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海南長臂猿擇偶也看「房」兩個家族群常走親戚

2020-12-16 瀟湘晨報

「見到了幾隻長臂猿?」「每次見到都是一公一母嗎?」「雌猿背部的毛色變黑了沒?」……11月17日午後,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東崩嶺調查小組的組員們剛下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周江便立即上前,朝他們拋出了一連串問題。

數量、狀態或毛色,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信息,在周江看來都至關重要,「海南長臂猿不會說話,但我們可以從猿群的體態、習性變化中,知道它們過得好不好。」日前,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包括周江在內的多名專家學者,聽他們講述海南長臂猿的「秘密」與趣事。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一帶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記者 李天平 攝

雌猿毛色變化蘊藏繁殖「密碼」

從40年前僅存兩群不足10隻到如今的5群33隻,被列為極度瀕危靈長類動物的海南長臂猿在海南林業部門、科研機構、山區群眾等的保護下,種群數量逐步增長,但仍未擺脫滅絕的風險,瀕危程度遠超「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

困擾專家們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海南長臂猿順利繁衍下去?

「雌猿是否具備繁殖能力,直接關係到海南長臂猿種群能否繼續擴張。」經過對海南長臂猿長達18年的追蹤研究,周江發現,一旦雌猿背部、手肘、膝蓋等部位的毛色開始變黑,意味著它正慢慢喪失繁殖能力,這也讓他在每次監測中格外關注雌猿的毛色變化情況。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由於本次大調查遭遇風雨天氣,不少監測點都未能監測到海南長臂猿的蹤跡,暫時無法統計梳理出全部雌猿的毛色狀況,但根據日常監測獲取的信息可以得知,目前海南長臂猿中的大部分成年雌猿仍具備生育能力,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另一個好消息是,在本次大調查中,部分監測點發現了獨猿的蹤跡,這與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過去幾次的監測結果相印證。而一旦它們找到另一半,組建起新的家族群,將進一步增加這一瀕危物種種群「開枝散葉」的希望。

「有一隻雌性獨猿從C群分離出去後,『單身』好幾年了,到現在也沒找到對象。」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林清的心裡一直牽掛著這個小傢伙的「終身大事」,也不禁好奇:它們的「擇偶標準」到底是什麼?

「就像人類擇偶會看對象有沒有車、房一樣,長臂猿擇偶時也會看另一半的棲息地是否夠大,有沒有足夠的食物。」在周江看來,要想幫助海南長臂猿更快地形成有效的生殖單元,棲息地的修復與保護非常重要。

雨林冠層生存高手也會「翻車」

一個擺臂便能蕩到十幾米開外,在廣袤的熱帶雨林,手臂無疑是海南長臂猿最好的「交通工具」。

「剛想舉起相機,它就跑沒影了。」抬頭看見海南長臂猿的一團團「黑影」或「黃影」從頭頂的枝椏間快速掠過,不少調查隊員都被它們的一身好「輕功」所折服,也有人為小傢伙們的安全操碎了心——它們真的不會從樹上掉下來嗎?

在研究海南長臂猿的過程中,貴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懷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它們會折斷樹枝,在空中拋起,又接住,再拋起,類似於人在玩耍。」鄧懷慶認為,海南長臂猿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分析判斷樹枝的承重力,從而確定自己能不能抓住這根樹枝蕩到樹林的另一端。

小時候抓住雌猿的肚皮和媽媽一起「蕩」,長大後離開母體開始學著自己「蕩」,海南長臂猿這一樹棲動物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漸漸摸索出「臂力擺蕩」的最佳姿勢。在英文中,有個專門的單詞來形容這種移動方式:Brachiation(臂力擺蕩)。

研究指出,長臂猿的鎖骨偏長,有利於手臂的擺蕩和上舉;骨盆板較寬,有助於當身體垂直懸吊空中的時候承託內臟;它們的手腕關節可以旋轉70度,能像萬向輪一樣旋轉,與臂膀形成多種角度,保證它們在快速行進過程中,不需耗費太多的能量去調整身體的姿勢與角度。

儘管「天賦異稟」,這群雨林冠層生存高手也有「翻車」的時候。

「長期關注長臂猿等旗艦物種研究與保護的『雲山保護』組織,就曾救助過一隻學習『臂力擺蕩』時不慎跌落骨折的青年長臂猿。」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博士馬子馭介紹,但在持續多年的監測中,他們還未發現海南長臂猿出現類似的情況。

海南長臂猿親緣關係較為複雜

在對海南長臂猿5個家族群進行監測時,監測人員常常會觀察到A群和C群之間的「串門」現象。

「C群中有兩隻猿經常跑回A群,這時他們會出現互相理毛之類的親密舉動。」馬子馭介紹,海南長臂猿5個家族群之間都有親緣關係,A群和C群住得比較近,這才為它們提供了「串門」的可能性。

