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榭島,我軍渡海第一戰

2020-12-20 寧波晚報

  離寧波市中心40公裡、面積只有30多平方公裡的大榭島不是個普通的島——1949年8月18日發生在這裡的戰鬥載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當時,渡海作戰,對我軍而言,還是一個新課題。有了大榭的作戰經驗以後,我軍很快在1949年8月24日解放梅山島、9月17日解放南田島、9月20日解放檀頭山島。而後,解放整個舟山群島。

  對於解放大榭一役,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曾親筆題詞「渡海第一戰」。

  水上飛龍曾是旱鴨子

  2009年5月17日早上,寧波解放日實地探訪團從寧波出發,約1小時的車程後,我們到了大榭島對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偉的公鐵兩用橋,這就是總投資4億多元、2001年正式通車的大榭大橋——正是它,將原本隔海相望的北侖和大榭島緊緊連在一起。

  作為大榭人,大榭開發區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許建達有說不出的自豪:正是因為有了這座大橋,天塹變通途,大榭的經濟發展如虎添翼,而且第二座跨海大橋也正在建造中。

  然而,在1949年7月,大榭和北侖之間橫亙著水流湍急、漩渦密布、寬約1500米的白鴨洋海峽,讓受命解放舟山群島的我22軍和21軍61師廣大指戰員傷透了腦筋:參戰部隊從北方一直打到南邊,絕大多數指戰員不熟悉海情,有的連海是什麼樣子也沒有見過,更別說渡海作戰了。

  「要是大榭島不能拿下的話,解放舟山群島也就成為紙上談兵。」許建達說。

  為了解決這個從來沒有碰到的問題,我軍從山東、江蘇、浙江沿海籌集了一批海船。有了船,再習使用,為使部隊習水作戰,先得訓練水手,各師、團都成立了「水手隊」。為防敵機襲擊,「水手隊」利用夜間和陰天在象山港和鎮海縣的三山(今北侖區)海域,進行操船、搭載、射擊、登陸等訓練。

  經過艱苦訓練,這些北方兵也學會了撐帆、搖櫓,成了水上飛兵。

  15分鐘搶渡海峽

  「經過充足的準備,老鼠山首戰告捷算得上小試牛刀!」站在大榭開發區管委會大樓前的臨海公園裡,許建達指著前方看上去像一隻老鼠的小島說。1949年7月8日,22軍64師190團的兩個班分乘4只小船,僅用8分鐘,渡過150米海峽,攻佔了位於大榭島和穿山鎮之間的老鼠山,全俘守敵一個班,取得了初步作戰經驗。

  按照1995年逝世的原190團團長周志誠回憶:當時,64師接受作戰任務後進行了專門的部署。190團和196團二營任第一線突擊部隊,分別由穿山、外大灣起渡,於下柴埠、北渡間強行登陸,奪取立足點後,迅速以主力插向上廠、關外村控制渡口,切斷敵退路,爾後反轉攻擊,務必在7月19日拂曉前全殲島上守敵。

  191團、196團餘部負責大榭島周邊一帶的作戰和警戒,軍山炮團主力在穿山東西山嶺鹽灘一帶構築陣地,負責摧毀突出前沿的敵工事,掩護部隊登陸,並以炮火封鎖大榭島西海面,阻擊敵艦竄入白鴨洋海峽,保證突擊部隊順利攻擊,並保證大榭島和穿山之間的海面交通安全。

  1949年8月18日18時30分,白鴨洋海峽風平浪靜,渡海作戰條件完全成熟,我軍正式發起攻擊大榭島的戰鬥。

  隨著兩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鋪天蓋地的炮彈向大榭島敵軍陣地轟去。僅用了7分鐘,敵前沿工事被我軍炮火摧毀了六七成。19點05分,三顆白色信號彈劃破了夜空:我軍搶渡海峽作戰開始了。

