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核科技進展發布 「神龍二號」直線感應加速器首度公開

2020-12-14 觀察者網

近日,中國核學會發布「2013-2015年度中國十大核科技進展」,涉核物理、核能發電、鈾礦採冶等領域。其中「神龍二號」系首次公開,為世界首臺以猝發方式工作的兆赫茲重複率強流多脈衝直線感應加速器,是直線感應加速器和我國核武器閃光照相技術發展的一個裡程碑。

22日,在四川綿陽舉行的中國核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上,中國核學會發布「2013—2015年度中國十大核科技進展」,該成果展示了我國從2013年6月30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核科學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涉及核物理、核能發電、裝備技術、鈾礦採冶、燃料元件、醫用航天等多個科學領域,為我國核電產業、國防科研以及核能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經學術委員會推薦評議和投票表決,按得票由多至少,「2013—2015年度中國十大核科技進展」分別為:(1)100兆電子伏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建成、(2)CO2+O2綠色地浸採鈾技術實現規模化工程應用、(3)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開工建設、(4)中國核燃料後處理放化實驗設施建成、(5)世界最大單機容量核能發電機研製成功、(6)中國綿陽研究堆及中子科學研究平臺建成並投入使用、(7)世界首臺以猝發方式工作的兆赫茲重複率強流多脈衝直線感應加速器「神龍二號」研製成功、(8)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重大專項CAP1400通過國家能源局組織的示範工程核准評估、(9)中國自主設計的燃料元件CF3先導組件入堆考驗、(10)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燃料元件完成堆內輻照試驗。

9月22日,由中國核學會主辦,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綿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核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在綿陽開幕。

中國核學會學術年會是我國核科技界學科設置最全、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每兩年召開一次。9月22日,由中國核學會主辦,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綿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核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 在綿陽市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會堂隆重揭幕。為積極推進我國核電建設,中國核學會、中國核學會24個專業分會和全國22個省級核學會在年會上首次發出倡議書。

直線感應加速器(LIA)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加速器,其獨特的能力是可產生非常強束流、非常高峰功率及高束品質的脈衝粒子束(電子束或離子束)。直線感應加速器產生的束脈衝重複頻率低得多,但束流卻高得多(例如可大於10kA),直線感應加速器是世界上現有功率最強大的加速器之一。

至今,全世界共建成各類直線感應加速器100多臺,已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國防領域和國民經濟領域,包括閃光X光照相、高功率微波和自由電子雷射、重離子聚變,以及在高能物理和能源科學的應用。

世界上第一臺直線感應加速器ASTRON-I, 由N. Christofilos發明,並於1963年在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LLNL)建成。

我國的直線感應加速器研究始於1982年,通過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取得一系列的成果:1989年研製成功我國首臺1.5MeV直線感應加速器;1991年建成3.3MeV加速器用於曙光一號自由電子雷射研究,最大輸出功率達140MW,為當時亞洲同類實驗的最好結果;1993年建成我國首臺用於閃光X光照相的10MeV直線感應加速器,1995年該機升級為12MeV;上世紀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我國自主研製成功「神龍一號」直線感應加速器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神龍一號」加速器的研製,除被加速電子的能量提高到20MeV外,關鍵技術指標是將X光焦斑直徑(FWHM)減小到1.5mm以下,以提高閃光X光照相解析度。

「神龍一號」直線感應加速器位於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主要用於核武器流體動力學試驗閃光X光照相,是中國自行研製的核武器模擬試驗關鍵設備。有了這種設備,就可以在實驗室進行模擬核彈頭初級模型的內爆試驗、校驗巨型計算機的數值模擬計算程序,也就是採用實驗室模擬 + 數值模擬,可以解決核彈頭從原理設計到武器化、工程化的一系列問題,不用進行地下核試驗就能進行新彈頭的設計、評估核材料的老化效應以確保核武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另外直線感應加速器還用來進行高功率微波和自由電子雷射、重離子聚變研究。

「2013—2015年度中國十大核科技進展」具體介紹:

一、100兆電子伏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建成

2014年7月4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承建的100兆電子伏質子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這標誌著國家重點科技工程--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的關鍵設施全面建成。該加速器是國際上最大的緊湊型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能量最高質子回旋加速器。其設計突破70兆電子伏以上能區迴旋均採用分離扇或螺旋扇的國際慣例,表明我國已掌握該領域一系列創新技術。工程建成後將填補我國中能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的空白,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擁有新一代放射性核束加速器的國家。在國防核科學研究、新核素合成、天體物理研究、醫用同位素研發、治癌技術研究等前沿領域中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獲評「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2014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

