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梁家河,我讀,你聽 |我院優秀青年團員嚴然誦讀《梁家河》節選

2021-02-15 鹽城市中醫院

從梁家河到文安驛,一個來回30多裡,社員買日用品步行去一次得花大半天時間。這個事一直讓習近平惦記著。 梁家河普及沼氣後,他就謀劃著給村裡人辦更多的事。

村子裡有人會鐵匠手藝,習近平想:「何不讓他發揮特長,服務村民,為村民打農具、修農具?」於是,梁家河蓋了一間打鐵的「小車間」,成立了鐵業社。

按習近平的謀劃,鐵業社實行定額管理,完成定額任務後還可獲得提成。鐵匠和農民一樣記工分,免費給社員修理農具,額外製造的農具可以賣給縣裡的農副產品公司,增加集體收人。

這樣做的好處也看得見,社員需要農具,不用跑到文安驛,直接到鐵業社來就可以了。這方便了群眾,降低了成本,節約了時間,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據文安驛公社的一份統計報表顯示,1974年這個鐵業社共打制農具1500件。

按照這個路子,習近平想出了許多發展的點子。

他召集村裡人開會,說:像煤油這種生活必需品,我們完全可以把文安驛供銷社的東西拿一部分回來代銷, 然後再按單子定期跟他們結算。

大家一想,是這麼個理兒。一兩個人用毛驢車去文安驛拉回-些日用品,就免去了村裡那麼多人來回奔波。「近平的話說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大家覺得這是個好辦法,都盼著儘快辦成。

於是,梁家河很快就有了代銷店。這個代銷店基本備齊了社員需要的各種生活必需品,有煤油、火柴、肥皂、食鹽、糖果等等。

按當時的管理體制,鐵業社歸縣農副產品公司管,代銷店則歸縣供銷社管。  「跟這些國營單位打交道,建立業務上的聯繫,我們村裡人想都不敢想。」石春陽說,「都是近平去聯繫的。別看近平當時只有21歲,他這個人,心裡裝著老百姓,又有一股闖勁。他克服困難,最終還是把事情辦成了。」

對政策的把握,習近平很嚴謹。鐵業社給村裡人打農具、修農具完全免費。代銷店也是非營利性的,先跟供銷社賒帳,把東西批發回來,原價賣給社員,一分錢都不賺,為社員的生活提供便利,這與當時的政策也不牴觸。

「近平讓鐵匠打理鐵業社,讓有文化、會算帳的石風蘭管代銷店,兩人掙工分,不用下地幹活。  石春陽說。這是一個明白帳,表面看幹農活的少了兩個勞力,實質上是用兩個-般勞力,換取了更多的勞動力。這一減一加,既促進了生產,又給社員辦了實事。

接著,習近平在梁家河又先後辦起了縫紉社、磨房、菜園。

磨房的鋼磨是習近平用三輪摩託車換來的。這輛摩託車是北京支援延安的,延安把它分配給延川,延川縣又作為獎品獎給了習近平,還有一輛吉普130工程車獎給了孫立哲。人們沒有想到的是,習近平覺得三輪摩託車不實用,就設法換成了鋼磨、手扶拖拉機。

讓人們感受最深的還是磨房建成後帶來的好處。

以前村裡人都是用石磨磨麵。毛驢拉磨,一個人又得用笤帚往磨眼兒裡面掃,又得忙著羅面,費時費力,半晌也磨不出多少面。

「機器這東西厲害,一百頭毛驢也比不上它。」一臺柴油機帶動的磨麵機,只需要一個人來操作,就把整個村子磨麵的活兒都幹了,又快又好。  「這樣,人力解放了,連毛驢也解放出來了,這些解放出來的生產力,都可以投入農業生產中。」石春陽說。

那個年代,農民靠工分養活自己。工分就是錢和糧。梁家河辦起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後,工分就變成「虛擬貨幣」,社員可以用工分換衣服、農具、日用品,甚至可以對衝抵帳。這種內部搞活,對缺錢的群眾來說,無疑是十分便利的。

還有一件事讓鄉親們念念不忘  習近平帶領社員打了一口甜水井。

在陝北農村,人們通常在河邊挖個滲水坑作為飲用水源。這樣的滲水坑當地老百姓叫「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衛生。要命的是一旦山洪暴發,泛水井就會淤滿汙泥,村民無水可吃。習近平跟村民商議,在村子中央塊較高的地方打一口水井。梁家河人回憶說,井挖到一米深的時候,需要人下去,習近平每次都搶著幹,井挖好之前他就沒穿過乾淨衣服。

