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餘件「中國古代陶瓷玩具」現身北京御生堂博物館
您知道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製作玩具了嗎?商代的陶壎、唐代的骰子、宋代的棋子、清代的瓷娃……在華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玩具,不僅豐富、娛樂著祖先的生活,更彰顯出他們的濃濃舐犢之情,凝結著他們深深的智慧。
六一前夕,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中國古代陶瓷玩具展」,展廳裡堪稱中國古代瓷塑玩具大觀。其中,明代玩具以人物像居多,但大多栩栩如生。如右圖演奏樂器的人物陶瓷玩具。清代的玩具數量不多,但單個的玩具大了,也是以人物像居多。而小動物也是古人喜歡做的玩具,右中圖的這隻紅陶小動物,上面還趴著3隻在吃奶的小崽,造型十分可愛;蟾蜍,則是蟾宮折桂的好彩頭。
傳世珍品
六一前夕,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中國古代陶瓷玩具展」。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一萬餘件各種人物、動物、器皿的古代陶瓷玩具將對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們免費開放。
「展品如此巨量而且全部都是珍品,幾乎沒有一件是贗品,這與當今贗品充斥的各種展覽相比,真可稱奇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中不可想像的遺存,完全可以稱為世界之最。」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陶瓷專家王建華參觀後發出驚嘆。
御生堂第13代傳人、館長柏楊介紹,這些玩具是御生堂幾代人上百年收藏的結晶,絕大多數都是首次展出。「當年齊白石、梅蘭芳等先生十分喜愛這批藏品,經常觀賞把玩。啟功老先生生前對這批玩具也十分關注,曾多次提議舉辦一個古代玩具展,還曾為這些玩具題詞寫字,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今天的中國古代陶瓷玩具展,也可以說最初的動議源自啟功先生。」
創辦於明代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的御生堂原為山西白家藥鋪,自清代後逐漸為集藥鋪、商號和收集古玩生意的老字號。改革開放後,白氏後人恢復了老字號,並於1999年創辦中國首家民辦中醫藥博物館,博物館除中醫藥文物專館展出外,同時還展出有老廣告、老玩具等各類文物數萬件。
「這次展出的大部分為古代民間陶瓷玩具,相對於宮廷和現代專業機器生產的玩具而言,它具有深厚的鄉土氣息,大多為古代窯工們的業餘之作。他們在千篇一律地重複操作某一種器物之餘,或是休息時,放開自己的想像,輕鬆自然地捏制幾件小玩藝,帶回家裡,給自己的孩子玩耍。」柏楊說,從展出的陶瓷玩具中可以看出,古人在捏制這些玩具時對形象的要求不如其他瓷器那麼高,常常帶有隨意性。正是這種看似並不經意的表現,才使古代陶瓷玩具充滿了趣味,給人一種富有深厚人情味的自然美感。
柏楊說,陶瓷玩具在以往的陶瓷史、玩具史、雕塑史中很少涉及,即使保留一些兒童玩具題材的內容,也都零星散亂。因此,系統的瓷塑玩具的收集、整理、研究在我國基本上還是個空白,本次展覽不僅從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項空白,也成為中外玩具展覽中跨越歷史年代最長的一個。
稚拙可掬
「哧!這麼多猴兒,簡直像到了花果山!」在唐代展品展櫃前,一個小朋友指著櫃中「成群結隊」的小瓷猴高興得大叫。
