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體驗魔都的「海派風情」?徐匯這6條路線值得去嘗試!
徐光啟紀念館、老房子藝術中心、衡復風貌館、夏衍舊居、草嬰書房、聶耳銅像、無線電博物館、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你都去過嗎?
徐匯擁有很多中西合璧、海納百川的景點,可以非常直觀的感受到魔都的「海派風情」。
小編推薦6條線路給大家,分別是:產業振興線、教育強國線、名人故居線、音樂藝術線、光影徐匯線、西岸濱江線。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故居之旅
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淮海中路1843號)
1949年春宋慶齡遷居於此,在這裡迎來了上海解放。
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武康路393號)
通過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的圖片、模型、美術、攝影等反映老房子的藝術作品展示,詮釋徐匯乃至整個上海老房子的歷史底蘊。
巴金故居(武康路113號)
巴金先生一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正是在這裡寫出了《隨想錄》。
柯靈故居(復興西路147號)
柯靈先生是中國電影理論家、劇作家、評論家。
衡復風貌館(復興西路62號)
由原徐匯區湖南路街道辦事處所在地改建而成,2019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作為衡復風貌區優秀歷史文化的綜合文化展陳空間,專門展現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百年建築、百年人文與城市更新案例。
張樂平故居(五原路288弄3號)
著名漫畫家「三毛之父」張樂平曾在此居住,張樂平先生創作了大量漫畫、國畫、年畫、速寫和彩墨畫。
田漢雕像(長樂路、富民路口的街心花園內)
田漢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詞人,他的塑像由著名雕塑家章永浩創作,與國歌作曲者聶耳雕像直線距離不超過800米。
武康大樓(淮海中路1836-1858號)
武康大樓(東美特公寓、諾曼第公寓),建於1924年。法國文藝復興式公寓大樓,由鄔達克設計。上世紀30年代,許多電影界人士曾經租住在武康大樓裡。因一部《漁光曲》而紅透中國的電影明星王人美就一直居住在七樓的一個房間。趙丹和夫人黃宗英在50年代也曾經在這裡居住,後來才搬到湖南路。在這裡住過的,還有秦怡等知名老藝術家。
夏衍舊居(烏魯木齊南路178號2號樓)
以「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為主線,梳理、回顧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跡。內容包括他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革命工作,籌建左聯,參與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工作,創刊《救亡日報》等。
草嬰書房(烏魯木齊南路178號3號樓)
「與其留一座墓碑,不如建一間書房」,草嬰書房根據草嬰先生生前心願籌建而成,以紀念其一生筆耕不輟。草嬰先生以一己之力翻譯了逾400萬字的託爾斯泰全集和其他數百萬字的俄國文學作品,堪稱著作等身。
音樂藝術之旅
聶耳銅像(淮海中路1442號)
1992年紀念國歌作曲者聶耳誕生80周年之際,由原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一級美術師張充仁設計而成,命名「起來」。
徐匯藝術館(淮海中路1413號)
徐匯藝術館是一所舉辦美術展覽、開展學術研究、典藏藝術精品、普及審美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機構。建於1932年,前身為「鴻英圖書館」。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寶慶路3號)
這是國內第一家以交響音樂為主題的音樂博物館,花園洋房中的「音樂之聲」。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復興中路1380號)
上海交響樂團是我國乃至亞洲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響樂團,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79年的上海公共樂隊,當時被譽為「遠東第一樂隊」。
上音歌劇院(汾陽路6號)
擁有1200座的上音歌劇院歌劇廳,整體採用馬蹄形布局,在兼顧觀眾的聽覺視覺感受的同時,營造了古典歌劇院經典的觀演氛圍。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汾陽路79號)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建於1905年,是法國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典範,有「海上小白宮」之稱,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建築。
普希金銅像(汾陽路)
建於1937年2月,是旅居上海的俄國僑民為紀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資建造的。1944-1966年間數次被毀,1987年8月,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時候,普希金銅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都市之光」公共藝術空間(永嘉路578號乙)
風格簡約、造型現代的公共藝術空間,定期展示反映上海城市風貌的藝術作品,將生活美學浸潤在城市肌理中,讓藝術溫暖生活,為人們認知街區歷史、感受城市文脈搭建平臺。