  在周志誠的回憶裡這樣描述了當時的情形:剛平潮的白鴨洋海面上白船競發,200多條船分成16個三角隊形,像16支利箭射向敵岸。

  19時20分,我突擊部隊的先頭船「勝利5號」和「英雄3號」僅用了15分鐘,幾乎同時穿越了1500米的海峽,衝上了大榭島。而我炮兵馬上將炮火向島的深處延伸。19時35分,主攻部隊全部登陸。很快,大榭島上絕大部分地方都被我軍佔領。我軍還在關外村修築工事,一方面為了關門打狗,另一方面則是防止敵人的增援部隊海上登陸。剩下一小部分殘敵見勢不妙,退守到大榭島的最高峰七頂山上負隅頑抗。

  七頂山上殲頑敵

  七頂山是大榭島上海拔最高的山,有333.9米。「寧波解放日實地探訪團」一行來到山腳下,看到的是中海油、中石化等大型國企一個個拔地而起的巨型原油儲備罐,旁邊還有即將建造的大榭實華二期45萬噸原油中轉碼頭工程。舉頭仰望七頂山,芳草萋萋,哪裡還有當初激烈戰鬥的影子?

  「當初,七頂山是座光頭山,易守難攻,我軍解放大榭島犧牲的戰士絕大部分都倒在這裡。」今年83歲的北侖區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白峰組組長阮世友老人指著山頭說。

  「當時,敵軍仗著有利地形和堅固的工事瘋狂掃射,我軍受敵火力壓制,傷亡很大。而如果不在拂曉前攻佔七頂山,一旦敵軍援兵到來,對我軍極為不利。」北侖區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秘書長鄭通喬補充道。

  當時,190團團長周志誠果斷決定,集中二、三營和一營主力,對七頂山之敵進行南北夾擊。1949年8月19日凌晨,三營在王廣福、丁立金兩位營長的帶領下佔領了七頂山,殲滅了敵48團團部,敵團長李椿堂被我軍擊斃。

  8月19日正午12時,敵18團在海空軍的護送下,強迫5只民船把他們送來增援,他們在姜師山北部的長坑村和田灣村兩側登陸。當時,190團二營陳憲章副營長正帶著機槍連守在姜師山頂,右峰陣地上是機槍連的一個排。

  上岸後,敵人隱蔽地向我方推進,連佔4個小山頭。與我右峰陣地隔凹相望。敵人還用火力向我右峰重機槍陣地射擊,並封鎖上廠至關外村的交通。

  看到事態嚴重,二營營長張修良組織部隊進行反擊,用8門迫擊炮、輕重機槍一起射向敵軍,打得敵人在1個小山頭無法立足只得退到山的脊背處隱蔽。而後,四連和六連從兩側包抄進攻,並在長坑村勝利會合,一清點,發現共抓獲敵軍近300人。

  15人捉住敵軍330餘人

  來到當年作戰的現場,大榭開發區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許建達告訴我們,長坑村和田灣村因為大榭建設需要已經全部搬遷。

  沿著姜師山當中挖開的一條石子路,我們乘坐的中巴車開進了一片沸騰的工地,當時,這裡還是一片汪洋,現在工人們正在忙著建造30萬噸的原油碼頭。

  經過10來分鐘的顛簸,我們終於來到了一個彈丸小島上,島上雜草叢生,只有一個1956年造的燈塔孤零零矗立在上面,遠眺前方就是舟山的金塘島。許建達笑著說,這個叫塗泥門小島只有0.01平方公裡,應該是大榭島的最北端了。不過,千萬別小看這個小島,1949年還有一段我軍15人活捉敵軍330餘人的佳話呢!

