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趙氏孤兒:「中國好人」顯示社會道德標高

2020-12-25 搜狐網

  尋找「中國好人」

  每一個銀幕上的「中國好人」,或反襯或直白,都標示出當時社會的道德標高

  《望東方周刊》記者劉芳 | 北京報導

  如果有一個足夠長的觀禮臺,按照時間序列展示出當代中國電影刻畫的所有「好人」,人們會看到這樣一幅讓人心頭五味雜陳的畫面:

  最左邊都是革命軍人以及軍人出身的幹部,高、大、全,紅、光、亮,帶著幾乎沒有瑕疵的笑容和從不猶豫的犧牲決心。

  緊挨著他們的,是與貧苦命運抗爭的農民和大工業場面中的工人。雖然帶著一點點小私心,偶爾也顯得目光短淺,但決不妨礙他們被賦予時代推動力的偉大命運。他們最後總是會毅然決然地站在潮流和歷史的前列,以群像的形式在劇尾匯成一曲壯麗的大合唱。

  右邊接著是幾個知識分子,在隊伍中左顧右盼---有時他們太迷惘了,以至於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出路,需要工農兵指導和引領前進的方向。

  再往右,下崗工人、市井小販、退休老人,還有草原上或山林中的少數民族同胞,也有自三皇五帝始的歷朝古人,他們各守著自己的一份「好」,用或光鮮或憋屈的人生反覆刻畫著這個民族的美德標尺。

  如今站在最右邊的是一個叫程嬰的春秋人物。

  在陳凱歌的《趙氏孤兒》裡,程嬰背著草編的藥箱,一副不起眼的小民模樣。葛優有些膽怯和狡黠的面龐,更讓他徹底與偉岸一類的詞語劃清了界限。

  當然,他還是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壯舉,只不過在每一環情節裡都寫著三個字:不情願。

  這已經不是這位著名導演第一次把歷史英雄們推落凡塵。從十多年前的《荊軻刺秦王》開始,道義的無力和正義的缺失就被百般鋪陳。

  除了主旋律文藝作品在勉力拉近人們與神聖的距離,服從市場的商業片和表達編導者個人體驗的文藝片,或多或少地拋棄了對於完美和理想的信心。

  而無論載道之作還是商業製作,都與當時的道德環境和標準密切相連---或如鏡鑑,倒影出世態人心,表達一種反撥與重建的期待;或如海綿,浸淫其中,每一個孔洞都吸飽了時代或甜蜜或辛辣或酸澀的汁液。

  或者說,每一個銀幕上的「中國好人」,或反襯或直白,都標示出當時社會的道德標高。

  從鐵肩擔道義的高大全,到戰戰兢兢卻一不小心與忠義勾連起來的程嬰,「中國好人」何處去?

  頁巖般褶皺的內心

  在陳凱歌傾力製作的《趙氏孤兒》中,程嬰的命運註定是一場身不由己的悲劇。

  如果不是選錯了時間去病人家出診,他也許一直是那個快樂地坐在小酒館裡,扯一根麵條下鍋的平凡醫生。或許是因為中年得子,或許是因為能給王府中人看病,他有點得意忘形了。想著朝中大將趙朔的夫人即將臨盆,程嬰勤快地跑了一趟,手裡還拈著兩尾要帶回去給妻子熬湯的鯉魚。

  這個從來不理會朝堂政治的草民,於是被推到了宿命的關節:本來要推辭趙夫人的託孤,對方卻已自殺身亡。小人物眼看著沉甸甸的生命在面前隕落,在思索自己應該做個好人或是壞人的糾結中,踉蹌地帶著孤兒回家。

  然後,多疑的屠岸賈並不相信程妻會把趙家兒子貢獻出來,陰差陽錯之中親生兒子做了替罪羊,妻子也因此被殺。程嬰一天之內變為孤家寡人,相依為命的只剩那個非親非故又令他喪妻失子的小生命。

  《趙氏孤兒》造型設計陳同勳提醒本刊記者說,程嬰形象的變化折射出內心世界的改變。開幕時,他一直穿著聳肩樣式的紅坎肩,帶著點兒喜慶和虛榮的味道。命運轉折後,他的衣服轉為全黑,如同心中的暗無天日。後來的15年裡,他的服裝慢慢從黑轉為黑白相間再轉為灰,那些衣服「有頁巖一樣層層疊疊的褶皺,寓意沉澱已久,並遭到外界扭曲」。

