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斯人︱「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2021-02-08 李沐之

《人學五十講》第四十四講︱「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本體論」在哲學上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在廣義上的定義是指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從狹義角度講,「本體論」主要指宇宙的起源與宇宙本性及結構的分析研究。「本體論」的存在能夠給予人類以安慰,萬事萬物本體的存在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終極的關懷。這句話其實比下面的論述更重要。

「人是什麼」根植於他所認為的這個世界的本體是什麼這一基礎之上,當人認為上帝是整個世界的「形上學」本體的時候,人的定義就會被上帝或者神學所規定和修正,當上帝被拉下神壇,新的本體未能確立,人就喪失了他腳下堅實的土地。

從19世紀尼採喊出「上帝死了」開始,多種對存在本身的質疑相繼登上了歷史舞臺,強調主觀,否定客觀,強調「此在」,然後從「此在」走向了「我在」,從「我在」走向了「我在」的語言分析方式,走向「我在」背後的心理意識分析,最後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解釋越來越蒼白無力,我們的語言方式越來越遠離了人本身,這種遠離是建立在語言形式越位填充內容這種錯誤的「認識論」上。

當語言的獨立性強大到可以成為「在」的家時,概念是我們最後的遮羞布,在這裡我們已經不在乎人自身的局限性了,在概念裡面一切都保持了形式上的絕對完美。雖然這個世界真正的本體並不是人,「以人為本」是一種錯誤的價值判斷,但是以人外在的形式來定義世界是另一種更大的錯誤,這種錯誤的根源在於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世界和「我」之間的關係?沒有真正理解人類語言與對象世界之間的真正關係。雖然這個世界的本體和人的本體在信息層面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而這就是「本體論」存在意義的起點。

 

1.「本體論」的價值在於「確定性」的賦予

解構「本體論」,人類將陷入虛無中並消解所有的價值和意義,這點也為以「解構主義」為核心的「後現代理論」中的末人們的狂歡提供了合法性的藉口。事實上「本體論」是無法消解的,因為我們的任何理論都是一個體系,而任何理論體系的存在都有一個自洽的本體作為基礎(這個理論體系涵蓋了經驗體系)。如果沒有這個原初的理論本體,我們就無法作出理論的推演和搭建工作,我們就無法作出選擇判斷和行動。

建立堅實的「本體論」有利於人類對虛無抗爭的深化推進。當「本體論」被解構時,同時被解構的還有人自身的指向,當你不能站在一個堅實的土地上,你的方向就不具備任何意義,甚至你自身的存在都沒有意義。「本體論」的存在就是人類腳下最後一塊堅實的土地,也許這就是人類最後的家園,包括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是最小範圍的「本體論」表現形式。「本體論」的存在能夠賦予人類存在以價值,人是生存在他的「本體論」信念之中的,「本體論」就是人所能承載的更底層更本質的現實,當「本體論」解構之後,人就徹底沒有了方向,人只能退回到他的形式,退回到他自身的欲求滿足中來尋找慰藉,這是錯誤的,消解「本體論」本質消解的是人存在的本體價值和意義。


二戰結束之後,人類文化的發展方向被扭曲為對自身語言形式的審查,被扭曲為什麼才是真命題及如何在系統內證明真命題的大辯論之中,原因就是文化在自我指稱上的迷失,人類文化陷入形式的泥沼。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回歸「日常生活語言」是「分析哲學」無奈的選擇,「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粉碎了各個學科企圖統一學科系統理論的野心。這兩個天才式人物的研究成果幾乎改變了當代所有研究者的方向,大家在「語言遊戲」中消耗著自己的才華,甚至放棄了重新建構「本體論」的努力。

人類將「天道」「自然法」誤讀為宇宙中萬事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這種誤讀還將持續下去,即便「天道」「自然法」走下神壇,依然還會有新的理論成為「萬物之理」,這不僅是由人類文明的基本特性決定的,還有著人自身「確定性」來源的內在需求。原因有兩點:①人類需要有一種萬物理論「永恆為真」,這代表了我們身處的世界擁有「確定性」;②人類需要一種擁有「確定性」的理論體系賦予自己存在的「確定性」。

