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回信北大學子:「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據新華社報導,5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回信,肯定和勉勵了他們的中國夢理想。「總書記真的給我們回信了」北大學子爭相傳閱回信,北京大學也至少開了三次學校層面的會議傳達和學習總書記回信精神。
記者統計公開報導顯示,自2008年以來,以習近平為落款的覆信,已經發出超過五封;自2003年以來,以胡錦濤為落款的覆信,已經發出超過十封;上屆中央政治局九常委均有給民眾覆信的記錄。與領導人的信件往來,成為人們最想探知的「中南海秘密」之一。
通過回信與普通群眾互動的傳統是否歷來就有?哪些「普通人」曾經得到過領導人的回信?怎麼給領導人寫信?如何收到回信?領導人回信風格如何?一封來自領導人的回信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南海早有飛鴻出入
據何虎生所著《毛澤東初進中南海》,1950年5月上旬,毛澤東親自回復了將近80封信,僅5月7日一天,就回了18封。有的同志說,主席的工作量太大了,是不是可以選送一些,一般來信可不可以搞內容摘要?待毛澤東同意後,秘書室每天送信5至10封,一直到1966年。
1957年2月,董必武在海口參觀五公祠時作詩一首。見報後,身在海南儋縣的中學教師唐虞政,將和詩兩首寄往中南海董必武處。唐虞政沒有想到,董必武接到信後,又新作一首詩回信給他,由此開始了國家領導人和一位普通教師之間長達18年而從未謀面的詩詞唱和。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彌留之際特別囑咐子女,日後有機會到海南,務必代他去看望唐虞政。
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一年要讀5萬封人民來信,讀到憤慨處,常拍案而起。據新華社報導,胡耀邦自1979年至1985年,6年批閱的人民來信就達到2000封,平均一天一封。
胡耀邦在一封「要求落實政策」的來信上,寫了這樣一段批語,可以稱為中央領導人對回信民眾這項工作的思考:「6年以來,我幾乎每個禮拜都收到要求落實政策的信,大部分我都批了,可能不下一千件,批了的,大部分都有回報。為什麼推一下,動一下,不推就不動?這是人的問題,我主張有專人負責,查一個就解決一個,使官僚主義無法推脫。」
大事不漏,小事不擾
中南海西側院牆外,府右街乙27號,「中南海郵局」的黃色金屬銘牌懸掛於此。
這個特殊郵局1950年2月開始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屬於中南海的內設局。它不對外掛牌,也基本不面向社會開展業務,不過所有投遞到中南海的民間郵件,都會匯集到這裡。信件也被統稱為「人民來信」。
據中南海郵局原局長崔敬章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來信能佔到總郵件數量的80%至90%,每天至少一千封左右,多的時候能達到兩三千封。在中南海郵局退休職工尚元清的經驗中,每天早上8點,他都會準時將投遞來的人民來信,送往中南海的信訪部門。經過信訪部門的程序處理,甄選出來的人民來信,會送到領導人手中。
什麼樣的來信要靠信訪部門消化,什麼樣的來信才能報送領導人?原任中辦、國辦信訪局幹部李振洪曾經辦理幾萬件次人民來信,據他回憶,為領導人辦信,依據的一條重要工作思路,就是「大事不漏報,小事不幹擾」。
1963年,李振洪收到一封人民來信,信中介紹,因暴雨成災,河南、安徽部分地區大量農田被淹,災情嚴重。而由於河南新蔡地勢高於東鄰的安徽臨泉,臨泉低處築堤擋水,新蔡高處則扒堤排水,雙方集結了大批群眾,一場爭鬥隨時可能發生。
接信後,李振洪最初準備電話通知安徽和河南兩省,請他們派人前往共同處理。但感到事態嚴重,就按照「大事不漏報,小事不幹擾」的工作要求,即刻作出摘報隨附原信送給劉少奇。劉少奇閱後做出批示,一場可能發生的流血事件得以避免。
近年來,中央領導給普通民眾的回信,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因為「小事」,這看起來似乎有悖於「小事不幹擾」的準則,不過,這一時期,「小事」已有不同政治內涵。
李芳是湖南望城縣星城鎮馬橋河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她曾於2009年致信溫家寶,介紹自己創辦民辦圖書館的情況,並邀請溫家寶為圖書館捐獻一本圖書。不到一個月,她就收到了溫家寶親筆籤名的《現代漢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