展櫃中,一群小猴或坐或臥或立,有撓頭的,有抹嘴的,有抓耳的,有託腮沉思的,還有背著小猴子玩耍的,真是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唐宋時期展品一共佔據了十二個大展櫃。柏楊介紹說,唐宋時期,陶瓷玩具進入一個繁榮發展階段,開始出現了專門用來製作陶瓷玩具的模具,加釉也越來越精純。玩具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不但出現了更多的動物造型,還產生了類似於現代的五子棋和滾球等益智玩具。
特別是受當時以胖為美的觀念的影響,唐代的玩具造型大都豐滿健壯。小瓷狗們全都胖乎乎的,小瓷鳥們也個個羽毛豐滿。一些玩具還反映了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比如有一個鳳頭壺就明顯帶有波斯文化痕跡。還有幾個帶有高髮結頭飾兒童造形的玩具,看上去頗有幾分類似奧運吉祥物「福娃」,很多人觀後拍案叫絕,感嘆古人和今人的審美觀念是如此的相通。
柏楊指著一隻宋代的袖珍白釉褐彩狗對記者說:「這是展覽中最小的一隻小狗,高不足3釐米,但是脖子上的鈴鐺和身上的紋飾清晰可見。當時燒制技術還不成熟,出窯的玩具縮水率高,容易變形、斷裂,可這隻基本上還保持著捏制時的原樣。我太祖十分喜歡這隻雕塑得活靈活現的小瓷狗,硬是拿兩袋糧食從別人手上把『小狗』換了下來,這在當時可是出了大價錢。」
記者還發現不少狗玩具另藏玄機,一隻胖得有些變形的狗其實是硯滴,大肚子正好裝水,可以滴水研墨。而另一隻大肚子狗竟是古代樂器壎。
據有關專家介紹,古代玩具的燒制工藝比一般器皿相對複雜,物件雖小,但有胎有釉,難度很大,一般燒制上百件才能有一兩件成功的製品。柏楊說。
影響深遠
「陶瓷玩具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的兒童墓葬中,曾出土有很多陶雞、陶狗,後經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考證,認為這些小陶雞、小陶狗就是最早的兒童玩具。」柏楊介紹說,在我國甘肅、青海馬家窯、馬廠文化遺址,出土有彩陶時期的各種狗的器物模型。到了漢代,早期青瓷中出現了瓷質的狗玩具,隨後的唐宋之際是中國古代玩具大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以後,由於泥質、木質、布質、竹質等各種民俗玩具的發展,陶瓷玩具逐漸減少,而用陶瓷表現的那種古樸憨厚、稚拙可掬的韻味也就越來越少了。
從御生堂珍藏的萬件古代陶瓷玩具來看,動物是較多的品種,因為動物有身軀,便於進行藝術性誇張,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引發兒童的興趣,所以歷代的玩具製作都曾以動物為題材。當時玩具的造型非常生動,極善於表現動物的外貌和特徵,有些為了達到娛樂的目的,有意在形象上追求一種滑稽可笑的韻味,使它更為兒童所喜愛。
柏楊認為,明清時期的木、鐵、布制等玩具,以及現在的很多玩具,不少都是由陶瓷玩具演變而來,它們很多都帶有陶瓷玩具的歷史痕跡。從中國古代陶瓷、雕塑發展的脈絡來看,玩具的發展在促進和發展窯工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上具有積極作用,很多玩具之作逐漸發展演變為民間瓷器甚至官窯器物上的裝飾品。
古代民間陶瓷玩具對近、現代中國和民間玩具的影響,更是其他藝術品所無法比擬的。歷來被認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民間瓷塑玩具,近、現代以來開始受到部分畫家、雕塑家、兒童玩具設計人員的讚賞,不少人開始研究和學習古代瓷塑玩具的製作風格。從清初的八大山人筆下的鳥、獸、魚、蟲到近現代畫家齊白石、韓美林的畫作,都可以在瓷塑玩具中找到直接的藍本,即是證明。
「古代玩具對人文、歷史以及動、植物生態演化甚至文學、美學、聲學、力學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古代玩具大部分以寫實為主,有些起初記錄了當時動、植物以及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柏楊說。
