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第七集:沼氣專業戶

2021-02-20 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北緯36.8°,

陝北黃土高原上,

有一個小小村落,

名叫梁家河,

「這是大有學問的地方」.

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

追尋人民領袖的初心;

記錄梁家河幾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激發砥礪前行的信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隆重推出

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

第七集:沼氣專業戶

1974年1月,黃土高原已進入隆冬,馬上就要過春節了,梁家河的鄉親們開始忙著準備年貨。

習近平剛剛當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一直琢磨著能為改變梁家河的面貌做些什麼,琢磨著推動梁家河發展的切入點。

靈感在苦苦思索中不期而至。一天,習近平正在翻看著報紙,當月8日《人民日報》刊載的千裡之外的四川省大辦沼氣的兩篇報導深深地吸引了他——如果我們這兒也能用沼氣煮飯、照明該多好啊!

1993年習近平回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看望鄉親們併合影

梁家河地處偏遠,燒煤要到百裡外的煤礦去拉。一直以來,群眾為了燒火做飯大量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影響農業發展。如果辦沼氣,不僅能解決農村能源問題,解放生產力,還能對廁所糞便進行處理,提高農村公共衛生水平,更能解決農業肥料問題,提高糧食產量。沼氣,就是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問題的一把鑰匙!

沼氣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儘管對沼氣的美好憧憬鼓舞著習近平,可他還是非常冷靜:四川與陝北氣候差異很大,這把源自四川的鑰匙能打開陝北的「鎖」嗎?

習近平一直是一個行動派!此前,在趙家河進行社教時,看到一座廁所年久失修,他便自己動手,把它改造成趙家河第一座男女分開的廁所,進行了一次小小的「廁所革命」。這次能否在梁家河辦沼氣,他決心親自去四川尋找答案。

他步行40多裡路趕到了縣城,把發展沼氣的建議以及自己去四川學習的想法向縣委做了匯報,獲得了批准。春節過後,習近平便借了路費,拉著北京支延幹部柏根柱等三人踏上了前往四川的「取經」行程。

時任四川省推廣沼氣領導小組副組長的楊超,是位老革命,新中國成立前在延安工作過八年。懷著特殊的革命情誼,他對習近平一行給予了熱情接待,詳細介紹了四川辦沼氣的情況,並安排他們到成都郊縣等地和沼氣科研單位考察學習。沼氣的便利和清潔、當地同志們的熱情和辦沼氣的幹勁,給習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考察的過程變成了堅定信心的過程。從四川回來,習近平決定在梁家河辦沼氣。他自編了一些小節目,利用大隊的三用唱機,向群眾宣傳沼氣好處,並把村裡的年輕人組織起來,著手試驗。

2015年2月13日,延安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知青舊址外景。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攝

難題一個接著一個,遠比想像的多。

首要的問題是試驗池在哪裡建。村民的院落都是打窯洞時用土填起來的,土壤鬆軟,不適宜挖沼氣池。村裡村外的路是人行走踩出來的,蜿蜒狹窄,運送水泥砂石的架子車沒法走,材料怎麼運?村民們居住分散,沼氣池建好後,沼氣怎麼輸送?最棘手的是,沼氣池的池蓋對石板的厚度和整體性要求很高,這種石材梁家河沒有……

難題一個一個解決,實幹就是解決辦法。

經過反覆測量,習近平最後把試驗池選在了知青居住點旁邊,這裡的土壤密度相對要大一些。沒有石頭,習近平帶人在爛泥灘裡鏟去一米多厚的土層,挖出了石頭;沒有沙子,習近平帶著幾個青年,到15裡外的前馬溝去挖,一袋一袋往回背,每天兩趟,背上磨破了皮,沒人喊一聲累;沒有石灰,他向有經驗的師傅討教,四處尋找石灰石,辦起了一個小石灰場自己燒制……

揣著一定要把沼氣辦成的信念,習近平忙碌著,如同一個高速運轉的陀螺。

不同的聲音還是出來了——

有的意見顯得很專業。在梁家河,有人當著正在忙碌挖池的習近平說:「好後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