相關焦點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揭曉,「機器學習模擬上億原子」等入選 | AI日報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揭曉,「機器學習模擬上億原子
  • 21高考作文資料: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兩院院士評出2020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關於推薦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候選項目的通知
    關於推薦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候選項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各有關直屬高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各學部:  為及時宣傳中國高等學校的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展示高等學校在我國科技創新方面的實力,推動高等學校科技進步
  • 最新版《中國評價核資料庫》發布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2日消息,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中國評價核資料庫》最新版本CENDL-3.2正式發布。該資料庫作為核工程與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礎,是連接核物理基礎研究與核技術應用的重要紐帶,在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以及科學研究領域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 兩院評出2019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嫦娥四號」「黑洞照片」領銜
    兩院評出2019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嫦娥四號」「黑洞照片」領銜  黃琨 • 2020-01-11 16:44:31
  • 2020世界、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重磅發布
    現代快報記者從開幕式上獲悉,2020世界、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簡稱「雙十」發布),以及2020國內智能製造標杆企業當天重磅發布,這些都展示了工業軟體、智能製造平臺與系統集成、機器人等方面的最新技術成果。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秘翼龍生命史等入選
    2月8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 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
    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 2019-01-12郭其鈺 攝   中新網杭州1月12日電(郭其鈺)12日,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在杭州桐廬揭曉了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展示了2018年度中國醫藥生物技術行業的新進展、新成就。同時梳理記錄了該行業的發展歷程,洞悉未來趨勢,推動其向縱深發展。
  • 兩院院士評選出2014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5年1月3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1次,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 校友會中國大學醫學十大科技進展學科排名
    學校名稱 一級學科 總數 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學科檔次
  • 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社南京3月7日電(記者王珏玢)中國古生物學會7日在南京發布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此次入選的十大進展包括:三疊紀具喙的基幹龜類及龜類的早期演化;改寫有袋類起源的混元獸;距今3至4萬年前人類踏足高海拔青藏高原腹地;古生物學教材《生物演化與環境》;從化石研究現代鳥類生物學特徵的演化;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不對稱飛羽;揭秘海洋生態系在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中的響應過程;埃迪卡拉紀具附肢兩側對稱動物的足跡;雪球地球促進動物演化;貴州劍河寒武系苗嶺統及烏溜階層型剖面和點位。
  • 2016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分別是: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啟用;長徵五號首飛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兩名航天員安全回家;領銜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我國首獲超算應用最高獎;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深潛紀錄;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獲得「反物質
  • 中國面壁者:走近西南大山深處的「核九院」年輕人
    面壁經年,與塵囂隔絕,等到能公開身份時已是古稀之年,多位「兩彈元勳」未及登上國家最高領獎臺就與世長辭了,更有許多人奉獻一生,始終不被世人所知。標題書法: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黨委書記 姜悅楷國家級實驗裝置神龍二號,是我國核武器閃光照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斯人已逝,名將漸老。
  • 國內首臺連續波重離子直線加速器與分離扇回旋加速器聯合調試成功...
    觀察者網從中科院網站獲悉,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設計研製的國內首臺連續波高電荷態強流重離子直線加速器(SSC-Linac)與分離扇回旋加速器(SSC)聯合調試,首次成功引出了5.98 MeV/u的40Ar7+離子束流。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新聞—科學網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 【強國一代有我在 奮鬥青春最幸福】中國面壁者:走近「核九院」的...
    標題書法: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黨委書記 姜悅楷國家級實驗裝置神龍二號,是我國核武器閃光照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斯人已逝,名將漸老。2018年新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走近「核九院」的年輕人。 駕馭神龍二號的人 「譁啦啦啦」,一個大型的捲簾門應聲而起。給記者開門的,是身形單薄、穿著半舊夾克的80後何小中。
  • 合成和發現超鈾化學元素、探索超重核穩定島
    這樣,合成118號以上元素,必須使用比48Ca 更重的束流。然而,利用50Ti、51V、54Cr 等束流合成新元素的反應截面可能為幾十個飛巴或更小[36—41]。假如超重元素的產生截面為10 飛巴,在目前最先進的重離子加速器設施上,數月甚至數年才能產生一個目標核素。現有加速器裝置能力已無法繼續支持超重新元素合成工作。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近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其中,由雲南大學深時陸地生態研究所馮卓研究員率領的國際團隊發表的《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選。該團隊於2017年9月15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