「天道」「自然法」理論來自當時人類認知層次較低從而導致的信息被扭曲後的錯誤的表達方式。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遠古人需要發展人類文化來對抗惡劣的自然環境,自我授權並賦予人類自身以存在的價值是人類登上歷史舞臺的一個關鍵指標,當他們開始相信並深信這種「天道」和「自然法」時,人類的存在意義才獲得了「確定性」的加持,同時對象世界的「確定性」也隨之確立起來。無論哪種文化理論,對於人類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我賦權,重要的是「確定性」的價值必須籠罩在人類身上。

在新的時代,我們需要關於「確定性」的新陳述。「信息本體論」就是這樣一種可以解釋世界萬事萬物運行規則的理論新陳述。人類的語言來自想像約定,我能做到的只是用人類語言敘述出以各種可能性存在的「想像」,「信息本體論」也來自人類語言的想像約定,所以我一直說,信息也是假設的,但是我們需要「本體論」,我們需要這種關於「確定性」的新假設。

「信息本體論」其實是關於「確定性」的「本體論」,這種新型的「本體論」和「結構主義」擁有密切的聯繫。所有事物都是「確定性」「結構化」的產物,物質世界的出現來自「規定性」的疊加,社會的發展也是各種「規定性」的疊加過程,生物的演化及多樣性的展開也是「規定性」疊加演繹的結果。 這三者都是「規定性」的疊加,就是說,世界的「確定性」是從對虛無的「規定性」和「結構化」開始的。

 

2.「本體論」存在的知識學背景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現象的存在,也就沒有本體的存在。巴門尼德最早提出「存在」的概念——存在指的是抽象的共相,是排除了「個別性」的「一般性」,是世界「統一性」的本體。本體只存在於意識中,本體存在在我們意識中出現必須依賴存在的路徑,當我們討論本體的時候,存在路徑先於本體存在存在,本體是在這個過程中轉換為符號概念還是一直都是符號概念?當我們意識到存在本體的時候,本體就蛻變為觀念表象並只存在於我們的意識和語言之中。

「存在」是人類知識學的根,我們只要言說就已經預設了「本體」存在。如果「存在」只能在語言學層面上解讀,那麼「本體」的必然存在來自人類知識學背景的鋪陳展開,我們用知識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賦予知識學自身的「確定性」。如果本體不存在,世界就是不確定的,人類所有的知識都缺失了合法性的土壤。雖然人類的知識都來自想像,但是想像中的意識的投射依然是擁有「確定性」的。就是說,「本體」不存在,投射意識的意識主體和對象世界都擁有「不確定性」,甚至可以說都是虛無。

虛無主義,乍一看會比較容易避免理論的源頭預設,但是它躲得了源頭預設,躲不過語言自身指涉的存在預設。只要使用語言,其實我們都預設了「在」,預設了「正確性」和「確定性」,用語言來描述否定性概念「無」「虛無」是很尷尬的事情,原因在於,我們將暗含「在」的語言指向性的存在觀念偷換為指涉「有」「無」的判斷性概念。 

對話語內容「正確性」的解構很容易抵達虛無主義。在這裡,「本體論」不應該是終極存在的關懷,作為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本體論」必須作為「方法論」才更具備價值。原因也有兩點:①一切實在的最終拆分必然是「結構化」的虛無,深究這點並無太大的意義;②最終本性存在的價值應該是作為論證世界的「確定性」的價值存在。這兩點意味著「本體論」作為對世界「確定性」描述的「方法論」存在更具有價值,「本體論」必須作為一種「方法論」才能擺脫語言內容「正確性」缺失的困境。

話語有一種魔力,賦予存在,這種賦予就是語言自身「結構化」背後的「指向性」。所以,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這句話是不能說出的。我的看法是語言自身暗示了本體存在,我們才從「語言分析」轉向「信息本體論」。我覺得語言即存在的一種「結構化」的自身,這是我回溯「信息本體論」的原因。

其實說到底還是語言的問題,語言也是信息「結構化」世界的「確定性」的一個路徑,當虛無主義用語言說出的時候,在加載了「確定性」的同時,依然暗示了本體的存在。語言自帶「確定性」,這種自帶的「確定性」源自語言的想像約定特質,最差的情況,約定都在,就是說假設都在。其實「本體論」存在的原因在於——語言自身蘊含了假設存在對象世界的「方法論」路徑。

 