  這樣一個程嬰的故事讓人想起11年前的《荊軻刺秦王》。摻雜著現實體驗所塑造的荊軻與《趙氏孤兒》中的程嬰一樣,並非傳統敘事中的主動有所為者。他被命運推動而至秦王面前,左右為難、進退維谷。當然,與他相比,程嬰的選擇和行為更為無奈。

  在陳凱歌的解讀中,說到底,荊與程不過是一個走過場的道具,背負了一項滑稽而悲愴的使命。

  陳凱歌是個具有人文氣質和歷史悲情的人,這使他一再希望從大眾文化和市場經濟中突圍而出。也許與他的個體經驗和感受相比,一切正史和野史在藝術創造上不過都是輕輕一推就可以坍塌的牆。

  但作為歷史片,《荊軻刺秦王》寄託了導演陳凱歌太過深刻的解讀和願望,以至於觀眾和史學家也對其百思不得要領,對於退去光環、「一不留神成了英雄」的荊軻,觀眾也並不認可。當時有評論相當直白地批評這部電影是「既媚俗也媚雅,既媚中也媚日,既造作又滑稽的不倫不類之作」。

  一直到2005年,在談及《荊軻刺秦王》時,儘管陳凱歌說,「它是在一個整個媒體還不夠發展的時期、宣傳還不夠有力、觀眾的理解力還不夠發展這麼一個情況下拍出的電影。」但他仍覺得,《荊軻刺秦王》是一部值得他驕傲的電影。

  在此意義上看,《趙氏孤兒》恰是十年後的再一次嘗試。影片結束時,程嬰多年心結解開,用陳同勳的話說,一身幾未剪裁的白衣在陽光裡飛舞得都「齜了光」。如此光亮坦然,如同導演多年來寄寓的一廂情願的期望。

  而在今天,這種降低身段親切解讀「英雄」的方式如此流行,以至於人們很難再接受其他正襟危坐的講述。

  「普通好人」

  利用電影塑造英雄,表達國家利益和民眾主張,一直是執政者的願望,是1949年來中國電影一直承擔的一項使命和任務。從1978年以來,中國電影先後參與了「揭批『四人幫』」、「改革開放」、「反腐倡廉」等,並在其中塑造了諸多英雄。

  到上世紀90年代,平民化的英雄、或者說英雄的平民化成為潮流。

  這類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90年的《焦裕祿》。焦裕祿是「黨的好幹部」的樣板。而電影的重點不是他的工作成就,也沒有像過去那樣把他放在你死我活的敵我鬥爭中。和後來的《孔繁森》、《蔣築英》一樣,這類影片沒有階級鬥爭、沒有具體的反面人物、沒有尖銳的矛盾衝突,這些英雄主人公像是從天上重返凡間---就如同李雪健那首淳樸、嘹亮、重回歷史年代的《共產黨是咱的好領頭》。

  在談到這類人物塑造的改變時,不能不提及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社會背景。當時,經濟體制已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價格雙軌制」開始推行,一些官員掌握著大量的審批權力,從而為某些人利用公共權力從事腐敗活動提供了機會。在《焦裕祿》上映前的1989年,首次有兩名省部級幹部被查處。新時期以來的第一輪反腐敗鬥爭就此啟動。它主要依靠教育,希望各級領導幹部保持優良的革命作風,抵禦腐蝕。

  濫用權力導致的腐敗加重了群眾與黨和幹部的距離感。《焦裕祿》等一系列主旋律影片,就是希望喚起並強化人們對執政黨所寄予的期望和理想。《焦裕祿》等帶給人們的黨和幹部是自己身邊親切的同行者的形象。

  在英模成為凡人之後,塑造普通人來宣揚主流價值觀就成為一種必然。這種形象的最大意義是:普通人也可以從自私渺小變得高尚,無論社會環境如何,理想仍可以被實踐和實現。

  除了英雄,「中國好人」的隊伍豐富了起來。

  比如1994年的《鳳凰琴》:界嶺小學原有的四名民辦教師,他們最大的理想並非像為人民服務那樣至高無上,而是轉為正式教師。每一個人都擁有善良,但山村小人物的卑微和困頓也在影片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餘校長為了應付檢查團不惜作假,鄧副校長為了轉正偷公家的木頭賣錢送禮,教導主任孫四海則有些「作風問題」。包括主人公張英子自己也是走了後門來當民辦教師的。當四個人為唯一一個轉正名額投票時,鄧和孫還寫上了自己的名字。