仔細翻一翻海南長臂猿的「族譜」,會發現A群堪稱「家族長老」。

根據周江團隊的監測,2011年A群有13隻,2015年前後有7隻出走至C群,與C群原先的3隻組成了十口之家。如今,C群有2隻分離出去,其中一隻成年雄猿跑到東崩嶺,與從B群中分離出來的一隻成年雌猿組成了E群這個新家庭。包括D群中最早的一隻雄猿,也是從A群分離出去的。

A群對海南長臂猿種群繁衍的「貢獻值」,由此可見一斑。

「最開始我們做海南長臂猿家域面積調查時,發現A群的活動面積最廣,超過9平方公裡,現在隨著棲息地質量與家族群成員數量的變化,活動面積應該也有所變化。」讓周江感到欣慰的是,原先海南長臂猿4個家族群都擠在霸王嶺林區僅16平方公裡的斧頭嶺區域,如今E群遷徙至8公裡以外的東崩嶺,顯示出這種稀有的靈長類動物擁有擴散至新棲息地的能力。

(海南日報霸王嶺11月18日電)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丨海南長臂猿E群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海南長臂猿E群的母猿和幼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海南日報霸王嶺11月18日電 (記者謝凱)11月18日上午,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暨數據總結大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結束。海南日報記者從多方獲悉,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E群的第一隻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猿」口普查!全方位摸清長臂猿的「家底」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家瀕科委原常務副主任、大調查總負責人蔣志剛介紹,此次調查發現,海南長臂猿種群的活動範圍出現明顯擴大,部分群體已經分布到霸王嶺原保護區之外,「海南長臂猿種群健康,有小猿出現。」海南長臂猿。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
    擇偶也看「房」,兩個家族群常走親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一帶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記者 李天平攝「見到了幾隻長臂猿?」「每次見到都是一公一母嗎?」「雌猿背部的毛色變黑了沒?」
  • 尋猿日記:海南長臂猿部分族群風雨天集體「失聲」
    海南長臂猿E群(第五家族群)的母猿和幼崽「平平」。(資料圖)  「從目前各小組反映的情況來看,部分猿群雨天幾乎沒有鳴叫。」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馬子馭博士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作為全程參與長臂猿監測活動的組員,他對此有著自己的一些猜想:「一個是對溫度的適應性。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只聞猿聲 難見猿身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中雨地點: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鄉與青松鄉交界處的東崩嶺區域「咱們東崩嶺小組,是這次大調查8個小組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啟動時,東崩嶺調查小組組長劉輝勤這樣自我介紹。
  • 海南長臂猿,一生要「變身」幾次?
    受颱風影響,13日夜間颳起了大風,並且下起了小雨,由於溼度大、溫度高,山上起了大霧,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期待和長臂猿相遇的熱情,14日仍然早早地起來,吃過早飯,趕往林區監測點,在六點半左右的時間,我們就到達了目的地。霧很大,能見度只有幾十米,我們對能否見到長臂猿已經不抱有希望了,指望能聽到其晨鳴就心滿意足了。
  • 「85後」博士劉輝「闖海」兩年 與海南長臂猿結緣
    海南本土的獸類研究人員少之又少,對相關物種的研究缺乏基礎數據並存在缺失和斷層,劉輝及團隊成員投入對海南長臂猿、海南坡鹿等海南獨有珍稀獸類的研究工作後,很快領會了「萬事開頭難」的道理。  「以瀕危的海南長臂猿為例,在我們介入前,國內對這一物種的研究缺少系統規劃,沒有很好的持續性,且很少有數量化和基於系統取樣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儘量減少對該物種的人為幹擾。」
  • 《科學報告》刊發研究成果關注海南長臂猿,肯定這一保護行為!
    《科學報告》刊發研究成果關注海南長臂猿,肯定這一保護行為!近日自然中國旗下期刊《科學報告》發表研究報告聚焦世界上最極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海南長臂猿在繩橋安裝176天後開始使用,雌性和年幼的長臂猿是忠實用戶。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南渡江正源,長臂猿歸來
    生態教育和體驗機構「松鼠學堂」的創辦人高高常問海南當地的孩子是否知道海南長臂猿,95%回答不知道,有些孩子甚至沒聽說過。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海南最長的河流,收到的回答總是萬泉河,但其實萬泉河排名第三。她再問孩子們,除了海南第一高峰五指山以外,是否聽說過鸚哥嶺,回答也常是不知道。
  • 校黨委副書記刁曉平教授應邀參加「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