3.作為「方法論」存在的「本體論」

「本體論」的存在來自語言自身的缺陷,我並沒有說要回到古典哲學家眼中的「本體論」,對世界本體的迷信我們是回不去了。我們回到的是以「確定性」為錨點的「本體論」,這種「確定性」是人類能夠分辨的最小單位。

認識也需要一個錨,這個錨並不是想像,而是「確定性」,只要「確定性」存在,人類意識中就默認了「本體論」存在,雖然這種「本體論」存在依然是一種假設的存在,依然是作為人類模擬「確定性」的「方法論」存在。

「本體論」作為「方法論」存在的意義,沒有「本體論」的預設,我們無法言說任何事物,這個預設就是——是誰賦予了世界「確定性」的問題。這其中的「確定性」其實是最初的那個啟動因,是「第一推動力」,也是「規定性」的總述,各種文明給出了不同答案,道、梵天、神、自然法。如果沒有這種總的「確定性」的預設,我們的世界就是不可言說的,也是不可理解不可認識的,因為世界的存在是搭建在這種「確定性」之上。人類只有在這個預設下,才可以作為一個正常存在的自身擁有「確定性」的人並能與這種擁有「確定性」的世界互動。這點很重要,大家可能並不理解。

「確定性」和「正確性」必須搭建在「本體論」上,不然就無法獲得「合法性」。沒有「本體論」就沒有「確定性」和「正確性」,這是由語言決定的。只要我們一張嘴,動一動思維,都預設了本體存在,都預設了「確定性」存在,預設了「正確性」存在。

在這裡「本體論」不過是作為「方法論」使用,是作為認識世界的方法存在。人類用的語言符號本身預設了符號對應的事物的「確定性」,否則我們無法言說。意識投射的過程也意味著意識流動也是擁有「確定性」的存在,這種「確定性」的存在也隱喻了本體的存在,否則我們無法投射。從這兩個角度看,「本體論」的預設是必要的。信息是最早的「結構化」的「在者」,是對虛無的各種分割分離分立。「信息本體論」自身的「確定性」是我們需要的底層基礎,信息不是宇宙之磚,「確定性」才是宇宙之磚,這種「本體論」嚴格說來不過是解釋世界的「方法論」。


並不是所有的「本體論」都可以作為「方法論」存在,只有這種「本體論」能夠提供「結構化」的「確定性」時,才可以作為結構世界的一種「方法論」存在。能夠作為「方法論」的「本體論」不僅需要為語言的系統化自洽提供「結構化」的「確定性」支持,還需要為微觀構造上提供「結構化」上的「確定性」,「信息本體論」是符合上述兩個條件的「本體論」,「信息本體論」可以給予世界以「結構化」的「確定性」,因為「確定性」來自信息對「不確定性」的消除,無論是語言系統的自洽還是在微觀層面的「結構化」都來自信息對「不確定性」的消除。

 

一切問題都是人的問題,將政治立場誤解為自己的不可侵犯的主體的人很傻,但這種人很多。無論是政治問題,還是哲學問題,背後都是人的問題,都是人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問題。

面對世界,最首要的基點就是「確定性」,這個基點是對這個世界和自己存在的肯定,沒有這個一切都是虛無;其次就是「正確性」,這個基點是你作為一個人所有語言行為背後的價值判斷基礎,沒有這個我們不僅無法作出選擇和判斷,而且寸步難行;再次就是信息集合體的邊界問題,沒有邊界,就沒有信息交互作用產生的系統性的結構和指向,就沒有增殖演繹的可能性,世界就不會變化發展。

雖然大眾並沒有意識到,但是全部默認對象世界和「我」都是擁有「確定性」的存在,將某一種「規定性」的結構轉化為「正確性」的標準,用於「我」與世界交互在邊界上的掌控路徑。所以「確定性」「規定性」「正確性」三者是最元初的最重要也是被大眾無視的人學在存在意義上的三要素。人類走向解構其實還是沒有看明白,解構本身就是建構,語言背後預設了「確定性」存在,這個「確定性」就是信息本體,所以說,「本體論」從未失去,只是大家沒有更深地理解和把握到而已。


 

李沐之 南京

202005012 

 




微斯人藝術作品網頁介紹連結:




「微斯人」藝術作品展示:

定位:「微斯人」——全球首例以哲學書籍為載體以生活快消品「衛生紙」為主要形態的「社會雕塑類」觀念藝術作品


「微斯人」藝術作品展示圖片


作品理念:

1.做一本「閱後即焚」、「讀後即擦」的全新書籍。
2.做一款高品質的頂級文化生活用紙。
3.打造一件社會公共藝術品,將當代藝術融入大眾生活,做大眾都能買得起「用得起」的當代藝術品。
4.希望搭建一個關於「人是什麼」的文化平臺,通過同名APP修訂讓更多人參與進來,通過「人是什麼」研究的推進,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微斯人」藝術展開幕式暨《微斯人》新書發布會剪影(20190629西安曲江書城)


作品四者跨界

觀念藝術作品(是一件「社會雕塑」類的觀念藝術作品)
哲學書籍(正規出版,,類別是哲學文集,以「人是什麼」為主題的哲學書籍)
生活用紙(6卷「捲筒式」衛生紙,油墨通過歐盟EN71檢測,是可以直接接觸皮膚的安全油墨)
網絡平臺(「微斯人」同名APP不僅僅是網絡展示,同時還是修訂平臺,是「人是什麼」這個重要命題的延伸平臺)



「微斯人」收藏碼


  收藏「微斯人」藝術作品可以掃上面的二維碼,可以通過在藝APP搜索藝術家「李沐之」或者「微斯人」購買,也可以添加微信號 youfufeng1977 購買,添加請備註「收藏藝術品」。