  《鳳凰琴》從某種程度上顛覆了本該金光閃閃的教育者的形象。但是和後來引起轟動的《離開雷鋒的日子》一樣,這些影片對於「普通好人」的塑造仍或多或少地還包裹在強烈高而純傳統思維定勢之中。或者說,人物的無傷大雅的小缺點,是為了影片結尾教育意義的大爆發作積累。

  「好人」的卑微與辛酸

  「好人」的善良,作為傳統美德和道德標準的底線,開始越來越多地引起觀眾的同情與共鳴,也許是因為在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的轉型年代,繼續抱有這一品質實屬不易,因它不但難以換來物質上的幸福生活,還可能成為黴運的開端。

  在現實情境中,它集中表現為對「學雷鋒」的爭論。這場牽扯全社會、幾乎貫穿了整個90年代中後期的大討論,其實蘊含了兩個層次:第一是是否還要「學雷鋒」,第二是如何更好地「學雷鋒」。

  有人坦然表示,要用經濟取代道德成為社會交往的標準和方式,即「市場經濟還需不需要雷鋒精神?」而有識者則尖銳地指出,過去形式主義的「學雷鋒」正在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於是,《離開雷鋒的日子》上映了。喬安山不讓站長的親戚免費搭車,就不免總被 「穿小鞋」;他送出車禍的老人去醫院,老人醒了反咬他是肇事者;他不惜違反停車規定送孕婦去醫院,但車半夜壞在路邊,沒有一個人肯停下幫他⋯⋯90年代不僅要有學雷鋒的精神,還要有吃苦的準備,要有不斷被誤解還堅持學雷鋒的覺悟。

  喬安山這個「不合時宜」的「好人」,代表著一種倔強的堅持,也帶著些許蒼涼的無奈---「做好事」不僅不為社會認可,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雖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離開雷鋒的日子》實際上承認了社會道德環境的某種喪失,「好人」從一呼百應的帶頭者已經轉變為可能要孤軍奮戰的苦行者。

  這些善良者描摹多了,人們不禁要提問:做一個好人怎麼這麼不容易?

  而因為要迎合觀眾和市場,商業片塑造的「好人」與以往主旋律影片中的好人出現了不同。

  中國人對於現實世界的疑惑在這時開始突出表達為對城市的不解。在1949年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城市以及城市生活在文藝作品中都是作為背景而出現的。但是隨著商業的興起,城市在國家中的地位也變得更加重要。一個突出表現是,城管部門在各地普遍建立起來,城市公安機關和街道等基層組織也得到了加強。

  城市成為了各階層寄託期望和夢想的地方,這不僅包括對美好生活的渴求,也有對於完美道德的冀望。但此時,一些人已很難相信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和決心。面對社會與個人發展之間的衝突,以及在此背景下個體的無力感,王朔小說改編而成的系列城市電影浮出水面。

  1997年的《甲方乙方》就是這一系列中「去神聖化」的一個代表。三男一女四個主人公「做好事」的經歷,正是挑戰僵化的價值觀和現實世界的過程。

  葛優在這裡開始了自己全新的角色詮釋。和後來《大腕》中的優優一樣,他自私、膽小、沒有宏大的理想,但是敢於和善於挑戰固有程式,能夠從小小的善良中獲得享受。「幫別人辦好一件事」成為這類好人的最大理想。

  凡此諸多卑微又略帶辛酸的善良呈現於這個時期的銀幕上,一起發出吶喊。在越來越忙碌焦慮的城市中,人們在銀幕前品味到了一些些溫情與自憐。

  「好人」就是不作惡、不虧心

  於是,導演們把目光轉向歷史,希望構建新的歷史世界,周曉文的《秦頌》和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應運而生。這兩部影片都涉及一個核心歷史事件:刺秦。在傳統觀念中,刺殺暴君者佔有道德和正義的高地,並因此被賦予勇氣、聰慧等等美德。

  《秦頌》幾乎是第一部捲入「歷史真實性」問題的電影。有學者甚至批評,它用情慾來詮釋歷史的動因。周曉文不得不在劇本討論會上申明:它與《史記》等正史的記載完全沒有關係。

