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了幾隻長臂猿?」「每次見到都是一公一母嗎?」「雌猿背部的毛色變黑了沒?」……11月17日午後,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東崩嶺調查小組的組員們剛下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周江便立即上前,朝他們拋出了一連串問題。
數量、狀態或毛色,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信息,在周江看來都至關重要,「海南長臂猿不會說話,但我們可以從猿群的體態、習性變化中,知道它們過得好不好。」日前,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包括周江在內的多名專家學者,聽他們講述海南長臂猿的「秘密」與趣事。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一帶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記者 李天平 攝
雌猿毛色變化蘊藏繁殖「密碼」
從40年前僅存兩群不足10隻到如今的5群33隻,被列為極度瀕危靈長類動物的海南長臂猿在海南林業部門、科研機構、山區群眾等的保護下,種群數量逐步增長,但仍未擺脫滅絕的風險,瀕危程度遠超「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
困擾專家們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海南長臂猿順利繁衍下去?
「雌猿是否具備繁殖能力,直接關係到海南長臂猿種群能否繼續擴張。」經過對海南長臂猿長達18年的追蹤研究,周江發現,一旦雌猿背部、手肘、膝蓋等部位的毛色開始變黑,意味著它正慢慢喪失繁殖能力,這也讓他在每次監測中格外關注雌猿的毛色變化情況。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由於本次大調查遭遇風雨天氣,不少監測點都未能監測到海南長臂猿的蹤跡,暫時無法統計梳理出全部雌猿的毛色狀況,但根據日常監測獲取的信息可以得知,目前海南長臂猿中的大部分成年雌猿仍具備生育能力,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另一個好消息是,在本次大調查中,部分監測點發現了獨猿的蹤跡,這與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過去幾次的監測結果相印證。而一旦它們找到另一半,組建起新的家族群,將進一步增加這一瀕危物種種群「開枝散葉」的希望。
「有一隻雌性獨猿從C群分離出去後,『單身』好幾年了,到現在也沒找到對象。」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林清的心裡一直牽掛著這個小傢伙的「終身大事」,也不禁好奇:它們的「擇偶標準」到底是什麼?
「就像人類擇偶會看對象有沒有車、房一樣,長臂猿擇偶時也會看另一半的棲息地是否夠大,有沒有足夠的食物。」在周江看來,要想幫助海南長臂猿更快地形成有效的生殖單元,棲息地的修復與保護非常重要。
雨林冠層生存高手也會「翻車」
一個擺臂便能蕩到十幾米開外,在廣袤的熱帶雨林,手臂無疑是海南長臂猿最好的「交通工具」。
「剛想舉起相機,它就跑沒影了。」抬頭看見海南長臂猿的一團團「黑影」或「黃影」從頭頂的枝椏間快速掠過,不少調查隊員都被它們的一身好「輕功」所折服,也有人為小傢伙們的安全操碎了心——它們真的不會從樹上掉下來嗎?
在研究海南長臂猿的過程中,貴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懷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它們會折斷樹枝,在空中拋起,又接住,再拋起,類似於人在玩耍。」鄧懷慶認為,海南長臂猿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分析判斷樹枝的承重力,從而確定自己能不能抓住這根樹枝蕩到樹林的另一端。
小時候抓住雌猿的肚皮和媽媽一起「蕩」,長大後離開母體開始學著自己「蕩」,海南長臂猿這一樹棲動物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漸漸摸索出「臂力擺蕩」的最佳姿勢。在英文中,有個專門的單詞來形容這種移動方式:Brachiation(臂力擺蕩)。
研究指出,長臂猿的鎖骨偏長,有利於手臂的擺蕩和上舉;骨盆板較寬,有助於當身體垂直懸吊空中的時候承託內臟;它們的手腕關節可以旋轉70度,能像萬向輪一樣旋轉,與臂膀形成多種角度,保證它們在快速行進過程中,不需耗費太多的能量去調整身體的姿勢與角度。
儘管「天賦異稟」,這群雨林冠層生存高手也有「翻車」的時候。
「長期關注長臂猿等旗艦物種研究與保護的『雲山保護』組織,就曾救助過一隻學習『臂力擺蕩』時不慎跌落骨折的青年長臂猿。」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博士馬子馭介紹,但在持續多年的監測中,他們還未發現海南長臂猿出現類似的情況。
海南長臂猿親緣關係較為複雜
在對海南長臂猿5個家族群進行監測時,監測人員常常會觀察到A群和C群之間的「串門」現象。
「C群中有兩隻猿經常跑回A群,這時他們會出現互相理毛之類的親密舉動。」馬子馭介紹,海南長臂猿5個家族群之間都有親緣關係,A群和C群住得比較近,這才為它們提供了「串門」的可能性。
仔細翻一翻海南長臂猿的「族譜」,會發現A群堪稱「家族長老」。
根據周江團隊的監測,2011年A群有13隻,2015年前後有7隻出走至C群,與C群原先的3隻組成了十口之家。如今,C群有2隻分離出去,其中一隻成年雄猿跑到東崩嶺,與從B群中分離出來的一隻成年雌猿組成了E群這個新家庭。包括D群中最早的一隻雄猿,也是從A群分離出去的。
A群對海南長臂猿種群繁衍的「貢獻值」,由此可見一斑。
「最開始我們做海南長臂猿家域面積調查時,發現A群的活動面積最廣,超過9平方公裡,現在隨著棲息地質量與家族群成員數量的變化,活動面積應該也有所變化。」讓周江感到欣慰的是,原先海南長臂猿4個家族群都擠在霸王嶺林區僅16平方公裡的斧頭嶺區域,如今E群遷徙至8公裡以外的東崩嶺,顯示出這種稀有的靈長類動物擁有擴散至新棲息地的能力。
(海南日報霸王嶺11月18日電)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