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沒有留意過什麼是牛角雕,理解的所謂牛角製品只不過是一些牛角碗,牛角梳,刮痧板等保健用品,直到看了內蒙古手工藝展會上的牛角雕作品,超出了我的想像,顛覆了我對牛角的認知,不禁感嘆普普通通的牛角,通過蒙古族人的傳承,竟然如此生動鮮活。
聽工作人員介紹,牛角雕作品的材料,是用本土牛角為原料,主要取自內蒙古呼倫貝爾,因為呼倫貝爾氣候寒冷,使得牛角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呼倫貝爾牛角的特點是油脂大、韌性好、不易乾裂,並且形狀、花紋多樣,有黑白、黃白、暗紅等多種色彩,因而利用其天然的造型、顏色和紋理等,根據作品需要,能夠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或動物形象。
內蒙古牛角雕是具有蒙古族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藝品。
當一隻牛角被放在工藝大師的手裡,似乎就沒有了牛的脾氣,經過一番改造之後,既而變得柔和有獨特魅力。
在藝術家的手裡牛角竟可以如此千變萬化,賦予其靈氣,使其生動無比。
馮驥才先生曾高度評價:沒想到牛角能做出這麼好的作品,不僅突破了傳統工藝,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牛角本身是不規範的,每一個牛角的形狀都不同。用於牛角雕的選料極其苛刻,幾噸的牛角才能選出幾百斤的角雕原料。
顏色的選擇和搭配過程中也會篩除掉大量不適合雕制的牛角,最後能被使用的少之又少,這也是牛角雕的珍貴所在。
在製作的題材上,內蒙古牛角雕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更加偏重於草原文化的體現,像蒙古族的套馬、牛羊駱駝、馬頭琴手、草原烏蘭牧騎、生活器具等,都是創作的主要元素。
內蒙古牛角雕作品,古樸美觀、獨具風情。無論是從色澤還是折光率上,都可以與玉料相媲美,而它的柔韌度又是其他材料無法企及的,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牛角雕技藝百分之八十的製作步驟是手工完成的,二〇一六年,呼倫貝爾牛角雕藝術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每一種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都植根於特定的地域文化和豐富的鄉土風情之中。
內蒙古牛角雕雖然受到自身材料的限制,不適合使用機器批量生產,但更加凸顯出了技藝的精巧。
組合牛角的方式讓牛角從造型上大膽解放出來,它所具備的材質和工藝特性,散發著歷久彌新的草原芬芳。
在每一件牛角雕作品之中,不僅蘊含了濃鬱的內蒙古地方特色,還有內蒙古傳統文化和人文品質。手藝需要堅守,也要傳承,任由時光往復,相信它會始終如一地散發著獨特的風格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