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內蒙古牛角雕嗎?純手工雕制,蒙古族生活栩栩如生

2021-01-15 一水一木s

平時沒有留意過什麼是牛角雕,理解的所謂牛角製品只不過是一些牛角碗,牛角梳,刮痧板等保健用品,直到看了內蒙古手工藝展會上的牛角雕作品,超出了我的想像,顛覆了我對牛角的認知,不禁感嘆普普通通的牛角,通過蒙古族人的傳承,竟然如此生動鮮活。

草原烏蘭牧騎

聽工作人員介紹,牛角雕作品的材料,是用本土牛角為原料,主要取自內蒙古呼倫貝爾,因為呼倫貝爾氣候寒冷,使得牛角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呼倫貝爾牛角的特點是油脂大、韌性好、不易乾裂,並且形狀、花紋多樣,有黑白、黃白、暗紅等多種色彩,因而利用其天然的造型、顏色和紋理等,根據作品需要,能夠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或動物形象。

內蒙古牛角雕是具有蒙古族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藝品。  

當一隻牛角被放在工藝大師的手裡,似乎就沒有了牛的脾氣,經過一番改造之後,既而變得柔和有獨特魅力。

在藝術家的手裡牛角竟可以如此千變萬化,賦予其靈氣,使其生動無比。

馮驥才先生曾高度評價:沒想到牛角能做出這麼好的作品,不僅突破了傳統工藝,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牛角本身是不規範的,每一個牛角的形狀都不同。用於牛角雕的選料極其苛刻,幾噸的牛角才能選出幾百斤的角雕原料。

顏色的選擇和搭配過程中也會篩除掉大量不適合雕制的牛角,最後能被使用的少之又少,這也是牛角雕的珍貴所在。

在製作的題材上,內蒙古牛角雕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更加偏重於草原文化的體現,像蒙古族的套馬、牛羊駱駝、馬頭琴手、草原烏蘭牧騎、生活器具等,都是創作的主要元素。

內蒙古牛角雕作品,古樸美觀、獨具風情。無論是從色澤還是折光率上,都可以與玉料相媲美,而它的柔韌度又是其他材料無法企及的,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牛角雕技藝百分之八十的製作步驟是手工完成的,二〇一六年,呼倫貝爾牛角雕藝術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每一種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都植根於特定的地域文化和豐富的鄉土風情之中。

內蒙古牛角雕雖然受到自身材料的限制,不適合使用機器批量生產,但更加凸顯出了技藝的精巧。

組合牛角的方式讓牛角從造型上大膽解放出來,它所具備的材質和工藝特性,散發著歷久彌新的草原芬芳。

在每一件牛角雕作品之中,不僅蘊含了濃鬱的內蒙古地方特色,還有內蒙古傳統文化和人文品質。手藝需要堅守,也要傳承,任由時光往復,相信它會始終如一地散發著獨特的風格與魅力。