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的召開,御生堂還特別展出了一批有關體育造型的古代玩具,如相撲、摔跤、鬥雞、騎馬、雜耍、賽龍舟等,還有歷代陶球、瓷球,各時期的象棋子、圍棋子。
「我們正在與奧組委聯繫,準備選出一批與奧運項目有關的古代玩具,在奧運會期間,向奧運冠軍贈送相關的古代玩具。比如向圍棋冠軍贈送一副200子的宋代圍棋,向馬術冠軍贈送宋代騎馬人玩具,向相撲冠軍贈送宋代相撲造形玩具,向射擊冠軍贈送一組唐代彈丸等等。」
清早期皇帝的
玩具很少留存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讓一個普通百姓有機會做一回九五至尊的皇帝,此等美事人們應該是趨之若鶩的吧。然而記者卻從有關史料上看到萬曆皇帝十歲時的一張課程表:每日天不亮,萬曆帝就需起床,早飯後即赴文華殿聽日講,一年四季,除了過年和大寒和大暑等天氣外,沒有假期。聽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有一半人打起了退堂鼓,唯我獨尊的皇帝看來也不是那麼好當的。「不過,看看皇宮裡的玩具,你又會不禁羨慕起那些在久遠年代就能玩上傳統或西洋琳琅滿目宮廷玩具的皇子、皇孫、公主、格格們。」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專門負責宮廷玩具類的專家劉寶建告訴記者,從傳統的泥人兒、布老虎,到精巧複雜的機械翻鬥戲人,皇宮裡的玩具各色各樣、五花八門,很多都是平民百姓無緣見到的稀罕貨,也正是這些玩具令皇子皇孫的童年在威嚴和束縛之下充滿了絢爛而天真的色彩。
「現在故宮的玩具藏品都是清晚期的宮廷玩具。」劉寶建這樣介紹道。在紫禁城這樣守衛與留存體制十分完善的地方,清代早期的皇帝玩具遭到了怎樣的浩劫?是什麼原因讓清晚期之前的皇帝玩具蕩然無存?原來,按照宮廷中的舊習俗,每朝皇帝的玩具是不會傳到下一朝皇帝手中的,在前朝皇帝去世之後,他曾經玩過的玩具就會被燒掉,從而無以留存。
據介紹,到了清朝晚期,宮廷裡的玩具一度數量劇增,這是因為那時榮登皇帝寶座的同治帝只有6歲,光緒帝只有4歲,而溥儀才只有3歲。他們儘管貴為天子,卻還是小孩子。為了讓小皇帝開心,用各種玩具哄他們玩就成了太監、宮女、后妃們的任務。不僅如此,當時的皇太后、太妃們手裡也有各式各樣的玩具,是預備著在年節時賞皇子、皇孫、格格們的。
其中,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非常喜歡中國皮兒、西洋芯兒的機械人偶。
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西方製造的動力玩具、機械玩具,給玩具制業注入了活力。面對引用機械化生產的小飛機、火車、機械魔術人等,通過玩具的動態、聲音等表演,極容易引發小主人好奇、好感。
故宮藏一件翻跟鬥的機械玩偶,可謂是西洋的機械為「芯兒」,中式的戲曲人物作「皮兒」,堪稱宮廷玩具中西合璧的典範。這件機械玩偶,通高91釐米,底座寬54釐米,屬19世紀法國製造。其身著武丑裝扮,蛐蛐罩的扮相精緻到和舞臺上一模一樣,站立在臺子上,左右手各支撐在一把椅子上。武丑下身的方形臺內放置著伴奏音樂的機械裝置和控制武丑表演動作的機械裝置。上弦後,音樂響起,在樂聲中,武丑反覆舉起右手,然後雙手扶起椅子,兩腳併攏向後擺動,身體逐漸上移騰空,直到和地面平行後,身體暫停不動。這時,武丑重複表演右手撒開、再扶的動作,最後,武丑雙手扶椅,身體下移,漸漸恢復原位,同時樂聲停止。而據史料記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西洋某國曾進貢18個機械人偶,能演整部的《西廂記》,張生、鶯鶯、紅娘等人偶能「自行開箱加衣,揖讓進退,儼然如生」,而演出一完,人物「自脫衣臥箱中」,臨出場時還可自動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