周信芳戲劇空間(天鑰橋路1198號)
「周信芳戲劇空間」開啟了上海京劇新篇章。曾任上海京劇院首任院長的周信芳,作為海派文化的代表人物,對上海的文化和城市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光影徐匯之旅
衡山電影院(衡山路838號)
新中國誕生後,上海新建的第一座電影院。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市徐匯區安福路288號)
上海唯一一家國家級專業話劇團體,由原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和上海青年話劇團合併而成。這兩個劇團又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分別由著名戲劇家夏衍、黃佐臨和熊佛西先生創建的。
上海電影博物館(漕溪北路595號)
上海電影博物館總體面積達1.5萬平方米,是一座融展示與互動、參觀與體驗為一體,涵蓋文物收藏、學術研究、社會教育、陳列展示等功能的行業博物館。呈現了百年上海電影的魅力,生動演繹了電影人、電影事和電影背後的故事。
西岸濱江之旅
徐匯濱江日暉港橋(開平路與江濱路交叉口)
南接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北接黃浦區南園濱江綠地,是一座連接兩岸濱江景觀帶的人行橋。
濱江規劃展示中心(瑞寧路99號)
重點展示徐匯濱江地區總體規劃、生態建設、產業項目、文化設施和活動相關模型、動畫、視頻等內容,是徐匯濱江地區重要的展示窗口和宣傳陣地。
北票碼頭舊址之塔吊(龍美術館前)
建造於1984年左右,屬於北票碼頭的卸船機。改造過程中,西岸將外立面重新粉刷成橙紅色,具有鮮明的標誌性。
北票碼頭舊址之傳送帶(龍美術館前)
在龍美術館的外面有一條高架棧道,西岸稱之為「海上廊橋」,以前這裡的煤炭運輸通過塔吊吊裝至煤炭傳送帶。為了讓大眾能更深切地感受浦江的美景,傳送帶全部被改建成了觀光平臺與步道。
龍美術館(龍騰大道3398號)
原為北票煤炭碼頭,是上海第一座水陸聯運碼頭,也是上海裝卸煤炭的專用碼頭。
龍華港橋(龍騰大道)
設計理念基於生物仿生學原理模擬生物脊柱,具有獨特的脊柱造型,故命名為"龍之脊"。因夜景五彩燈光有節奏地變換,被市民親切地俗稱為「彩虹橋」。
徐匯濱江海事塔(龍騰大道)
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上部為觀測區,下部為支持結構,也是西岸公共開放空間的至高點。以上海市花白玉蘭、中國傳統細口瓷器和稻穗為概念,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將外觀進行了裝飾性的改造。
餘德耀美術館(豐谷路35號)
原上海飛機製造廠機庫,後改建為藝術館。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龍騰大道2380號)
曾經是龍華機場的航空儲油罐,後創辦為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產業振興之旅
大中華橡膠廠煙囪(肇嘉浜路986號)
紀念煙囪原高28米,原為大中華橡膠廠的排煙設備,建於1926年。
無線電博物館(田林路200號)
收藏了3300餘件各類無線電藏品,包括中國首臺電晶體收音機、上海首臺電視機等展品,記錄和講述了無線電的技術發展和歷史故事。
教育強國之旅
上海市第四中學(天鑰橋路100號)
創建於1867年,是一所具有「崇德、啟明」優良傳統的百年老校和勇於創新改革的實驗基地,學校主教學樓「啟明樓」建成於1917年,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徐匯公學」舊址(虹橋路68號)
1850年創辦,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辦學模式所創立的學校之一,被譽為「西學東漸第一校」。著名教育家、愛國老人馬相伯畢業於該校,並擔任第一任華人校長。
上海圖書館(淮海中路1555號)
上海圖書館是上海市綜合性研究型公共圖書館和行業情報中心,也是文旅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首批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華山路1954號)
1996年4月8日百年校慶時,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在徐匯校區老圖書館正式落成,是高校中成立最早的校史博物館之一。
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華山路1954號新中院)
這裡反映了中國古代自新石器時期以來的舟船及航運歷史。
錢學森圖書館(華山路1800號)
錢學森(1911-2009),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館內收藏保存著錢學森近8萬件珍貴文獻、手稿、照片和實物。
徐光啟紀念館(南丹路17號)
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1641年其靈柩歸葬於上海徐家匯。紀念館現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徐匯區廉政教育基地。
土山灣博物館(蒲匯塘路55號)
土山灣是海派文化和海派工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中西文化之溝通」上「曾有極珍貴之貢獻」,被稱為「中國西洋畫之搖籃」。
「徐匯記憶」展廳(浦北路268號徐匯檔案局二樓)
「徐匯記憶」呈現了徐匯區的由來和區境的變化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上海師範大學校史館(桂林路100號上海師範大學西部會議中心二樓)
上海師範大學校史館有徐匯和奉賢兩個展館,通過豐富的歷史文博資料、實物輔以現代化的多媒體陳展手段,系統展現了上海師範大學不同時代的校園風貌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