有的表示懷疑:「挖那麼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

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

習近平的倔勁上來了,他只想著快一點兒把沼氣池建成。他相信,事實是最好的辯手,建好的池子「會說話」。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圖為:習近平在當年帶領村民建設的陝西第一口沼氣池旁(圖片來自新華網)

在習近平的信念堅守和艱苦努力下,1974年7月中旬,一個容量約8立方米的沼氣池建成了。可習近平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輸氣管接好後,不知為什麼就是不出氣。

瞧瞧沼氣池裡,水位在上漲,不斷有水泡往上冒,下面一定有氣呀!看看池壁,沒有發現漏水漏氣;拆開輸氣管,管子也沒問題……習近平滿頭大汗,反覆檢查著。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是不是導氣管堵了?問題最終鎖定在了導氣管上。習近平找來一根鐵扦子捅了捅,沒反應,又用力捅了下,一股糞水立即噴射出來,濺了他一臉。哧哧的出氣聲緊接著響了起來。

習近平用手抹了一把臉,顧不上洗,重新接好管子,打開沼氣灶,輕輕擦燃火柴,「呼」的一聲,期待的一幕出現了:灶臺上躥起約一尺高的火焰,輕盈地舞動著。

成功了!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村子,傳到了公社,傳到了縣裡,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了過來,爭睹這神奇之火、潔淨之火……

這是延川縣第一口試驗成功的沼氣池,也是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不攻自破了。

群眾親眼看到用沼氣點燈、做飯的效果好得很,建沼氣的熱情一下上來了,紛紛說:「今後再也不用熬煎燒的了!」(「熬煎」:陝北方言,意為發愁。)

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梁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隆重推出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由央廣十佳播音員主持人蘇揚、黎春傾情播講,後期製作精益求精。用最優美的聲音和最專業的製作,呈現精彩的「有聲版」《梁家河》。