  原來,在190團二營擊退敵人反擊後,營長張修良感到敵軍俘虜人數和實際人數不符,估計還有一些敵人成了漏網之魚,於是顧不上戰鬥後的疲勞,組織人馬繼續搜索。二營副指導員鞏文明和四連指導員朱恆軍帶著三排10多名戰士在姜師山的正面向北搜尋,發現前方一個離海很近的塗泥門小島上有火光和叫罵聲,原來是殘敵正等定海來船把他們接回去。

  此時,若回去報告,萬一敵人船來了就會全部逃走,若打起來,我方力量太單薄。鞏文明和四連指導員朱恆軍商量了一下,覺得敵軍現在是驚弓之鳥,黑暗中也摸不清我軍的情況,最終決定還是打。

  許建達說,當時鞏文明機智地喊:「四連向右,六連向左,五連跟我衝,繳槍不殺。」「衝啊!繳槍不殺!」戰士們也一邊喊一邊射擊,三排同時還用六〇炮進行轟擊。湊巧的是,這時候,剛好我軍山頭上吹響了軍號,把敵人完全嚇懵了。

  由於島實在是太小了,330多個敵人根本就擠不下,不少人乾脆就是半截身子浸在海水裡,連連高喊:別打了,我們投降!一個個舉槍涉水過來向我軍投降。直到天亮,敵人才發現我軍只有一個加強班15人,而他們卻有330餘名,但此時我軍增援部隊也已經趕到現場。就這樣,我軍首次渡海作戰劃上了一個圓滿句號。

  站在塗泥門小島上,我們發現周邊工程車來來往往倒下一車車塘渣,已經將這個小島和姜師山連在一起。而60年前,困在小島上的敵人還瑟瑟發抖地浸泡在水裡。可以肯定的是,過不了多久,這個彈丸小島就會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後人要想再次尋找這裡,也許只能到故紙堆裡去找了。

  青山處處埋忠骨

  大榭島上山不多,除了七頂山附近幾座小山外,就是橫峙嶺了。橫峙嶺其實不能算山,頂多只能說是一個小山崗而已。不過,這座山崗在大榭人心中卻是無比高大——這裡有一個烈士陵園,當年解放大榭島犧牲的英烈都長眠在這裡。

  幾分鐘後,我們在大榭烈士陵園停住腳步。松柏和翠竹之中,高高矗立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記載著大榭島的戰史。紀念碑旁的墓碑上,刻著一個個年輕的名字。這些20歲出頭的年輕人大多來自山東、河南等地,為了新中國的解放,他們血灑大榭。

  在墓碑群中,我們還發現了當年190團團長周志誠的墓碑。周志誠1993年11月專門回到大榭島來悼念自己犧牲的戰友,「希望我死之後將骨灰安放在大榭,我要和戰友們生死相依。」他說。1995年1月,周志誠逝世,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將他安葬在大榭。

  這時候,山下上來了一群小學生和五六個大學生,同時還帶著一個花圈。一問帶隊的老師,原來他們是大榭第一小學503班的學生,他們用祭掃烈士陵園的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來自寧波工程學院經管學院的大學生則是參加一次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每年都有很多大榭島內外的人前來緬懷,但遺憾的是,許多英烈的家人並不知道他們的親人犧牲在這裡,60年過去了,也沒有看見他們的親人前來祭奠過。」許建達說。而這,讓我們心頭湧起一股說不出的酸楚,「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清朝詩人龔自珍的話也許給這些英烈在地下聊以自慰,但是如果能讓他們得到更多的親情慰藉的話,那真可謂善莫大焉。那麼,這件善事誰來做呢?

  聯想到即將消失的塗泥門小島等戰鬥遺址,我們的心頭同樣沉重:再過10年,20年,30年……那又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那一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誰來憑弔?