相關焦點

  • 「95後」小哥哥「玩轉」皮雕藝術
    恩克吉雅是蘇力德蘇木塔來烏素嘎查阿拉格陶勒蓋牧業社人,為了將蒙古族皮雕藝術乃至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他選擇辭職在家,專攻皮雕工藝 蒙古皮雕藝術是一門手藝、一種傳承,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傳遞。
  • 角弓——100多道工序製成的非遺手工製品
    製作中,需要先將牛角鋸斷  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土默特左旗的諾敏朝魯是具有十餘年製作牛角弓經驗的代表性傳承人。  製作全過程純手工  在工作室內,呼和浩特晚報記者看到,一把把製作到一半的角弓整齊擺放,要用到的牛筋、牛角等也有序擺放。
  • 純手工製作粉條,見過嗎?
    純手工製作粉條,見過嗎?   馮衛軍告訴記者,為了讓傳統工藝能夠傳承下去,他們正考慮著手整理手工製作粉條的工序等,準備將這門老手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讓更多的後人了解這一手工古法製作粉條的工藝。
  • 你知道內蒙古地區蒙古族部落名稱來歷嗎?
    阿巴哈納爾部落阿巴哈納爾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北部。「阿巴哈納爾」蒙古語為「叔叔們」之意。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 阿拉善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稱為「浩騰蒙古」,也稱「蒙古回回」、「纏頭回回」或「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
  • 清代漠北蒙古族 形似牛角的喀爾喀婦女頭飾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鬱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 以人為本的社會語言學:蒙古族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城市語言生活調查 對蒙古族來說,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給蒙古語言文字的使用帶來了諸多新的問題。據有關統計,內蒙古自治區的城市化程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蒙古國人口的大部分也集中在烏蘭巴託等幾個大、中城市。所以,包括內蒙古大學的區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為蒙古語城市社會語言學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之進步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如我們近幾年先後主持完成了「城市蒙古人語言的社會語言學研究」「蒙古語方言的記錄保存與傳承復興研究」等兩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蒙古族語言生活研究可以為豐富國內城市語言研究的內容做出自己的貢獻。
  • 盤點國內幾個純手工製作的糖果,圖2在國外很火,這些你見過沒?
    盤點國內幾個純手工製作的糖果,圖2在國外很火,數數這些你見過沒?在咱們中國,有這麼一種饞嘴的零食,是好多的小孩子童年熟悉的味道。它就是吃起來非常甜美的糖果了,可是現在好多糖果都沒有了咱們以前的那種味道。大多的還是讓人流露出一點點擔心,就害怕自己家的孩子吃了出點什麼不好的事情。
  • 蒙古族
    現在,隨著蒙古族遊牧習俗向定點放牧或舍飼半舍飼轉變,蒙古族人民幾乎完全定居在磚瓦房或樓房裡。只有在那些旅遊區才能見到傳統意義上的蒙古包了。    過去,蒙古族在生產﹑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方式以騎馬為主,另外還有勒勒車。現在牧區多騎摩託車,或開吉普車放牧,很多牧民都擁有多臺生產和生活用的機動車。
  • 全國唯一一支蒙古族管弦樂團合奏,這麼多樂器您認識多少?
    ,他們也是全中國唯一一支以蒙古族傳統樂器馬頭琴為主弦樂,火不思、雅託克為彈撥樂聲部,畢休固爾、布列號、牛角號為管樂聲部的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多聲部專業民族管弦樂團。馬頭琴,是蒙古族傳統拉弦樂器,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間藝人和牧民們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 流傳民間的七大手工藝術品,你見過幾種?最後一種最令人嘆服!
    流傳民間的七大手工藝術品,你見過幾種?最後一種最令人嘆服!第一種是串珠手工藝:民間藝人心靈手巧,將不同顏色的珠子串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甚是可愛,有小兔子,有小狗,還有一些小掛飾,甚是有趣。第二種是竹編手工藝:竹條錯綜複雜,穿插有道,變成了精巧的小燈籠,遠看又像蜂窩,甚是可愛!
  • 牛角號馬頭琴吹奏《草原傳奇》 展濃鬱蒙古風情
    具有濃鬱蒙古族風情的大型民族曲藝音詩《草原傳奇》將於4月28日登上人民大會堂的舞臺,由此拉開第七屆相約北京聯歡活動的序幕。同時,這臺節目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重要慶祝活動之一。本次演出特邀我國知名導演鄧林進行改編,他昨天面對媒體時說:「晚會挖掘了很多曾經被人們淡忘、沒有受到『汙染』的藝術種類和樂器。
  • 牛角先生味道如何?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牛角先生做不到
    牛角先生號角牛角先生號角:是不是沒有見過這樣的美食.外形酷似牛角,光是看到就已經讓人很震撼了,更何況吃呢,如此震懾心魂的烘焙美食,怎麼能不被大家所喜愛.牛角先生號角外皮酥脆,裡面的麵包松鬆軟軟的,要下去的那一刻就已經很是滿足了.拿在手裡的霸氣美食,你值得擁有.
  • 寒假想好地方去哪裡旅遊了嗎?背著背包去內蒙古,享受一下生活
    寒假說來就來了,不知道你們準備好去哪裡旅遊了嗎?要不跟著小編一起背著背包去內蒙古遊玩吧!去那裡享受一下大自然,享受一下生活。小編上網查了一下去那裡旅遊的人,一般都是先去大草原,然後是大沙漠,最後還要去看一下歷史古蹟成吉思汗陵。
  • 山東威海手工花餑餑栩栩如生 獻禮建國70周年
    《百鳥朝鳳·九九歸一》是一件傳統手工花餑餑作品,其直徑70公分,高度49公分,重量達19.2斤(9600克),內容是四面八方的56隻小鳥飛來向鳳凰祝賀,栩栩如生,讓人驚嘆。「古代傳說中的鳥王,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 內蒙古師大附中:讓更多蒙古族孩子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內蒙古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自治區首批重點中學和首批示範性高中。新學期,學校紮實推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工作, 讓更多蒙古族孩子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在內蒙古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科創教育中心,初一二班正在生態科學探索館上生物課。探索館分為無土栽培區、學生試驗田、熱帶植物花卉區等五個區域。老師帶領同學們,在滿眼的綠色中,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探索智慧農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