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出現野生動物襲擊人的新聞,人們為傷亡者悲傷,同時對野獸之行感到害怕驚恐。野性大自然,究竟藏著哪些危險?如果遇到野獸,人們該如何求生?
疫情之下,人們更嚮往野外露營和生態遊覽,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項?
私家地理聯繫到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科學家孫全輝博士,以及擁有野化華南虎、南非野生保育經驗的野生動物專家張律,給大家解惑支招。
野外危機四伏?兩位專家在採訪時都一致強調,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相對豐富的國家,但在野外,對人類可能構成威脅的猛獸卻十分有限。
孫全輝介紹道,據統計,我國境內分布的鳥類有1400多種,獸類有500多種,常見的猛獸有虎、熊、狼等,對這類攻擊性較強、體型大野獸以及大多數野生動物而言,人類不是它們的食物,所以一般情況下,它們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只有動物認為自身或幼崽的安全受到威脅,或它們失去捕獲野外獵物的能力時,才有襲擊行為。
魯本斯畫作《獵虎》wiki 圖
「相比真正的野生動物,狗傷人事件的發生概率要高得多」,張律指出,「在青藏高原、川西北高原的藏獒,被稱為『中國猛犬』不是誇張,其兇猛的程度不比虎豹豺狼低,但它們一般都有主人,往往有鐵鏈拴著,時而發生意外,相反,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動物,反而極少會對人類下手。哪怕是像狼這樣的猛獸,雖然有時會打打牲畜的主意,但極少敢於靠近人。"
藏獒 law of land 圖
由於這些野獸體型大,人們容易察覺,反倒是一些體型較小、具有毒性的爬行動物或昆蟲成了人們在野外最容易疏忽的威脅,類似蛇、蜈蚣、洋辣子(綠刺蛾)、隱翅蟲等這類不起眼的小東西,很容易給人帶來傷害。
銀環蛇,中國國內毒性最強的毒蛇
少棘蜈蚣(圖為紅腳品種)主要分布在我國中溫帶地區,如長江中下遊,如江蘇、浙江、河南
洋辣子
張律指出,野生動物天性是怕人的,千百年來一直被人類狩獵,它們見到人的正常反應都是害怕和逃跑。我們在城裡看到的動物,看似與人「親近」,實則是已經失去了對人類的「恐懼」。
錯誤動作,不要做!在戶外,人們看到一些溫順的野生動物會覺得可愛,想要去近距離看看,但這其實是個非常可怕的念頭。人類的一些不當行為可能會讓自己陷入致命危機。
兩位專家同時指出,尊重野生動物的領地,和它們保持距離是避免遭受攻擊和意外發生的核心要義。
首先,不要直接或間接餵食野生動物。不要餵食動物宣傳畫 national park service 圖
孫全輝強調,野生動物在自然界有其自己的生存技能,如果人經常對動物進行餵食,動物就會把食物和人畫上等號,可能會在人出現的地方翻找食物,甚至主動向人類索要食物,進而攻擊人類。
「在美加地區的生態營地裡常見警示牌,寫有『一頭被餵過的熊就是死熊』(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句話」。
「被餵飽的熊就是死熊」警示牌 bear and blue 圖
張律解釋,「本來熊是要自己找食物的,當人們主動投餵後,它們嘗到『甜頭』,便會時不時的到有人地方討食,人與熊的衝突難免,最終無法逃脫被射殺的命運」。
其次,不要和野生動物親密接觸,例如撫摸、擁抱以及和它們合影。這項錯誤又危險的動作相當常見,應當引起重視。今年7月,羅馬尼亞女孩在抖音上發布小視頻,畫面中的她站在一隻大熊旁,然後由坐在車上的攝影師同伴為她記錄「美好時光」。拍完後,熊突然衝向她,她嚇得趕緊逃開。
羅馬尼亞女孩和熊合影事件新聞圖 unilad 圖
同時期,一群徒步客在墨西哥奇賓客生態公園(Chipinque Ecological Park)活動時被一隻黑熊尾隨,它走近其中一個女孩並立起身子,女孩迫不及待地用手機拍下「珍貴」合影。
奇賓客生態公園黑熊自拍事件新聞,右圖是女子手機自拍相 petapixel圖
這兩則消息發布網絡後,隨即引發巨大罵聲,美國慈善協會人文野生動物服務部主任約翰·格裡芬在推特上發言,「把自己置身在和熊如此近的距離,或停下來和野生動物合影,就是拿你自己的命去做對,所有應當要做的自我保護和動物保護的行為都沒有做」。
另外,孫博士還提醒,親密接觸會導致健康隱患。野生動物的毛皮、唾液、飛沫等都可能攜帶病菌,將人獸共患病傳播給人類,對健康構成威脅,如鼠疫、結核病、愛滋病、伊波拉病毒等等。
再次,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不可放鬆警惕。人們在野外有時會看到落單的動物,或者老弱病殘樣子的動物,以為它們沒有攻擊性,那是大錯特錯。
發情期的公象行為暴躁 資料圖
張律舉了個例子,「20多年前我在南非叢林第一次徒步時候遇到過一頭髮情期的公象,看到它後,職業嚮導帶我們故意繞了很遠的路,就是為了避開它,因為動物在發情期或哺乳期時,受荷爾蒙刺激,哪怕本身性格再溫順也容易被激怒。」
如果是落單的幼崽,那它們的母獸可能就在附近,而那些看似老弱的動物,會因為擔心自己沒有「戰鬥」體力而先發制人,所以看到它們都不能招惹。
求生防衛貼士:棍棒威力強,人多聲音大如果萬一人們被迫限於窘境,該怎麼荒野求生?