  記者 黃劍躍/文 龔國榮/攝

相關焦點

  • 大榭島解放67周年 老英雄重訪戰地上黨課
    #昨天是大榭島解放67周年,是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受大榭開發區海灣社區黨總支邀請,昨天上午,參與解放大榭島戰鬥的老兵王長銀在家人的陪護下,重訪戰地,為40餘名黨員上黨課,以親身經歷講述解放大榭島,渡海第一仗的戰鬥故事。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箏鳴。
  • 「渡海第一仗」 搶佔灘頭只花了15分鐘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陵園裡安葬著當年解放大榭島戰役中犧牲的32位官兵和5位船工(註:還有部分犧牲官兵的忠骨安葬在柴橋、白峰等地)。此外,當年190團團長周志誠的墓也在陵園裡。    1949年5月下旬,華東野戰軍第7兵團第22軍進佔浙東大陸,控制沿海一線。1949年7月初,兵團令第22軍和第61師(屬第21軍)攻打舟山群島。
  • 品讀《最後的戰役——解放舟山群島之戰》
    長篇紀實文學《最後的戰役——解放舟山群島之戰》,是作者劉志遠作為舟山群島戰役的親歷者,在創作《渡海戰役》《跨海東徵》之後的又一部力作。其中匯集了舟山群島戰役中的指戰員們英勇、機智、頑強、堅忍不拔、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事跡,點點滴滴,由淺入深,匯涓出一條革命前輩亮劍舟山的輝煌軍史之河。
  • 解放戰爭時期最成功的渡海作戰,參戰的兩位軍長,後授予什麼軍銜
    在解放時期,我軍大多都是與國軍進行陸地作戰,可以說,我黨各大野戰軍都擁有豐富的陸戰經驗,不然得話,擁有幾百萬的國軍也不會連戰連敗。但是在解放戰爭進行到最後階段時,我黨各大野戰軍在解放全國作戰階段期間,尤其是解放東南沿海地區島嶼,需要渡海作戰。
  • ...渡海先鋒營成功登陸白馬井超頭海灘 打響解放海南第一槍(配組圖)
    70年前,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萬帆齊發,強渡瓊州海峽,解放了海南全島。「搶灘白馬井超頭海灘登陸作戰是瓊崖解放的第一槍,在這裡登陸成功,撕破敵軍嚴密防守口子,為日後迎接大軍大規模渡海登陸解放海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今年已是92高齡的老戰士吳震海說起當年參與的白馬井超頭海灘渡海登陸情形,至今仍歷歷在目。1949年冬,黨中央毛主席部署解放海南戰役。
  • 解放軍第一次渡海作戰是誰指揮的?不是葉飛,也不是韓先楚
    從抗戰時期的奇襲牙山、打擊趙保原,到解放戰爭的鏖戰孟良崮、攻克濟南,山東的抗日和解放都和許世友息息相關。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解放軍的第一次渡海作戰,也是許世友在山東指揮的,這就是長山列島戰役。這是山東全省解放的最後一仗,也是許世友第一次指揮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
  • 三年解放戰爭,敵軍自損807萬人,我軍一個師都消滅不了,為何?
    從1946年,蔣介石突然翻臉,企圖否定我軍在抗日戰場上取得的突出功績,謀奪勝利果實,拉開3年解放戰爭以來,敵軍在我軍的強大攻勢下,累計損兵折將高達807萬餘人,最終在1950年,韓先楚上將將個人生死,和名利榮辱置之度外,率部乘坐木船出海,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在海南島上與敵戰區司令長官薛嶽血戰56
  • 70年前的今天,海南全島解放:木船是如何打敗軍艦的?
    我軍負責渡海作戰的兩支勁旅——四十三軍、四十軍,從松花江畔戰鬥到南海之濱,一路所向披靡,無堅不摧,銳不可當。然而,波濤洶湧的海峽天塹,難住了多數來自北國的「旱鴨子」勇士們。當時我軍還是只有陸軍單一軍種的部隊。渡海作戰,不僅沒有海、空軍的配合,也沒有海上作戰的經驗。瓊州海峽有數十公裡之寬,隔岸不能進行炮火支援。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戰鬥結束後,負責組織渡海作戰任務的第10兵團司令葉飛曾說:「指揮員尤其是我的輕敵,是金門失利最根本的原因。」最後,實際渡海的8000多名官兵,是來自第10兵團的不同建制的2個軍的4個師(團):分別是第28軍第82師、84師251團,和第29軍的85師、87師各一個團。
  • 假如1949年金門戰役大勝,解放軍能乘勝解放臺灣島嗎?