  無論受到何種爭議,導演對於重建歷史的內心衝動昭然可見。他們因此可以在更為廣闊的空間中表達自己對於道德、人性等等問題的評價和理想。

  回溯這些影片,無論是主旋律將英雄降落凡間的努力,還是對善良小人物的現實表達,抑或是對於歷史的重新解讀,似乎讓人明白了一個道理:理想化的完美好人愈行愈遠。

  從這個意義上講,並非是好人形象離人們遠近的問題,而是人們內心改變了對好人的評判標準。

  人們也發現很難只等待一個英雄拯救某種道德困局,一切要靠自己。

  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者則幾乎可以以範偉的銀幕形象為代表:《看車人的七月》裡想求一個安穩家庭而不得的「杜紅軍」,《求求你表揚我》為安慰老父親苦求一紙表揚的「楊紅旗」,《耳朵大有福》裡退休後要再找活兒幹、屢屢受挫的「王抗美」⋯⋯單看這些角色的名字就會發現,「好人」是多麼不合時宜。

  這時候,「幫人辦事」的過程已經不像王朔電影中那樣輕鬆無忌、自由自在,總會有一番痛苦的心靈經歷,需要自我排解和對「去神聖化」的認同。即使如此,主人公最後也往往無法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和徹底的喜悅。

  這些渺小的好人安慰了觀眾的心,在現實生活中綻放出異常的光彩,仿佛是對世人迷失的提點。他們身上可能沒有高不可及的品德---比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可他們卻在現實環境裡,一面想方設法保護自己,一面盡最大可能做到不作惡、不虧心。在一個被認為時常有衝破道德底線行為發生的社會,這樣的自我堅持展現出了人性之美。

  意味深長的是,這些講述道德典範的努力,全部構建於小成本的、幾乎無法擠入院線的影片裡。而那些本世紀以來最賣座的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投名狀》、《赤壁》、《無極》、《畫皮》⋯⋯都不曾貢獻過一個能讓人記住的「好人」形象。

  也許大導演們也已迷失在尋覓「好人」的迷宮當中。■

(責任編輯:高瑩)