    8月20-21日,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在海口舉行,本次研討會匯聚全球頂尖的野生動物保護等學科的智囊團,圍繞「海南長臂猿保護與拯救、海南熱帶雨林保護與修復、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化」等主題,線上線下、群策群力,為海南長臂猿保護貢獻智慧力量。我校黨委副書記、熱帶島嶼生態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刁曉平教授、汪繼超教授、王力軍教授、陳玉凱博士和塗飛雲博士應邀出席研討會。
  • 當年畫長臂猿的那個男孩,現在學了美術專業
    閻璐雲山保護創始人、執行主任12年靈長類保護經驗保護界最近有個大新聞。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式啟動試點,其中海南長臂猿在其中的保護戰略佔據了重要地位。其實我的第一次出差就跟海南長臂猿保護有關。當時我是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中國項目官員,前往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生活著全世界僅存的13隻海南長臂猿。數據來源於2003年的海南長臂猿國際聯合調查,13這個不太吉利的數字也讓海南長臂猿成為了世界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守得雲開聽猿鳴
    ,長臂猿大調查活動野外調查即將結束,天終於放晴了,但東崩嶺調查小組的任務還沒完成。11月15日22時,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東崩嶺調查小組的9名成員圍坐一圈,研究制定第二天的計劃。「受天氣影響,我們小組還沒有近距離觀察到海南長臂猿,植物樣線調查還有2條沒完成,明天的計劃是4個人帶隊上山,體力好的隊員爭取上山完成任務,其餘人員留在營地監聽。」
  • 國家公園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只聞猿聲 難見猿身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中雨 地點: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鄉與青松鄉交界處的東崩嶺區域 「咱們東崩嶺小組,是這次大調查8個小組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啟動時,東崩嶺調查小組組長劉輝勤這樣自我介紹。 包括他在內,此次追蹤海南長臂猿E群的任務,由4名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的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帶領。 這群「80後」同這片山林,有著一份「難解之猿」。 長臂猿監測隊和其他護林員最大的不同,是往往天未亮就要動身出發。
  • 白頰長臂猿你真的了解嗎?白頰長臂猿知識科普
    白頰長臂猿,拉丁學名為Nomascus leucogenys,別稱是北白頰長臂猿、長臂猿、料猴、南裡,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長臂猿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Northern White-cheeked Gibbon,命名人為Ogilby,命名時間在1840年。
  • 有幸在海南遇到你,這究竟是一種什麼「猿」份
    7日,南國都市報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海南長臂猿從1980年發現的7隻,發展到現在的30隻,發展趨勢基本上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 霸王嶺林業局副局長洪小江表示,目前長臂猿仍是瀕危物種,我省正在研究出臺長臂猿保護方案。霸王嶺保護區內的一雄(左)一雌海南長臂猿坐在樹上(2007年1月13日攝)。
  • 海南發現昆蟲新物種 命名為「海南缺翅蟲」(圖)
    日前,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CMCN)發布《中國紅欖李調查報告》顯示,紅欖李是使君子科欖李,屬常綠小喬木,有時灌木狀。國內僅分布於海南,瀕臨滅絕。  報告顯示,與2006年關於紅樹林的調查數據相比,紅欖李的數量已由359株驟減至14株;分布區域由3個減少為2個,其中海口東寨港人工移植的10株紅欖李因2008年寒害全部死亡;陵水大墩村的紅欖李數量由340株銳減到5株,減少了98.5%。
  • 在這個大雪的冬,送你一片養眼的綠: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我國唯一的一級保護蝴蝶——金斑喙鳳蝶的常棲地。金斑喙鳳蝶是中國的特有物種,被譽為「國蝶」,在海南島海拔1000米左右的熱帶雨林山地中,金斑喙鳳蝶美麗的身影常在林冠之上繞圈飛行、偶或急下地面訪花飲水,須臾間又立即衝上高空,神秘的「蝶中皇后」是這片雨林的美麗精靈。
  • 當天天小朋友遇到天行長臂猿天天
    先看視頻。這個視頻我建議你們多看幾遍。在爸爸的引導下,天天父子倆經常拍攝一些小視頻互動今年4月,天天小朋友模仿帶貨達人李佳琦「賣貨」的視頻火了得到了李佳琦本人的視頻回復這讓天天小朋友的視頻更火了但和很多「網紅」不同天天爸爸運營的帳號目前不接任何商業推廣爸爸的看法是等天天小朋友長大了有自己的成熟想法之後再讓天天大朋友自己決定是否接廣告
  • 感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領略至美風景
    稀薄晨霧裡,新生的海南長臂猿恣意地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氧氣;蟲鳴鳥叫中,千年的陸均松舒展著身軀迎接著又一縷朝陽……當你踏入這遮天蔽日的原始熱帶雨林,便仿佛置身於綠野仙蹤般的奇妙世界。「嗚,嗚,嗚嗚……」晨曦中,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海南長臂猿又開啟了新一天的生活。如今,在這裡生活的海南長臂猿,已經發展到4群30隻。「去年10月開展大調查的時候,就發現了剛出生的長臂猿,種群也從原來的29隻,變成現在的30隻,不過相信數量還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