相關焦點

  • 西文中第三人稱單數「是」(is)的本體論意義
    西文中第三人稱單數「是」(is)的本體論意義 2017年08月09日 15:39 來源:《社會科學研究》 作者:李蜀人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潘德榮:本體詮釋學與本體論詮釋學
    儘管如此,在「本體論」和「實事性的詮釋學」之間還是存在著某種關聯,明言之,實事性的詮釋學就是海德格爾的本體論。按照海德格爾的理解,現代本體論是基於古老的本體論(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關於「對象的理論」(Gegenstandstheorie),這是一種將「實體」(Substanz)設為存在的本體論,根本沒有考慮到「存在之意義」(Seinssinn)。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只有其本體描述的事物,對於代理來說才是存在的。因此,本體是一個知識表達方案的最基本層次。例如,一個語義網絡表達的連結類型集合,是基於一系列「本體」區分對構建的,這些區分對包括:變化-不變、一般-具體。本體論最初是哲學的一個分支,處理現實世界的本質和組織。它試圖回答「什麼是存在」,「什麼屬性能夠解釋存在」等問題。亞里斯多德把本體論定義為關於存在的科學。
  • 什麼是本體論?
    從此,本體論的研究轉入探討本質與現象、共相與殊相、一般與個別等的關係。在西方近代哲學中,笛卡爾首先把研究實體或本體的第一哲學叫做「形上學的本體論」。17~18世紀,萊布尼茨及其繼承者沃爾夫試圖通過純粹抽象的途徑建立一套完整的、關於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質的形上學,即獨立的本體論體系。沃爾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脫離個別、單一而獨立存在的本質和原因。
  • 中國的人類學本體論轉向及本體政治指向
    但是,本體論人類學中並沒有清晰的站隊,各種主張和進路都是相互交織的。在本文的這一部分,我們將對本體論轉向的主要傾向進行梳理。 在世界範圍內,本體論轉向的人類學或應當稱為「轉向本體論」。如果說反思人類學關注的焦點是知識論和認識論的話,這股思潮則試圖反其道而行之,欲將焦點從知識論和認識論問題轉移到本體性/存在性問題。
  • 論亞里斯多德的本體思想
    我們知道,本體論(Ontology)的詞根就是on, on 是希臘語系詞einai的中性現在分詞(即英語的to be→being)。龐學銓先生經過縝密的研究總結出希臘語中einai有「真實的」用法, 「持續的」詞形和「表示位置的」意義〔7〕, 為我們對亞氏本體論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鑰匙。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2王銘銘則認為本體論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與「真實」的要素,與旨在辨析認識者的知識之本質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相對。43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本體論就是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即本體論和文化是從不同側重點出發所描述的一個大致相似的概念。44在論述與狩獵採集社會相關的經驗研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本體論在理論層面上所批判的目標之一——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認識論。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二、教育哲學本體論  對本體論以及教育本體論的追尋一直都是哲學和教育哲學研究者的重點研究話題。本體論就是要超越現有對象來追求其本真、本性和本源,追求當下的超現實存在(高清海,1997)。教育哲學的本體論就是回答教育是什麼,或教育起源與發生的問題。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關鍵詞:辯證法/ 本體論/ 外部反思/ 實在主體/ 自我活動/  內容提要:辯證法長期以來被當作形式方法來理解,致使其基本性質、特徵和意義陷入晦暗之中。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伽達默爾論「意義的理解問題」
    、歷史、實踐等多個角度較為系統和全面地闡發了他的哲學解釋學思想,使哲學解釋學實現了從方法論到本體論的轉向。在他的本體論解釋學理論體系中,「意義的理解問題」是極其重要的內容。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在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和胡塞爾現象學基礎上,伽達默爾從語言、歷史、實踐等多個角度較為系統和全面地闡發了他的哲學解釋學思想,使哲學解釋學實現了從方法論到本體論的轉向。
  • 【微課通知】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
    第二講 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Ontology and Political Ontology)時間:3月24日 20:00-21:30本體論據說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學問,它和政治有什麼相關?進而,哲學和政治有什麼相關?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懷疑論的存在
    這裡,我們對哲學基本問題意義的新認識就成為劃分可知論、不可知論與懷疑論的根據,從而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就後一方面來說也就不單表現為認識和理解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與懷疑論的基礎,而且還表現為認識和理解可知論、不可知論與懷疑論的基礎,前者圖示了世界觀與本體論哲學的全部圖景,後者則圖示了認識論哲學的全部圖景。
  • 文化語言學「漢語人文性」理論的本體論思想
    為什麼語言學談本體論、方法論,卻少有談語言學的認識論?潘文國是國內為數不多重視本體研究、學科性研究的學者。他在中國語言學、對外漢語、翻譯學等領域均有過這方面的理論探索。比如談中國語言學本體,「所謂本體,指的是研究對象本身。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本體就是『漢語』或『中文』。
  • 微斯人︱價值中立
    人本體價值指向的缺失是共產主義理念的最大問題,宣言口號可以通過宣傳盛行一時,價值判斷才是大眾在生活中所有行為背後的標準。建構人在生活行為中的價值判斷標準是新時期新普世價值理念能否取代資本主義理念的關鍵。 既然人類文明中所有價值判斷的來源都是想像和假設,那麼我們對「正確性」的判斷該如何調整?如何把握「價值中立」存在的意義?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針對這個問題,需要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進行逐一分析,限於篇幅,本文僅從本體論和認識論兩方面入手,探討現象學對質性研究的影響。 本體論分析:質性研究探尋的本質哲學本體論探究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基質,就研究而言,本體論就是這個研究追尋的「真」是什麼
  • 盛珂:《道德與存在:心學傳統的存在論闡釋》附目錄及題解
    ——由牟先生對於海德格爾的批評看兩者之間的差異第五章  心學傳統的存在論闡釋第一節 明代早期的儒學轉向——陳白沙與王陽明第二節 復其性之本體——王陽明致良知的時間性維度第三節 「虛體不變而妙應隨緣」—由王龍溪論良知看良知的道德意義第四節 生命的意義與自由——時間性視域下的王陽明論聖人第五節 「親親相隱
  • 作為哲學的第一基礎本體論有什麼用途?
    哲學的第一基礎叫本體論。它研究世界的基本要素,就像生物學研究DNA,數學研究質數。中國哲學裡的道,變易,有無,陰陽,一與二,金木水火土;推廣到社會如溫廉恭儉讓;國之四維如禮義廉恥。西方的元素說,主觀與客觀,潛在/存在/實在,時間/空間等等,都屬於本體論的研究。
  • 南哲思享丨殷曼楟:從作品到行動:當代藝術本體論的冒險
    摘要藝術本體論研究多以藝術品為核心來考察藝術存在問題,其代表便是當代圍繞藝術品存在展開的類型/殊例關係討論。研究者以此來解決文化語境論視野下所彰顯的藝術品作為文化產品而面臨的身份不確定性危機。關鍵詞:藝術本體論;藝術品;行動—類型假說;行動—殊例一般而言,當代藝術本體論的討論延續了傳統框架,多以藝術品為核心來考察藝術存在問題。因此會有藝術品是作為一般性精神、結構而存在,還是作為物質的、具體的、可感的個別作品而存在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