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各位下午好,非常榮幸又站在這個講臺上跟大家交流,其實去年我也應挖貝的邀請跟企業家做過交流。
今年主辦方給了我一個命題,叫做科創板:新三板的挑戰與機遇。我覺得挺難講,因為新三板大家知道有五年了,我們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是又挺好講,因為科創板還沒正式出來,講話可以不負責任。
時間關係,按照我的邏輯,我用10分鐘給大家簡單講一講我如何預測科創板的畫像,到底跟我們新三板有哪些交集,是競爭嗎?後面十分鐘我主要圍繞新三板講幾點我的反思。
1、科創板與註冊制
今年11月5日,在上海進口博覽會上,上海獲得了三個大禮包,為什麼我把它列出來呢?因為科創板的章節是完整一句話,我們絕大多數市場的解讀,僅解讀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這半句話。
作為中文的分析,完整的話是(通過)設立科創板試行註冊制(的手段),(達到)支持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的目的),這很重要,不能脫離了目的僅解讀手段。
2、僅是註冊制?
那麼什麼是基礎性制度?我覺得不能光解讀以註冊制為代表的發行制度,有發行就有交易,有上市就有退市,註冊制與核准制相比會更強調信息披露,這與我們之前的做法不同,所以還有一系列的投資者保護制度,這才是一套體系,這樣去解讀更容易推測板塊到底是什麼樣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沿著這個思路去做推斷和預測。
3、我的分析工具
我給有興趣的朋友講一講,這是我來研究資本市場制度各種變化的基本模型。資本市場到底由哪些構成,左邊是一定有投資者,在中國投資者是分類的,有普通的投資者和合格投資者,新三板市場是全國最高的合格投資者制度,大家都知道是500萬。右邊一定有在各市場上市和不上市的企業,我們目前最高的板塊就是在主板上市的企業,新三板企業標準相對低一點。不同的投資者和不同的企業,就構成了主流的畫像。
市場一定會有監管部門和監管制度,比如證監會、交易所、核准制、註冊制;同時一定有服務機構,包括我們的會計師、律師、券商、媒體。這一些就構成了資本市場全貌,對每個維度輸入不同變量,資本市場就呈現不同的結果。
我和布娜新先生合作寫了《金融不虛新三板的邏輯》,也介紹了一些這方面的模型和認知,給有心做研究的朋友一個參考。
4、創新還是重複建設?
科創板的建設,到底是重複建設還是創新呢?這個在市場上產生了比較多的爭論、辯論。為什麼呢?大家在市場上普遍預測,科創板是什麼呢?是跟新三板和中小創比較重疊的這麼一個板塊嗎?如果是這種定位,我把它叫科技小小板,就是重複建設,我相信這種重複建設的結果也不會成功到哪裡去。
我希望科創板建設的是科技大大板,甚至是建設在各層級的最高層,關於理由,我之前發表了很多評論文章,時間關係不再展開,大家可以參閱。
5、傳言中的科技大大板?
這是前一段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的六套標準:一是市值標準,最低市值10個億,還有15、20、30、40億四個尺度;二是有兩條營收和利潤標準,兩年5000萬,一年1個億。後面還有不盈利的,那麼這到底是高標準還是低標準呢?我覺得這個標準非常之高,如果傳言屬實這就是科技大大板。
為什麼這麼說?大家都知道現在IPO上市很難,5000萬淨利潤是創業板的實際上市標準,創業板法規標準其實是淨利潤兩年1000萬或者一年500萬。如果傳言屬實,以盈利標準計,科創板最低標準,將是創業板的10倍。如果是非盈利標準,這幾個市值門檻也是超越了很多已經上市的企業市值了的,並不容易。
6、科創板與其他板塊門檻與門框的關係示意圖
我做了一張圖,科創板與其他板塊門檻與門框的關係示意圖,我們新三板市場是這樣的,起點壁壘比較低,行業商業模式容忍度也是比較寬泛。
我們的主板法規盈利標準是什麼呢?只有三年3000萬,創業板一年500萬或者兩年1000萬。
但是在中國不能光說法規壁壘,還有實際執行壁壘。大家請看,我們的實際執行壁壘是超高的,遠高於法規壁壘,今天我剛看到深交所的領導講話,說要降低創業板門檻,我想他指的應該是實際執行門檻,而不是簡單的法規門檻。
我們的科創板是什麼樣的呢?按照前邊傳言的六套標準,法規門檻約等於中小板創業板的實際執行門檻。未來這個板塊到底實際執行門檻有多高,我不知道,這個答案是由券商和中介機構來定。我相信不會太低,再加上門框的要求(行業和商業模式),我們可以看到科創板和目前的新三板重合度極低。
7、哪些改革看點?
