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湘和她的女兒
大家庭
5年前,辛莊只有一家老兩口開的小賣部,天一黑整個村子像斷了電似的黑洞洞。如今,東西方向的村中主路仍是只需要7分鐘617步就能走穿,但已生長起4個超市、3個飯莊、一個新開業的酒窖。
周蓓打算用家裡的一部分空間,開個咖啡館,可以讓媽媽們在這裡開讀書會。學校剛搬到辛莊時,校方說想做成一個社區,那時她還懷疑,就這麼一個村子,一個學校,怎麼叫社區啊?3年後,校方搞畢業展示時說,不需要再去規劃,現在已經是一個社區了。「3年前到這兒的時候,想的都是很個人化的,包括我學什麼……(現在)找到了可能是我們共同需要的一條路。」她抿著嘴笑,「算志同道合,共識社區嘛。」
家人,華德福的媽媽們喜歡這樣定義彼此間的關係。李將男始終記得去幼兒園開家長會時,校長介紹華德福歷史時說的話,最初的華德福學校只有6個家庭,經歷過很多衝突和曲折,但是我們既然選擇來到這個社區,因為孩子聚到一起,可能還要在一起很多年,就像家人一樣,是不可迴避的。李將男聽了很感動,她覺得這裡的媽媽們也有這樣一個心態——因為孩子,也對周圍的這些人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可能我們就像家人一樣要相伴很多年」。
在現實生活裡,家長們有「家委會」,一個男孩想退學,家委會的代表立馬去他家聊天談心。在虛擬世界裡,他們有微信「媽媽群」,風吹草動都能立刻得到回應。9月的一個周末,周蓓打算在村裡藝術家的工作室裡辦生活市集,立馬有二三十個家長報名擺攤。
很多家長甚至參與到學校的具體建設中。一位叫牛牧的全職媽媽,是學校的志願者,她與另外兩個媽媽一起,負責採購整個學校午餐的有機食材。每周,牛牧都要趕赴石景山,去學校指定的高端品牌山姆會員店,打仗似的拉回肉、蔬菜、水果,米或面,能有幾百斤。
「村裡的媽媽們,一個比一個忙」,五年級家長孟歡說。2012年,孟歡一家住進了辛莊,她辭掉了北京城建遠東集團總會計師的職位。「選擇這種教育,對孩子的那種關注、投入以及對自我的要求,就特別多。」學校要建大陽光房,廠家報價22萬,學校出不起這麼多錢,找到孟歡,她立馬親自上陣,到鋼材市場批發鋼材,電工焊完後,她自己打磨、上漆、做防腐木去包,再上廠家去加工夾膠玻璃,前後只花了6萬塊。村裡要把一個活動中心改造成學校小劇場,她焊了個帶軲轆的階梯架子,將沉甸甸的紅色椅子一個個擺上去固定住,而且僅用2萬塊就弄來一套舊音響。
兒子的認可讓她感到這些付出值了,「媽,我們同學誇你了,說你讓咱們學校變得真的挺漂亮的。」說完他模仿周杰倫那樣輕輕拍了拍孟歡的肩膀,「哎喲不錯喔。」
出路
當然,這裡並非是完美無瑕的烏託邦。
南山華德福學校正在籌建高中部,範敏的兒子快上高中了,兒子有時會問她,「你會把我整走嗎?」範敏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看不到非常確定的東西,比如說我一定會在這兒,或者一定不會在這兒。高中一定會辦好,或者一定不會辦好,我不清楚。」
49歲的範敏是最早到南山華德福來的6個媽媽之一,她形容和學校的關係就像「過日子過了這麼多年」的老夫老妻,「好的壞的」都看在眼裡。當初選擇這裡就是一場「大冒險」,「也知道這個學校是非常不靠譜的,我真的是那一個假期,基本都睡不好,掙扎了兩個月吧。」入學頭幾年,她一直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看到學校有什麼問題就想插手糾正。而在當時處於極大壓力下的學校,並不能很好地接納家長的一些建議。
