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管飽 五口大鐵鍋撐起大院食堂
40年後吃好 運動員飲食要有科技含量
大院食堂後廚的設施非常齊備。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查金輝 攝
現在大院食堂光主食就有十五六種。
自製的熱豆漿、煮沸的鮮牛奶,包子、餅、餛飩、各種粥和小菜、西點、雞蛋……豐富多樣的早餐開啟了運動員一天的生活、訓練。吃,對誰而言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對於每天訓練的運動員來說,吃飯是一件格外重要的事情。
可是如果回到40年前,如此品類眾多、營養豐富的早餐,卻是老一輩後廚人不敢想像的事情。過去的40年裡,運動員飲食的豐富、食堂設備的不斷更新,都反映出改革開放後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初】
能吃飽就行 5口大鐵鍋撐起300多人大食堂
退休後重新回到「大院兒食堂」,坐在記者面前聊起過往,付援感慨萬千,一張口便是一句「變化太大了」。
從24歲進入遼寧運動隊食堂工作,一直到60歲退休,付援見證了食堂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也見證了遼寧運動員的夥食越來越好。
「我是1975年開始工作的,那時候叫體訓班夥食科,就是很簡陋的小平房,所有的隊員、教練都在一個大廳裡吃飯,後廚要做三四百人的飯」,付援回憶說,那時候後廚的人早上5點鐘就要到食堂,中午完事之後也閒不著,隔幾天下午就要去撫順拉煤。
說起上世紀70年代末的食堂夥食,付援十分感慨,「當時的夥食標準是每人每天1元錢,早上就是粥、饅頭、腐乳,鹹鴨蛋、雞蛋都是限量的,偶爾有點兒罐頭,也是一人一點兒,要是蒸包子,每個人都得限量,不是隨便吃的。」中午和晚上每頓飯是五六個菜,一般就是炒青菜,好菜就是炸刀魚、蘿蔔燉牛肉、土豆燉牛肉。
不是大家不想多給運動員們準備好吃的,而是那時候的條件不允許。別看當時菜的品種比現在少很多,可後廚每天比現在要忙得多。
「那時候什麼機械化設備都沒有,所有飯菜都靠5口燒煤的大鍋,每天早上早早就得有人生火,三口鍋負責炒菜,另外兩口鍋做米飯、饅頭、粥之類的主食,燜飯都是靠大鐵鍋,那真是考驗火候,火大了就糊、火小了夾生」,身高並不高的付援盡力張開雙臂給記者比劃著,「大鍋直徑1米多,每次蒸饅頭什麼的,都是倆人抬著屜,一層一層往上摞,像現在我們看到小吃部的一屜一屜小籠包,但我們那時候都是一米多的大屜,不好弄。」
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運動項目,主要是足、籃、排三大球,加上田徑、遊泳、桌球、羽毛球和舉重運動員。所有運動員都是自帶碗筷,吃完了在食堂自己刷碗,當時也沒有什麼燒熱水的設備,大家都是用涼水刷碗。
【1985年】
「夥食科」更名為「營養部」食堂不斷有花樣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運動員夏天有降溫費,可對於當時沒有冷凍機器的食堂來說,想給運動員做點涼快的東西並不容易。
食堂沒有冷凍機,付援就帶著手下人去冰場運來冰塊,但他們發現這種冰做出來的冷飲,隊員吃完容易拉肚子,最後也只好用來冰鎮,給運動員做點綠豆湯什麼的。
運來的冰塊還有一個用處,就是放在大槽子裡,把肉之類的怕壞的東西放上面,蓋上帘子、棉被,能保鮮一個晚上。
1984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食堂從小平房搬到新址。1985年,省政府批准成立遼寧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也就是後來人們口中的「大院兒」,「夥食科」更名為「營養部」。
搬到新食堂的後廚員工們用上了天然氣,也有了和面的機器,然後又有了冷庫、冰箱……這些新設備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後廚的工作效率,也可以研究新花樣了。
「我們開始研究做冷飲,一開始就是給運動員做點冰果,以高於成本一點兒的價格賣給職工,最開始是5分錢一根,後來漲到1毛錢。後來我又帶人去杭州買冰淇淋機器,給運動員做冰淇淋。」付援告訴記者,那時候每到周末還有一項讓大家期盼的福利,就是運動員一瓶汽水、教練員一瓶啤酒。雖然一周才一瓶的量在現在聽起來很少,但這在當時已經是很讓外界羨慕的福利了。
關於炎熱夏天的記憶,這一段是清爽又涼快的。而隨著天氣轉涼,又有一段溫暖的記憶浮現在付援的腦海中。
為了豐富食品,食堂安裝了烤爐,但不是現在大家常見的電烤爐,而是煤氣烤爐。當時做蛋糕的師傅也厲害,是從秋林公司來的大師傅,選擇到大院兒工作就是「體育情結」。「因為他是一個足球迷,領導承諾他到我們這工作,每場遼足的比賽給他一張球票」,付援饒有興致地說。
雖然當時的西點和現在的多種多樣沒法兒比,但早餐出現蛋糕、方糕,讓運動員們倍感新鮮。雞蛋、麵粉、白糖做成的老式蛋糕,也是老一輩運動員記憶中懷念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