孫全輝提出,如果時間允許,建議報警尋求專業人士支持。如果時間緊迫,最重要的是減少可能的傷害。例如,避免與動物對視,不要讓它以為人在挑釁,另外,要儘可能地保持鎮定,不要逃跑。
自然嚮導Peter Allison著作《Whatever You Do, Don't Run》amazon 圖
「你一跑,就引發動物追逐的本能,但你是跑不贏它們的,所以有本關於南部非洲叢林自然探險的書的名字就叫『Whatever You Do, Don't Run』。遇到危機時,爬樹常常也不太有用,很多動物都會爬樹,還爬得又快又巧,大象甚至都不用爬,推倒樹也是輕鬆的事」,張律補充解釋說,「真到了千鈞一髮之際,趴下,把自己蜷縮起來,保護好脖子,對於某些野生動物來說,你已經『消失』了」。
如此膽戰心驚的戰鬥場面,有什麼防身工具能用一用?
張律的經驗是要利用聲音,通過人聲或器物的聲音製造出「巨人的響聲」,嚇走對手。
空氣喇叭
「手邊沒有任何可以發出響聲的東西的話,就大喊大叫,越響越好,製造出嚇人的氣勢」,他說。在南非的叢林酒店裡都會給遊客配備可攜式空氣喇叭,那是一種特別的壓縮空氣罐頭,上方配有喇叭。開罐後會發出驚天之響,他曾親眼看到狒狒想來搶東西,然後人們用氣罐成功嚇跑它們。
登山杖 gosunbody 圖
另一種高效的工具就是棍子或類似物體,如樹枝、登山杖。「用棍子加長人體的延伸範圍,就是讓自己顯得『大』,動物是根據這個範圍來判斷對象的體積,你大了,它就會想自己拼不拼得過」,張律分享,「棍子可以防身、走路借力,拍打地面還能有點威懾作用」。
電商平臺銷售多功能野外生存棍
孫全輝建議人們還可以攜帶如哨子、手持火焰棒,以及能夠嚇退猛獸的氣味劑等防護品。
美國產防熊噴霧
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兩位專家提出了同一個重點——在野外,要避免單獨行動,一定得多人結伴而行,最好跟著有經驗的野外嚮導同行。山間、叢林漫步時,一群人一起發出些聲響,讓野獸們知道有人經過。
熊在不同程度厭惡激動時的肢體語言圖示 semantic scholar 圖
專家同時建議,人們在出行前應當掌握一些動物肢體語言的知識,學會識別動物的腳印、取食痕跡、爪印等活動痕跡,對環境中是否有動物或它們的行動範圍有個大致判斷。
露營夜宿的特別提醒今年受疫情影響,露營活動格外火爆,尤其是大膽的年輕人,可能會選擇一些人跡罕至的野地,這類活動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人們在野外要妥善處理食物垃圾,減少吸引野生動物的概率」,孫全輝說,「這也是對野生動物健康的一種保障」。
對於一些選擇在野外過夜的遊客,張律覺得有必要特別提示,「人類的夜視力是很差的,露宿野外,夜晚一定要保留光源」。
夜宿時注意保持有光
很多野生動物夜視力好,可以察覺人的存在,但它們普遍怕光,所以夜宿期間,人們應當要打開手電筒或生篝火,加以防護。
露營必備手電筒
「蛇、蠍子和致命的昆蟲都藏在腳下,手電筒可以幫助人們發現它們的身影。晚上,大家儘可能不要在野外行走,防身工具一定要隨身攜帶」,張律提醒。
為了拍照好看,或者尋求和大自然「零距離」接觸,有些遊客會在草地裡打赤腳,這也並不可取,蠍子、蜱等動物可能對人造成傷害。野地環境裡,一定要穿上舒適合腳的鞋子,透氣的服裝,保證行動方便。
靠譜的生態旅遊,才能安心玩出野趣生態旅遊作為增進環境保護、倡導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旅遊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選擇科學的遊覽項目是人們出遊前的必要功課。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一直倡導「動物友好型旅遊」,旨在提醒人們不要參與可能給動物造成傷害和虐待的活動,比如騎乘大象、觀看野生動物娛樂表演、與野生動物合影等。
海豚表演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圖
「如果遊客希望看到野生動物,應當儘量選擇野生動物所在的棲息地環境進行觀賞。在觀賞的方式上,也應當負責任的將動物福利置於首要位置來進行考量,不為野生動物帶來幹擾」,孫全輝說,「對於圈養環境下的野生動物,我們只建議遊客參觀那些為了真正保護野生動物而設立的場所,例如採用了最高的動物福利以及生態保育標準的動物庇護所以及專業的救護中心」。
張律憑藉多年野保工作和南非生態營訓練營及帶隊經驗談了自己的看法。
相比人文觀光類的旅遊,生態遊,尤其是涉及野生動物觀察的遊覽,會有很多條規則,但所有規則設定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人的生命健康。中國遊客跟隨南非專業生態嚮導徒步 張律 圖
他說:「一條條規則都是前人的經驗甚至是血的教訓,這也是為什麼在遊覽前和遊覽中,職業嚮導會不厭其煩地強調什麼不能做,不能碰,不能動。一些優質的專業機構和嚮導都有豐富的運營、管理和應對危機的能力,活動的安全性和愉悅度也更有保障,所以選擇具體遊覽項目時,運營機構的歷史、人員專業配製等也應當納入遊客的考量範疇」。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