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到一片文章,內容是有人炒比特幣輸掉兩千萬要輕s,看到這個標題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人一定是玩合約的,雖然今年的市場起伏比較大,但除非你加槓桿,否則不會有那麼大的虧損
這件事的經過是這樣的:該投資者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自由職業,「玩金融」。當時最熱門的比特幣是他最大的投資項目,賺了不少錢,身家一度高達千萬。其有一位年輕的妻子,在家裡做全職太太。
但比特幣的巨大波動卻讓那些春風得意的投資者們遭受了滅頂之災。由於利用資金槓桿參與炒作,到今年六月初,這位投資者的損失已超過兩千萬元。炒作本金中的四百萬來自父母,五十萬來自公公婆婆,其餘的則來自於多年的積蓄以及向親戚借的錢。
利用槓桿進行炒作,造成的損失高達2000萬。曾經歷天堂,也到過地獄。唯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這種感覺。這位投資者雖然被救了起來,但肯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相信這個投資人肯定也會後悔自己的選擇,這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
在今年初,比特幣價格跌穿10000美元關口,最低觸及3000美元,但在目前達到了19000美元。這過山車太刺激了,玩期貨,只要方向不對,別說20倍,一倍槓桿就給你爆了。就算你方向是對的,但中途的一次大震蕩,就會讓投資者爆倉。
投資人有錯,有些交易所更不要臉,直接上線500倍、1000倍的合約,這不是慫恿別人去db嗎?
事實上,這篇文章與之前一篇賺了一個億的文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市場有虧有賺,更多的是虧,而投資者想要在市場長期生存下來,就要及時收手。
長期以來建議大家不要碰合約,缺少監管的幣圈人為操縱比較嚴重,「花式割韭菜」的手法比較多。大多數人虧錢是正常的,很多人想著一夜暴富,卻不想一夜暴負。
說真的,進入幣圈的絕大多數人,都是「輕資產」的,想藉助於加密貨幣的投資以小博大,賭一場革命性的成果,本來就沒有資產,每個人都是diaos,也沒有房子,有的是青春和熱情,還有不斷上升的月工資,賺得起,輸得起,不會有所謂的「傾家蕩產」,但投資應該是有計劃的,而不是盲目的梭哈。
根據交易所數據顯示,合約用戶虧損概率為90%以上。為何比例如此巨大?事實上,幣圈存在著種種難以詳述的亂象,在整個生態鏈中,各種暗箱操作、內幕交易橫行,讓絕大部分參與者都難以逃脫被割韭菜的命運。
幣圈頂端的交易所割項目方,項目方割機構。機構出貨,個人投資者參與接盤。不受監管的市場上,個人投資者難以獲利。
勸一些投資者,千萬不要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玩合約,一旦上癮,就沒點自控力的話,肯定會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