相信圍繞基礎性制度,會有大量的配套措施,比如發行制度在註冊制的框架下,會有價格管制放鬆、發行數量管制放鬆、發行節奏管制;
交易上有可能迴轉交易,未來會推出大量衍生品。國際金融中心未來一定有更多的國際投資者。老外來了,讓他用他比較熟悉的交易方式來參與我們,並且能夠用一些衍生品鎖定和保護自己的組合,而不是靠單邊買入的裸奔。
我們新三板目前做市和競價是互斥的,不是混合的。如果科創板採用做市制度,應該是混合做市制度。
投資者保護是重中之重,科創板為什麼會有高風險?大家知道,前面六套傳言標準全有市值標準,那麼維持標準也會有嚴格的市值要求,市值跌到一定標準就會觸發退市,風險也確實很大,所以我猜一定會實行合格投資者制度,但是我相信壁壘會遠低於新三板。
很重要的一點,未來科創板應該容忍分拆上市制度。受限於資源有限的理解,目前A股一直不容忍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分拆上市,科創板上相信會允許企業把優質子公司和優質業務分拆出來,享受再次證券化的紅利,這是未來非常大的業務機會,這個對於未來資本市場的投資、融資、服務有深遠影響,大家對這條解讀嚴重不夠。
其實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沒有辦法展開,我們一直以來以為註冊制就是不審核,這是錯誤的,註冊制審的還會很細,大家可以再去做研究。我們整個國內很多投資界、企業界的人士以為註冊制就是什麼人都可以上市,這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都沒有,註冊制依然有很高的壁壘。
8、如何認識流動性?
必須講一下流動性,科創板會有流動性嗎?會不會像新三板一樣?
流動性的研究我一般有四個變量:流動性的內因一是企業的市值大不大,二是股權分散度,我叫顆粒度,這個在我的書裡面也有解釋。這些內因解決得好流動性的前提就非常充分,一個10個億公司和100億公司和1000萬億的市值公司流動性不可同日而語,100萬市值的公司想有流動性絕對是災難,前面我分析了科技大大板的預測。如果成立,這條就不是問題。
同時科創板是場內市場,會有IPO制度解決股權分散度,這個也不是問題。
另外兩個變量是外因,一是投資者門檻,二是交易制度。相信在科創板上這些問題都能夠得到比較好的解決,所以我認為科創板流動性不會成為太大問題,準備衝刺的企業不要過分擔心。
下面我講幾個啟示:
一、前面我分析過了,科創板跟新三板重合度極低,我們新三板的企業不要因為科創板出來就興奮或者焦慮,至少可以等待科創板的標準出來,再決策怎麼辦。
二、新三板發展到今天,根據前面我說的資本市場四維度模型,當年在建設新三板的時候,不管是投資者、企業、中介機構、監管,我們的基礎理論研究不足,現在需要好好研究,而不是再憑激情拍腦袋,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企業家當時沒想明白來三板幹什麼?為什麼?聽了忽悠就來了。今天到了需要思考的時候了。
9、全球交易所市場都不是小企業的主戰場
我反思的結果是什麼?是全球交易所市場、場內市場都是容量有限的,容納不了那麼多企業,一個交易所解決全社會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肯定是解決不了。
給大家幾個數據,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最高峰時一共有8000家上市公司(目前只有5000多家),中國到現在我們上市公司有多少家?A股不到3600家,還有中概股300多家,大數有4000家場內上市的公司。
假設有一天走到峰值,跟美國一樣有那麼多上市公司,我們還有4000個名額(沒有考慮退市的存量置換)。
中國有多少個企業?6500萬個個體工商戶、2700萬戶的民營企業,加上國有企業,1億戶的企業競爭四五千的上市名額,何止是萬裡挑一,這還不算每天1.8萬新註冊戶數。
所以僅靠場內市場解決不了大家的問題,我再多說一句,這兩年金融技術發展得比較快。但是如果有誰告訴你能夠簡單地通過製造一個板塊,或者通過某項金融技術,就讓社會上所有人、所有企業不通過努力就能拿到錢,還是鐵飯碗,那就是金融騙局。所以新三板市場未來依然是中國中小企業真正的主戰場。
10、所有參與者重新定義在三板的需求
我覺得我們所有參與方都應該重新定義在三板的需求,自己為什麼來三板?在新三板要幹什麼?現在應該努力幹什麼?
我想,新三板真的是目前環境下服務中小企業的主戰場,必須搞好,也有條件搞好。它是一個多數企業融資展示的場所,是部分優質企業實際融資的場所,是投資機構的投資場所而非主要的退出場所。這個市場更是中國未來服務併購的基礎性市場,今年行情雖然低迷,但是新三板併購的案例是大幅度增加的。
11、堅定不移地搞好新三板改革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也極力呼籲:一定要加快新三板改革和建設的步伐,滿足掛牌企業和參與各方的需求。要儘快建立新三板估值體系標杆,我們缺乏一個標杆,要趕緊做,我們把這個希望聚焦到傳言的精選層。
二是新三板萬家企業五年的經歷和經驗證明,我們的券商服務能力、廣度、深度都不夠,不會服務小企業,那麼什麼樣的機構能夠跟好地服務小企業,或者什麼樣的競爭氛圍能讓機構服務好小企業?我覺得需要反思,否則企業就很難有獲得感。
三是新三板有海納百川的氣度,我們本來最大的優勢就是包容,現在很多的優質企業轉去IPO,或者被併購的時候遭遇了制度接駁上的困難,這會嚴重阻礙優質企業的流入,不利於新三板的發展,這些都是我們要推動改革的。
總結一下,新三板市場跟科創板沒有太多的競爭,我對新三板和科創板都充滿期待。咱們新三板領域的知名人士崔班長寫了一篇文章,叫別人的科創板,自己的新三板,我覺得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都是真心話。
祝大家在新三板發展得越來越好,祝願新三板和科創板改革早日成功!我的演講告一段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