    眾所周知,我軍自紅軍時期開始,戰鬥力一直都是相當強悍的,在大多數時間裡很少打敗仗,更別說是大規模戰役的慘敗,幾乎沒有。然而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面對手下敗將國軍,是吃過一次大虧的,同時此戰也遲滯了解放軍收復臺灣島的步伐,此戰便是金門戰役。
  • 金門戰役慘敗,我軍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結局如何?
    1947年七月,時任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的葉飛在中央軍委指示下率領部隊進入福建,揭開了解放福建的序幕。經過三個月的戰鬥,先後歷經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之後,第十兵團解放了除金門之外的整個福建地區,將境內之敵全部肅清。
  • 解放海南島:跨海登島第一團
    解放海南島是我軍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跨海作戰,當時28歲的劉振華任攻島主力部隊第四野戰軍第40軍118師政治部主任,登島先遣團的總指揮,將軍詳細向我介紹了當年解放海南島的來龍去脈。毛主席在電報中指出,「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與三天以上的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立進攻,而不依靠後援。
  • 海南周刊|歷史不能假設——海南解放70周年隨想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在瓊崖黨政軍民的大力配合下,大規模搶灘登陸,進而全境解放海南,創造了「木船打軍艦」人類戰爭史上渡海作戰的偉大奇蹟。清明節期間,也許是受疫情影響,臨高角解放公園人跡稀落,寬闊的廣場顯得空蕩寂寥。公園工作人員說,就是沒有疫情,平常也少有人來。
  • 我軍解放金門卻遭遇失敗,蔣介石流淚道:臺灣安全了
    8月,葉飛被任命為福建軍區司令員,負責後續的解放廈門、金門,清剿殘敵等工作。針對解放金、廈的任務,第十兵團做出三個進攻方案:先金門後廈門;先廈門後金門;金廈並舉。最後大家決定採納的是第二個計劃,原因是防守廈門的是湯恩伯的部隊,較為精銳,且有較完善的防禦工事,廈門大而金門小,一旦廈門被破,金門則為囊中之物。
  • 我軍唯一一次全軍覆沒的戰役,上萬人犧牲千人被俘虜,讓人落淚
    而當時的金門是臺灣的門戶,只要解放軍能夠打下金門,那麼解放臺灣就十拿九穩。十兵團的統帥葉飛就派出了三個團,一共9000人,在當地的人民配合下,準備渡海進攻金門,發動了金門戰役。這場戰役打得非常慘烈,登島解放軍和國民黨打了三天三夜。可是我軍當時十分缺乏兩棲作戰的經驗,也不清楚海洋潮汐的變化,把自己退兵的工具船隻陷在了沙灘上,失去了撤退的工具。
  • 北方戰士咋解放海南島?小木船靠近國民黨軍艦,拼命扔手榴彈
    文/周洪新1950年,中國大陸除西藏之外,已經獲得了全部解放,但沿海的許多島嶼仍然控制在國民黨手裡,這其中就包括了中國的第二大島海南島。而我第四野戰軍15兵團主力則屯兵雷州半島,蓄勢待發,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發起解放海南島的戰鬥。我軍部隊強渡瓊州海峽在海南島登陸四野部隊的指戰員多是北方人,在發起渡海戰役之前,他們進行了全軍大練兵,尤其是練習遊泳和操縱帆船。1950年2月20日正是春節期間,船工們都回家了,部隊便分組自己駕船去海裡訓練。
  • 海南島戰役中,他是我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死時年僅34歲
    人民解放軍曾對海南島國民黨守軍實施了渡海登島作戰,史稱「海南島戰役」。1950年3月5日,海南島戰役打響。第40軍和第43軍兩批偷渡部隊,總共用26天的時間,成功登陸海南島。國民黨軍隊非常恐慌,隨即集中力量加強正面海防。此時,人民解放軍已登島部隊的戰役準備工作也已基本就緒,隨後決定強行渡海。
  • 海南解放70周年紀念特刊 | 見證瞬間·影音:碧海頌英雄 丹心映瓊崖
    它是第一部以解放海南島為題材的故事片,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海戰題材的電影,為渡海英雄譜寫了一曲讚歌。同時,這部影片還以大膽的愛情表現備受大家關注,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是20世紀60年代國產電影的重要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