2015年2月13日上午,習近平在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相關焦點

  • 青年大學習|青讀·《梁家河》系列之27:黑子:當幹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
    《梁家河》是2018年5月2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編撰的紀實文學。
  • 《梁家河》
    來源:《新聞聯播》紀實文學《梁家河》首發儀式5月2日在陝西西安舉行,並開始在全國公開發行。
  • 2018《梁家河》讀後感心得體會 500字800字文章評論
    《梁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歲月。通讀全書,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學習。一起來看看梁家河讀後感吧~【央廣時評】從與梁家河的血肉聯繫看總書記的人民情懷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12集大型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連日來在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 讀懂梁家河 感悟大學問
    《梁家河》一書用紀實的方式真實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村插隊時的工作生活,生動講述了他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成長曆程和勵志故事,記錄了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梁家河村發生的巨大變化。近日,閻良區以「五個一」活動為重點,自上而下迅速掀起學習、誦讀、研討紀實文學《梁家河》的熱潮。
  • 【朗讀者】梁家河,我讀,你聽 |我院優秀青年團員嚴然誦讀《梁家河》節選
    從梁家河到文安驛,一個來回30多裡,社員買日用品步行去一次得花大半天時間。這個事一直讓習近平惦記著。 梁家河普及沼氣後,他就謀劃著給村裡人辦更多的事。村子裡有人會鐵匠手藝,習近平想:「何不讓他發揮特長,服務村民,為村民打農具、修農具?」於是,梁家河蓋了一間打鐵的「小車間」,成立了鐵業社。
  • 秦漢新城黨員幹部誦讀《梁家河》丨人生處處留心皆學問
    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習近平為深入推進《梁家河》的學習宣傳工作,進一步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深入學習鑽研梁家河的「大學問」,用好習近平總書記留在梁家河的寶貴財富,深刻體悟習近平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不斷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獲得教益,從《梁家河》中汲取思想營養和精神力量,增進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認同
  • 用心讀 用聲誦 34位「渭南標杆」集中誦讀錄播《梁家河》
    「我將不斷地從《梁家河》一書中汲取奮進的力量,進一步發揮好標杆模範作用,帶領身邊人學深悟透書中的大學問」。談到近期學習《梁家河》一書的感受,「渭南標杆」人物、華陰市公路段路面機械隊隊長郝曉琳說。 誦讀《梁家河》,領悟「大學問」。
  • 央視微視頻《初心》梁家河篇視頻完整觀看 解說詞旁白全文
    包括:第一集《梁家河篇》,第二集《正定篇》,第三集《寧德篇》。第一集《梁家河篇》  視頻點擊  在陝北,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實現了改善農民生活的承諾;在80年代末的寧德,他說「當官不要想發財」。
  • 賈連友新作《當代文壇名家紀實》李青石文學評論集《漢中文壇風景...
    漢中文化網 hzwhwang.com 訊 5月8日,漢中作家賈連友新作《當代文壇名家紀實》、漢中文藝評論家李青石文學評論集《漢中文壇風景》首發式在漢中城市書房舉行。首發式由漢中市文聯、陝西理工大學文學院主辦,漢中市作家協會、漢中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協辦。兩書均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發行。副總編李宗保先生專程從西安趕赴漢中出席首發式。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探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之四...
    8日四版刊登的兩篇報導《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四川省許多社隊採用土法製取和利用沼氣》《「煮飯不燒柴和炭點燈不用油和電」——四川省中江縣龍臺公社第五大隊利用沼氣的調查》引起了他的關注。煤炭資源富集的陝北,40年前卻是一個極度缺乏燃料的地方。雖說產煤產油,但是老百姓買不起,有的人甚至連煤油都買不起。
  • 第一集:什麼是沼氣?它是由哪些氣體組成?|沼氣老師傅
    沼氣的由來:沼氣是一種能夠燃燒的混合氣體。我們常在一些水塘、臭水溝和糞坑中,看到咕嘟咕嘟地往表面冒氣泡。氣溫越高,氣泡冒得越多。這些氣泡裡的氣體就是沼氣。最初因為人們在沼澤地帶發現這種氣體,所以就給它起名叫「沼氣」。
  • 拼搏進取,不負韶華——讀《梁家河》有感
    2018-06-08 16:39:21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趙敏秀   近日,單位給我們每個人發放了《梁家河
  • 第七屆《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出爐 李春雷、常克分別摘桂
    本報訊 9月27日,第七屆《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頒獎儀式在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古城舉行。經評審,河北作家李春雷的報告文學《蜀道上的夢想》、重慶作家常克的散文《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長》分獲小說紀實文學類和散文詩歌類一等獎,另有10件作品分獲二等獎、三等獎。
  • 伍豔英誦讀《梁家河·吃的記憶》
    梁家河·吃的記憶   佚   名/文   伍豔英/誦讀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剛到梁家河時,習近平他們吃了一段時間的派飯,食物有玉米面饃饃、豆面饃饃,這些都是鄉親們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吃飯的時候,老鄉家裡的小孩站在一邊,眼饞地看著。        下鄉生活和知青們在北京的生活差距很大,但他們的生活仍比當地老百姓好。
  • 《梁家河》主要內容介紹500字 梁家河精神是什麼內容介紹
    梁家河主要內容介紹500字  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度過七年青春歲月的地方,是他讀懂人民、讀懂中國的地方,是他向全世界詮釋「中國夢」的地方。梁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青春歲月,也見證了總書記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初心。
  • 梁家河:全國各地黨員群眾到此追尋「初心」 參觀學習人數已達190萬次
    梁家河村第一書記楊寶劍欣喜的告訴記者,十八大以來,到梁家河參觀學習的人數持續井噴式增長,截至7月2日已達190萬人次,近兩年日均保持在2500人次左右。「十幾歲的後生,在那麼艱苦的生存條件下,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讓實事求是的想法在心裡生根發芽,真不簡單啊!」
  • 《是院士也是戰士》八集系列戰疫廣播劇(第七集)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了傳遞偉大的抗疫精神,中國科技館聯合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湖北經濟廣播共同製作推出了《是院士也是戰士》八集系列戰疫廣播劇,該劇已於2020年12月1日在湖北首播,並將陸續在學習強國、中國數字科技館等平臺播出。希望能夠用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科學家精神、凝聚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