現在梁家河家家戶戶使用的自來水,就來源於這口井。

梁家河很多人不識字,只知道受苦。習近平引導大家從武暉身上看知識對於一個人產生的影響。

在支部開會的時候,習近平說:「咱們大隊像武暉這樣想學習的人可多呢。年輕人如果不識字、不學習,以後是沒有出路的。我們辦一個掃盲班,把大家組織起來學習吧。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擁護,社員們都積極參與。掃育班很快就辦起來了。習近平跟大家約定,晚飯後和下雨不出工的時候,就是掃盲班的上課時間。

習近平做了一些卡片,在上面寫上簡單的數字,如一、二、三、...從認識這些數字開始,逐漸教一些常用漢字,如大、小、多、少、前、後、左、...等村民把這些字學紮實了,再教更多的字。他的目標是讓每個梁家河人都認識最常用的漢字,越多越好。

「拉話」也成了課堂。說到中外歷史、人文地理,習近平是主講;拉起趣聞逸事、民間傳說,社員當主講。

「你別小看這一村的人,也是人才濟濟,給他們場合,給他們環境,都是『人物』。」習近平說,「他們有很多讓我敬佩之處。」在梁家河,許多人就是從那時開始喜歡上了看書。

——摘自陝西人民出版社 紀實文學《梁家河》

相關焦點

  • 【梁家河,我讀,你聽】陝北的孩子
    習近平插隊的時候,陝北對他父親的批判仍在繼續,人們很難想像,報紙上的批判文章也要由習近平來讀。 那個年代,這頂「黑幫子弟」的帽子足以壓垮任何一個挺直的脊梁。對「黑幫子弟」來說,所有的門都是關閉的,招工、上學、當兵、入團、入黨都與「黑幫子弟」無緣。儘管在梁家河這頂帽子終於被換作「可教育好的子女」。 而這次入團,倔強的性格卻幫了他。
  • 青年大學習|青讀·《梁家河》系列之27:黑子:當幹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引導廣大團員青年深刻領會梁家河蘊含的大學問,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根據團中央青年大學習行動安排部署,中國共青團雜誌社、共青團陝西省委決定聯合舉辦「讀《梁家河》 悟大學問 作新青年」紀實文學《梁家河》誦讀活動。
  • 【梁家河,我讀,你聽】吃的記憶
    剛到梁家河時,習近平他們吃了一段時間的派飯,食物有玉米面饃饃、豆面饃饃,這些都是鄉親們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吃飯的時候,老鄉家裡的小孩站在一邊,眼饞地看著。下鄉生活和知青們在北京的生活差距很大,但他們的生活仍比當地老百姓好。在梁家河,鄉親們把每年所產糧食的半數以上交給了國家,完成國家的公購糧任務後,剩下的糧食平均分配下來,每月人均口糧僅20斤,還不及知青供應口糧的一半。
  • 讀懂梁家河 感悟大學問
    《梁家河》一書用紀實的方式真實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村插隊時的工作生活,生動講述了他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成長曆程和勵志故事,記錄了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梁家河村發生的巨大變化。,閻良區先後兩次召開區委中心組《梁家河》專題學習研討會。
  • 《梁家河》主要內容介紹500字 梁家河精神是什麼內容介紹
    梁家河主要內容介紹500字  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度過七年青春歲月的地方,是他讀懂人民、讀懂中國的地方,是他向全世界詮釋「中國夢」的地方。梁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青春歲月,也見證了總書記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初心。
  • 《梁家河》
    《梁家河》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生動實踐,我們要認真深入學習《梁家河》蘊含的大學問,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實踐觀、發展觀,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梁家河》全書10餘萬字,40幅圖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梁家河的生動場景及40多年來對梁家河鄉親們的綿綿深情和關心牽掛;第二部分以「窯洞裡長滿了故事
  • 伍豔英誦讀《梁家河·吃的記憶》
    梁家河·吃的記憶   佚   名/文   伍豔英/誦讀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在梁家河,鄉親們把每年所產糧食的半數以上交給了國家,完成國家的公購糧任務後,剩下的糧食平均分配下來,每月人均口糧僅20斤,還不及知青供應口糧的一半。為填飽肚皮,鄉親們就以糠窩頭、苦菜、蕎麥葉等來充飢。
  • 拼搏進取,不負韶華——讀《梁家河》有感
    2018-06-08 16:39:21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趙敏秀   近日,單位給我們每個人發放了《梁家河
  • 用心讀 用聲誦 34位「渭南標杆」集中誦讀錄播《梁家河》
    「我將不斷地從《梁家河》一書中汲取奮進的力量,進一步發揮好標杆模範作用,帶領身邊人學深悟透書中的大學問」。談到近期學習《梁家河》一書的感受,「渭南標杆」人物、華陰市公路段路面機械隊隊長郝曉琳說。 誦讀《梁家河》,領悟「大學問」。
  • 秦漢新城黨員幹部誦讀《梁家河》丨人生處處留心皆學問
    今天秦漢新城華秦小學老師梁鹹靈為大家誦讀紀實文學《梁家河》節選我把心留在了這裡立春後的陽光暖融融地灑在了人們的身上。遠處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裡一待就是七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幾句話,說得大家心裡暖暖的。85歲的梁有昌一個勁兒地拍手,臉上掛著淚珠。看著梁有昌,習近平動情地對在場的年輕人和孩子們說:「老梁是這兒的長輩了,老梁的兒子都有了孫子。咱們是第一次見面。那時我和梁家河村結下了緣分,註定了今天會與你們相見。
