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
參加「重走蜀國英雄路——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的川臺大學生拿著啟動儀式上領到的任務卡,開始成都站的採訪拍攝實戰,即川臺學生混合編為兩組,先後走進成都高新區無人機企業、菁蓉國際廣場和寬窄巷子參觀、採訪、拍攝,最終每組完成一部包含創新創造、臺灣青年創業、成都風土人文等元素的「潮」短片。
▲在無人機企業四川中飛賽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合影
剛剛見面彼此還有點陌生
對採訪點位也不熟悉
到底能不能順利完成任務呢?
就和川越俠一起到現場看一看吧!
第一站
四川中飛賽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無人機企業讓臺灣大學生動了求職心
炫酷的多旋翼無人機、精緻的無人直升機、「樸素」的固定翼無人機……走進無人機企業四川中飛賽維,採訪團立刻「炸鍋」一般展開了對各種無人機設備、辨識技術和展示模型的圍觀。
四川中飛賽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無人機應用技術研發和無人機應用服務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是目前大陸規模最大的無人機應用服務企業之一。
▲公司總經理黃小青與同學們交流無人機的發展與應用
總經理黃小青表示,該公司在投入無人機發展前,主業為從事電力產業,因看準無人機成為全球科技發展新趨勢,並能與多項領域結合,在3年前轉向發展電力巡檢、石油管線勘測、農業植保、環境監測等應用技術服務,並在去年成立飛行學院,目前已有固定翼、多旋翼等10餘種訓練與考試機器。黃小青還向臺灣同學們發出了熱情邀約,歡迎大家到公司實習、發展。
聽完介紹後,採訪團成員急切地拋出了一個個問題——
「關於公司的前身,是如何從一批愛好者發展壯大為公司?」
「飛手們的待遇如何?」
「對行業未來的看法,針對即將畢業的學生,你們是否推薦他們將來從事無人機相關行業呢?」
對此,公司研發技術專家唐宇乾、飛行技術專家楊晨和通航學校校長羅海林詳細回答了大家的問題。
▲飛行技術專家楊晨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無人機事業故事
楊晨的故事更引起大家共鳴。楊晨玩無人機已有十多年的時間,是最早一批無人機愛好者,如今把愛好當成了事業,引得同學們羨慕不已。楊晨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故事,鼓勵臺灣同學來大陸發展。
「我們稱航拍為空拍,學校成立了空拍社團,向社會提供部分無人機應用服務。」陳彥彰是臺灣實踐大學大四學生,也是該校空拍社團的一名成員,已有三年航飛經驗。「臺灣無人機技術一般只做農業植保,大陸則不同,無人機應用服務更多元。」他介紹,「今天參觀時,我諮詢了不少相關問題,如無人機如何避免氣流等外界因素幹擾,很有啟發性。」來自臺灣長榮大學的大二學生溫偉良所學專業便與無人機相關,「但我們學的更多是製造與設計,在這裡領略了很多應用服務方面的知識。」「飛手的待遇真的很好,雖然還沒面臨畢業就業,我也有點心動。」他說道。
第二站
成都高新區菁蓉國際廣場
雙創園區"硬體""軟體"齊備
萬事具備只等你來入駐
結束了第一站的採訪,同學們來到了成都高新區菁蓉國際廣場,在這裡,同學們了解了成都高新區概況和雙創發展綱要、參觀園區特設服務辦公區、走訪亞臺青(高新)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與青年臺商交流,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成都的創新活力。
園區虛擬屏展示區讓採訪團一行多次駐足,透明的觸控螢幕後實體展出了來自高新區雙創企業的多項「神奇」產品,有無屏電視、無線路由器、嵌入式工業計算機、智能跑鞋等,觸控螢幕幕就能看到產品的全面介紹、用戶評價和建議等,掃碼還可進入高新技術服務超市進行購買,讓大家驚呼神奇!
▲兩岸同學體驗園區虛擬屏展示區
在今年剛剛建成的亞臺青(高新)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同學們被園區良好的辦公環境、新穎而充滿臺灣元素的設計所吸引,當了解到高新區還專門出臺了鼓勵和支持臺灣青年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更激發了很高的興致。
▲臺灣創客李智強接受同學們採訪
「我就是看中了高新區這些政策和創業環境,所以今年5月從北京轉移到這裡來做公司」。
成都安拓力科技公司的李智強告訴同學們,這位從事特色電子產品研發的臺灣青年對自己的選擇非常滿意,認為這裡市場輻射大,人才多而且員工比較穩定,成都生活也非常舒適。
▲臺灣創客曾靜怡向同學們講述自己的「蓉漂」故事
另一位正在在線教育行業打拼的臺灣創業青年曾靜怡,與採訪團成員深入「對話」,將親身感受的高新區針對臺灣創業青年的「人才吸引」政策一一道出。
「我到北上廣深都看過,之所以選擇來四川,是因為四川成都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如果說北上廣是大陸的中心,那麼四川就是全世界的中心。」曾靜怡以自身的經驗,鼓勵臺灣同學來大陸、來四川發展,「大陸未來發展空間很大,只要你想要做出來,就一定可以!」
「優秀項目的啟動資金最高可以達到三十萬人民幣,還提供住宿,蠻有誘惑力的。」臺灣文化大學大三學生張鈞皓有點「動心」:「這裡工作的環境也很好,各種平臺提供的服務一應俱全,是自己夢想的工作環境。」他表示,「雖然還沒正式開始接觸就業,但是一進園區,就在暢想就業的事了。」
第三站
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自由採訪有些"難"
採訪團雖苦卻樂
結束兩輪較「嚴肅」的採訪後,一行人奔赴寬窄巷子進行自由採訪與拍攝,在古色建築與穿梭遊人之中四散開來。
為了拍出理想的片子,B組團隊做足了功課。「我們先讓臺灣同學們大致了解了寬窄巷子的背景,然後將9名成員分成兩隊,一隊負責街景素材的搜集,一隊負責街採。」來自四川傳媒學院的童玲介紹,「我們的主題是『印象中的成都』,需要採訪10位路人,包括外地遊客、本地路人和商家,需要引導他們圍繞我們設定的主題談論。」
街採一開始並不太順利,從窄巷子一路走到寬巷子,只有兩位路人接受了採訪,大多路人都不太願意「配合」。B組成員有些手足無措,「我們以前很少接觸這種類型的街採,不知道該如何去答白,有點拍被拒絕。」臺灣長榮大學大二學生劉奕君負責出鏡採訪,她有些苦惱,「路人說四川話,就聽不懂了」。但很快在團隊協作下發生了轉機,不少市民開始接受採訪,一個接一個採訪,劉奕君慢慢也能從容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了。
雖然完成「任務」有點辛苦,卻沒影響臺灣大學生的好心情,因為他們收穫滿滿,「寬窄巷子充分展現了古風建築與現代元素如何完美結合」,臺灣實踐大學大四學生王奕霖直言,「我很喜歡。」劉奕君也表示,「在臺灣只有一些老街道才保存有這種老建築了,這裡打造後更有風味。」
「今天的採訪比想像中難,因為我們來之後發現都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我們的文稿一直在改,希望能反映出今天的所見所感。」臺灣同學莊凱智說道。
▲同學們緊張剪輯製作短片
一天的行程結束了,帶著滿滿的素材和收穫,兩岸學子又開始緊張地剪輯製作了,到底他們都能呈現出怎樣的作品呢,讓我們明天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