兒子七年級了,但是坐姿、寫字的姿勢等最基本的習慣還是有問題,沒有在入學時建立好。「你看傳統學校它會在第一學期就來糾正」,但在這裡,老師都是新老師,沒有經驗,「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比如學到多少東西,這個其實我是真的不清楚。」她也曾想過離開,但最終還是留了下來。
如果連這裡都無法滿足她們的期待,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呢,這是很多媽媽們都在面對的問題。一位媽媽從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口中聽到熟悉的「你看你們家孩子老這樣,今天這樣,明天也這樣,後天不就被關監獄了嘛」時,覺得特別失望,「華德福說的不是這個啊。你要肯定他啊!你要肯定他,你就是一個好孩子!然後比如說,你看你哪方面咱們這樣做是不是更合適啊。」她現在想明白了,僅有理念是不夠的,可能「他小的時候,他父母就是要求他好好學習,做到就是好的;如果做不到,就是不好的。所以他現在雖然當了華德福老師,他也(這樣)要求。」
同為七年級學生家長的賀敬,剛剛經歷了一場教育危機。去年7月,在華德福讀小學六年級的大兒子突然告知賀敬:「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我不喜歡這個學校。」
賀敬曾先後在南山華德福當過幼兒園老師和小學音樂老師。華德福的教育需要老師投入極大的耐心和熱忱,這讓她沒法好好照顧兩個兒子,大兒子整體的狀態「特別糟糕」,愛發脾氣,「高高大大的一個孩子,但他的內在非常敏感和細膩」。
賀敬的兒子三年級時從其他小學轉入華德福,環境倒是寬鬆了,可新的問題隨之出現。兒子不喜歡自己的主課女老師,「媽媽,我太討厭她囉嗦了。」他在朝師附小時數學成績本來很好,公立學校的數學老師講了25年的課,經驗豐富,但華德福的數學女老師是個新老師,還用英語授課,講第一遍,兒子還能聽懂,再講就完全糊塗了,他開始坐在底下像回聲一樣地搭話。在華德福,孩子違反紀律,老師會讓他放學後留下來靜坐1小時。那段時間,賀敬的大兒子幾乎天天放學被留在學校。
師生之間的矛盾越演越烈,兒子想到退學。起初,那位女老師的反應很激烈,「難道你沒有告訴孩子說,你不來了你就沒有學位了?」她對賀敬說。學位指的是再進班裡的機會,外面還有很多孩子排著要進她的班。「我認為學校這種態度是不負責任的。如果學校是這樣一個態度的話,也不值得我去強求我的孩子一定要留下。」賀敬也很生氣。
令人欣慰的是,女老師最終放下了情緒,主動到家裡來找孩子聊天,也跟賀敬談,她從僵硬地否定孩子的反抗,轉變為去了解孩子的喜好,還帶著他吃美食、配眼鏡……5個月後,賀敬的兒子回歸了學校。
但另一些焦慮的媽媽已等不及這所年輕學校真正成熟的時候了,她們決定遠渡重洋帶著孩子入讀海外的華德福小學,她們覺得那裡的教育理念才是原汁原味的。這個10月,剛剛過完35歲生日的石曉磊將帶女兒奔赴紐西蘭,儘管她的女兒已經被南山華德福錄取了,「它可能還做不到華德福的精髓。還有一個大環境的問題,比如說像紐西蘭,它其實更一致。」
更多的媽媽還是選擇將家安在辛莊這個已然營造出來的小環境裡,並在這裡生下第二胎、第三胎。9月7日,新學期開始的當晚,村裡舉辦了一場詩歌會,參加者大部分是華德福家長。燭光搖曳中,一位媽媽讀了首自己改編的小詩《回家》:
村莊。靜夜。狗吠。
一個人,在有月亮的夜晚,背著漂泊,歸來。
賀敬在離辛莊不遠的村裡辦了家幼兒園也推行華德福教育
責任編輯:沙棗花
來源: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