵著我們。作為新青年,更應該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不畏艱難,磨練意志,鍛鍊能力,為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劉芳 江西贛州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贛州市青聯委員、全國百優「金牌主播」
往期迴響:
26:能人:要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福建 張茜)
25:鐵鎖:要做行動上的巨人(內蒙古 羅曉龍)
24:隨娃:村幹部要「一碗水端平」(四川 楊武文)
23:淚別梁家河(吉林 丁常恭)
22:要為人民做實事(中國華融 張加帥)
21:沼氣專業戶(安徽 周潔)
20:永遠的財富(天津 趙宇)
19:陝北的孩子(江蘇 莊昊)
18:我們的好人才怎麼能給你(河南 丁倬群)
17:我就是一個農民 (上海 孫冀)
16:修身(北京 張博研)
15:他幹活從不「撒奸兒」(河北 田泓霖)
14:吃的記憶(遼寧 馬忻茹)
13:受苦人(重慶 遊雅捷 朗讀)
12:北京娃 村裡娃(黑龍江 沈航 朗讀)
11:團結觀(浙江 金宛怡 朗讀)
10:理想與現實的對視(貴州 母丹 朗讀)
✪中國共青團雜誌社融媒體工作室✪
2019年中國共青團雜誌可在郵局訂閱了!
郵發代號:80-868
也可掃碼進入團刊微店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