  • 延安梁家河:火紅的日子節節高
    在脫貧攻堅戰略的引領下,梁家河村集體近年來發展了高標準優質蘋果園、辦起了鄉村文化旅遊公司、建起了現代設施蔬菜大棚,村民吃上「生態飯」和「旅遊飯」的同時,也搬進了移民安置社區內的新樓房。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9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1634元。
  • 海歸代表走進梁家河:飲水思源牢記使命
    馮世光攝9月17日至21日,來自歐美同學會北京、上海、重慶、內蒙古、福建、貴州等地的11名海歸代表參加由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舉辦的「知國情、話自信」海歸系列懇談活動, 先後赴西安、延安、梁家河參觀學習座談。
  • 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第七集:沼氣專業戶
    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追尋人民領袖的初心;記錄梁家河幾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激發砥礪前行的信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隆重推出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第七集:沼氣專業戶1974年1月,黃土高原已進入隆冬,馬上就要過春節了,梁家河的鄉親們開始忙著準備年貨。
  • 雨花區牛角塘社區:走進梁家河 踏尋紅色路
    雨花區牛角塘社區:走進梁家河 踏尋紅色路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6月27日訊(記者 王晗)在黨的第97個生日來臨之際,昨天,長沙市雨花區左家塘街道牛角塘社區帶領4個支部70餘名黨員,走進天心區金桂社區「心中的梁家河」黨員學習教育基地
  • 周孝德贈書《梁家河》,勉勵2018屆畢業生 :「立鴻鵠之志 做時代青年」!
    校黨委書記周孝德出席會議並講話周孝德為參會學生贈送《梁家河》周孝德在總結講話中對畢業生們通過不懈努力完成學業表示熱烈祝賀,對他們即將開啟新的人生旅程送上誠摯的祝福。他充分肯定了與會畢業生的蓬勃朝氣和對夢想的追求,並勉勵全體畢業生要做一個堅韌不拔的人,一要時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胸懷遠大理想和抱負,積極傳播正能量,在祖國的各行各業建功立業;二要有自信心,勇乘時代春風,緊跟國家戰略發展步伐砥礪前行;三要有責任心,做到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父母、愛家庭,勇於擔當國家、民族、家庭重任,不斷積攢前行的動力;四要不怕失敗、不怕跌倒,以青年時代習近平同志紮根梁家河埋頭苦幹的作風
  • 「青春築夢實踐隊」的梁家河實踐筆記:從「書有所感」到「行有所悟...
    今年寒假期間,1500餘名西財學子組成了344支社會實踐隊奔赴祖國各地,深入社區基層,感知社會脈動,展現青年擔當。其中,由5名本科生組成的「青春築夢」社會實踐隊深入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進行學習實踐。實踐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們對於當代青年所應當肩負的時代使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 青年的楷模 學習的榜樣——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變挫折為動力,用從挫折中吸取的教訓啟迪人生,使人生獲得升華和超越。」  當時,我聽到這段話,第一反應就是青年喜歡聽、聽得進,肯定會「火」。
  • 央視微視頻《初心》梁家河篇視頻完整觀看 解說詞旁白全文
    包括:第一集《梁家河篇》,第二集《正定篇》,第三集《寧德篇》。第一集《梁家河篇》  視頻點擊  在陝北,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實現了改善農民生活的承諾;在80年代末的寧德,他說「當官不要想發財」。
  • 2018《梁家河》讀後感心得體會 500字800字文章評論
    《梁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歲月。通讀全書,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學習。一起來看看梁家河讀後感吧~【央廣時評】從與梁家河的血肉聯繫看總書記的人民情懷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12集大型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連日來在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 評彈《梁家河紀事》「特別」演出 80後90後齊點讚
    這場演出就是由上海評彈團出品的評彈《梁家河紀事》的帶妝聯排,許多80後90後年輕黨員觀看了演出。  95年的小周,本來就是個評彈小粉絲,看完《梁家河紀事》後,她睜大眼睛感嘆道「完全沒想到,用這樣的吳儂軟語來訴說發生在陝西黃土高坡上的故事,也是這樣和諧、栩栩如生啊。」進劇場前,89年的小張對評彈的印象只有「爺爺奶奶最愛」,演出結束後,她迫不及待地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演員們的用心表演,仿佛讓我眼前出現了那些年發生在那片黃土高坡上的一幕又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