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首先問兩個問題:
1、GDP增長了10%,你的財富是否增加了10%?
2、股票指數上升了10%,你的股票市值是否也增長了10%?
工作原因,筆者近期帶同事認真進行了科創板網下打新的研究,並參考了近期大多數機構的研究報告。
總體上,目前市場上對公募參與打新收益的測算邏輯是:預測發行總量——預測平均漲幅——預測平均中籤率——再測算打新收益率。
我認為,這些研究整體上出現了平均數謬誤,方法和結論可以參考,但實踐中必定會產生巨大偏差。
有以下幾個變量導致網下打新收益率的不均衡分布,打新,並不是普惠的:
1、打新收益率在時間上的不均衡
儘快批量供給平抑炒作的基本邏輯,創業板開板的歷史統計,都決定了科創板開出的前幾個月會有批量發行。
而股票發行節奏對網下打新的年化收益率影響非常嚴重,不參與最早的批量發行,全年收益率完全無法保證。
2、打新收益率在基金規模間的不平衡
由於網下申購頂格限制,公募大基金收益率會被嚴重稀釋。
我們自己的統計發現,2018年到2019年5月份,超過75%的公司網下頂格申購規模低於1個億。
把時間放長到2016年,超過60%的公司網下頂格申購規模低於1個億,近三分之一的公司頂格申購規模低於6000萬。
網下申購規則是比例配售,如果基金規模大於頂格申購規模,則打新收益率就被基金規模稀釋。
可以近似地認為:
一億規模公募基金的科創板打新收益率是2億規模的2倍,是3億規模的3倍,以此類推。
3、底倉變量導致的收益率分布不均衡
2019年以來的最新統計,僅有約70%的A股網下申購對公募基金股票持倉的要求是在1000萬。
如果科創板打新沿用類似標準,會導致目前很多低配股票專注打新的公募產品缺席30%的股票打新。
這種偏離對打新來說完全無法忍受,反過來講,別人丟掉的就是被保留者額外收穫。
4、報價無效導致的收益率不均衡
最高10%報價被剔除,同時,報價低於最終定價的被剔除。
這個規則使認真研究,報價管理水平高的機構完全勝出。
這個收益無法平均,是100%和0的關係。
哪裡的事情變得更專業了,哪裡的專業服務就有附加值了,這一定是個真理。
科創板新規,使打新也變成了不那麼普惠,專業、專心、專注,而不是無所謂,才可能獲得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