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將男、老周一家四口
愛啊,自由啊
何小燕最初是在一個地下室裡接觸到華德福的。那時,她經常在周末參加媽媽讀書會,聽一些老師講不同於主流的兒童教育理念,「愛啊,自由啊……每一個年齡段分得那麼細,從身體上你怎麼照顧他,心靈上你怎麼引導他,讓你感覺特別特別美好。」7年前的一個中秋,讀書會在亮馬橋附近的一個地下室裡組織活動,她帶著4歲半的兒子去參加。活動快結束時,主辦者說,今天我們邀請到一位臺灣來的老師,推廣華德福教育的。這位臺灣老師讓大家手拉手站成一個圓,中間點燃一根蠟燭,她講中秋的故事,然後帶著大家一起唱歌。臺灣老師說話的聲音很輕,「這就是華德福了?聲音那麼小,都聽不見。」何小燕對華德福最初的感受,就是跟傳統教育不一樣,不是靠大嗓門強迫聽眾傾聽,而是「點點滴滴」的。
兒子三年級時,何小燕一家終於搬到辛莊。此前,丈夫一直反對,家附近就有個不錯的小學,免費入讀,幹嘛跑那麼遠,還要交一年2.4萬元的高額學費?但剛進入公立小學不久,思想品德課的老師就把兒子的水杯從窗口扔了出去,理由是,上課時小男孩的注意力都在水杯上,說了3遍也不聽。兒子事後告訴何小燕,自己不過是想修水杯,太專注了。兒子寫字慢,作業總是完不成,別人5分鐘,他要倆鐘頭,隔三差五就被老師罵,有時候尺子沒拿好,老師「啪」地一下就給撅斷了。
何小燕帶了兩本書,《大人如何說孩子才能聽》《大人如何做孩子才能說》,跑到學校送給老師,老師笑笑說太忙了沒時間看。丈夫對兒子在學校的遭遇也不以為然:「我們不是都這麼過來的嗎,小孩子也得有抗打壓的能力。」他還建議妻子以後多看點老師的眼色。
可何小燕不甘心,在她眼中,華德福小學越發像《聖經》中所說的流奶與蜜之地,豐饒誘人。三年級時,兒子與另一個孩子打鬧,對方媽媽疾馳趕到,當著好多人,朝兒子又踢又踹。校方的態度讓何小燕徹底寒了心,「完全不作為」,一副「這是你們倆的事,你們倆看看怎麼解決」的面孔。
輟學、聯繫南山華德福、把家從通州搬到京郊北,何小燕鐵了心,哪怕三年級沒名額降到二年級,哪怕丈夫仍然不支持,她也要孩子轉學,她堅信只有在華德福才能找到兒子需要的愛與自由。
據一位學生家長的統計,至少有30% 的家庭,夫妻雙方在孩子是否入讀華德福小學的決上並不統一,女性往往是這個小眾教育理念的鼎力支持者。
一位曾在山東公立學校當老師的媽媽對傳統教育感到失望,兒子竟然被英語老師罵「笨蛋」,而且快被沉甸甸的書包壓得像個小老頭了;一位年薪百萬的職業女性,從14家幼兒園中精挑細選出一家,老師熱情地向她介紹感統訓練以及各種先進設施,卻用一種下達命令的口吻對她的兒子說:「你玩這個去」;一位在亞洲最大社區天通苑住了10年的女作家,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10年前種的核桃樹因為礙事被人砍掉了,連一棵樹的空間都沒了,那孩子呢?最終,她們來到辛莊,把孩子送進華德福。
唐瑩瑩偶然一次來華德福參觀,就被六年級教室裡的一張張課桌吸引了。每張課桌上都貼著一個「奇怪的」名字,是老師挨個兒給每個孩子起的字。那一瞬間,唐瑩瑩被擊中了,「我就覺得真正的教育本身就應該是因材施教的。如果一個老師不是對這個孩子有足夠深的了解,不是對這個傳統文化有足夠深厚的底蘊,他是不可能給孩子起一個很符合這個孩子的字的。」
有人勸唐瑩瑩要慎重考慮,村裡會停水停電、交通不便,並非她想像的那麼完美。可她還是立馬為即將上小學的兒子申請入讀華德福,面試當天僅僅花了2個鐘頭就在村西找了一間年租2萬的院子。入住那晚,月亮特別好,新家的窗簾還沒來得及裝,唐瑩瑩躺在床上,眼見著窗戶外的月亮慢慢慢慢升高了,月光毫不吝嗇地灑在床上,「就覺得好亮啊。在城裡是看不到的。」那一刻,她懊惱自己居然不會作詩。
泥土與生活
搬到辛莊後,李將男把家裡兩臺電視機都送人了。有一天,老師突然問她,是不是最近又讓孩子看什麼動畫片或者玩電子遊戲了,她的兒子最近在學校裡總學殭屍的動作,果然,那段時間,兒子在家裡玩了「植物大戰殭屍」。按照華德福的教育理念,比起識文斷字,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更為重要,老師們極力反對讓這個階段的孩子識字、看電視、玩過於精緻的玩具比如樂高和手機遊戲。
這裡沒有嶄新的運動器材,鞦韆是木頭的,滑梯是木頭的,泥土地上隨意躺著一大圈黑漆漆的橡膠輪胎,孩子們在上面跳來跳去;沒有塑膠跑道,取而代之的是一整片綠油油的草地,一腳踏上去,小飛蟲四散逃離。不止一位媽媽這樣談起養在辛莊的孩子們的最大特點——這裡的每個孩子都會爬樹。一位媽媽津津有味地描繪著她女兒的不同:幾位朋友帶著在公立小學就讀的孩子到辛莊做客,那些孩子顯得很拘謹,像大人一樣湊在一張桌子前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她的女兒早已自顧自地抓起小鍋小鏟玩起房前屋後的泥沙。
就像孩子手裡的那些泥土,「這個地方能允許你,長成你想要長成的那個樣子。」一位媽媽說。
這裡鮮少作業,沒有考試。「我們家孩子6歲多了,一個字都不認識,除了他名字裡的京。」李將男的丈夫老周揚著眉毛對《人物》記者說。相比知識與競爭,華德福更重視「美」。家長惠琴為記者展示女兒的課業本,五年級時的數學筆記本中,不見密密麻麻的計算或公式,而是介入了一些周易中的數學文化,語文筆記本中的一頁,是孩子抄寫的《詩經》中的《關雎》,下面還畫了一位穿古裝的長髮少女在「河之洲」採「荇菜」的悠閒模樣。音樂、美術、園藝、戲劇、農藝等「副科」,在這裡得到重視。
責任編輯:沙棗花
來源: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