相關焦點

  • 金海曙談「趙氏孤兒」忠義情仇:趙武不是哈姆雷特
    其實,「趙氏孤兒」曾在2003年10月的北京掀起過一陣熱潮,當時人們見面的問候語都是:「今天你看《趙氏孤兒》了嗎? 」由金海曙當年改編林兆華版的《趙氏孤兒》,也被評論家們稱之為「近10年來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傑出的悲劇」,他同時也是長篇小說《趙氏孤兒》的作者。   日前,金海曙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就「趙氏孤兒」故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 陳士爭英文版《趙氏孤兒》極簡詮釋「中國概念」
    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導演陳士爭為中國觀眾帶來「無問中西」姊妹篇——新國劇《霸王別姬》和音樂劇場《趙氏孤兒》兩部作品,用國際化的視角拓展「中國概念」主題的邊界。14日,音樂劇場《趙氏孤兒》在北京保利劇院完成亞洲首演。
  • 《趙氏孤兒》的始作俑者:價值觀相悖的嚴重性
    大家熟知《趙氏孤兒》#這一典故,相信很多人是通過陳凱歌執導的電影而獲悉的吧!今天要和大家淺聊的是深挖一些趙氏孤兒背後的故事及其與當下社會的相同之處。為斬草除根,屠岸賈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搜捕趙氏孤兒趙武。平民百姓更是拍手叫好,元代時期便有了《趙氏孤兒大報仇》這等雜劇。然而,屠岸賈這個大奸臣,只出現在《史記:趙世家》裡,《史記:晉世家》裡卻查無此人,此為疑一。疑二:故事裡趙武祖父趙盾在晉國權勢益大,在晉襄公死後,擁有了廢立太子權力,名曰因為國著想,欲立晉襄公弟弟為君主。試想一下,一個人臣,達到了什麼樣的級別,才能擁有廢立太子的權利?樹大招風,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 《趙氏孤兒》預告片重磅出擊 英文名為《犧牲》
    由陳凱歌導演的賀歲大片《趙氏孤兒》將於12月18日全國上映,而在9日開幕的多倫多電影節上,首款預告片甫一亮相,便引起業內普遍關注。《好萊塢報導者》等權威媒體不吝讚美之辭。106秒的預告片揭開了這部中國經典傳奇的大幕:緊張刺激的故事,華美大氣的製作以及演員無法言說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而影片英文名也正式定為——《犧牲》。
  • 升級全英版音樂劇《趙氏孤兒》:國外演員演繹中國經典什麼樣?
    在國內的舞臺上,改編或搬演的西方經典從來不在少數,但「反其道而行之」、讓國外的演員來演繹中國故事的,卻仍然有些鮮見。昨晚(10月14日),在開幕大戲「新國劇」《霸王別姬》之後,北京國際音樂節又迎來了著名導演陳士爭的另一部作品——全英文版音樂劇《趙氏孤兒》。
  • 英文歌劇《趙氏孤兒》北京開啟亞洲巡演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白瀛)2003年,旅美華人導演陳士爭用英文把中國古典悲劇《趙氏孤兒》搬上美國歌劇舞臺,此後當地書店英文劇本脫銷;時隔15年,該劇作為第21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邀請作品,14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開啟亞洲巡演。
  • 《趙氏孤兒》生物考:蠓和姬蜂的刺真的能殺人?
    兩千多年前的程嬰,能像片中那樣吃上麵條嗎    蠓和姬蜂的刺真的能殺人嗎  瘦駝 據科學松鼠會   葛優主演的賀歲大片《趙氏孤兒》正火著呢,作為一個研究生物的電影愛好者,在影院裡進行生物鑑定是一件非常有樂趣的事。
  • 電影鑑賞:淺析20世紀20年代中國社會家庭倫理道德電影,長知識!
    二、社會家庭倫理劇——《孤兒救祖記》1922年鄭正秋與張石川共同創辦了明星公司,明星公司對中國早期民族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巨大地貢獻,起初,張石川主張唯興趣是尚的電影思想,明星公司拍攝了《滑稽大王遊戶記》、《勞工之愛情》等滑稽片,這些影片主要是模仿西方的滑稽片,找來外國人直接扮演進行拍攝,不能否認的是20年代滑稽電影的出現使得中國電影在技術上取得了進步,隨著長故事片逐漸發展,電影教化功能逐漸的顯現,在當時的局面下鄭正秋提出了
  • 讀韓厥,淺析道德心理學
    他始為晉國趙氏家臣,後位列八卿之一,至晉悼公時,升任晉國執政,戰國時期韓國的先祖。陳凱歌導演的電影《趙氏孤兒》中所塑造的韓厥,為更凸顯戲劇效果,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歷史上真正的韓厥心存大義的精神。《趙氏孤兒》電影中的韓厥關於歷史上真正的韓厥,
  • 《趙氏孤兒》範冰冰孕婦照曝光 服飾昂貴(圖)
    賀歲大片《趙氏孤兒》正進入緊張的後期製作,劇組曝光一組範冰冰在片中的孕婦照,驚豔惑人,孕味十足。據悉,劇組為她耗費巨資,打造史上最貴孕婦裝;而傾國傾城的莊姬公主面對殺戮,拼死護子的戲碼,讓範冰冰遲遲走不出角色,她在採訪中表示,「目前絕不考慮結婚生子,因為演了《趙氏孤兒》,發現當母親太難了。」  孕婦造型史上最貴  早在影片拍攝階段,範冰冰的孕婦造型一曝光,就被稱為「史上最美孕婦」。
  • 《趙氏孤兒》英文名譯為《犧牲》 12月全國上映
    早報訊 由陳凱歌導演的賀歲大片《趙氏孤兒》將於12月18日全國上映,而在本月9日開幕的多倫多電影節上,首款預告片亮相,而影片的英文名也正式定為《犧牲》。短短106秒的首款預告片可謂爭分奪秒,結尾字幕「最不可思議的報復」算是對影片做了一個概括。
  • 爸媽給娃取名「愛迪笙」,希望和「趙氏孤兒」一個班,網友:胡來
    不得不吐槽一句,韓姓作為中國的大姓,可以說是非常好取名字啊,給孩子取什麼名字不好,取「韓國歐巴」,真的不擔心孩子長大之後感到尷尬嗎?家長自稱沒文化,但是給孩子取名字叫:趙氏孤兒你是怎麼想的?對於這個名字,我只能建議,還是改個名字吧,雖然好記,但是孩子不一定喜歡啊。
  • 《演員的誕生》三強決賽:周一圍、藍盈瑩和翟天臨演趙氏孤兒片段
    ­  周一圍、藍盈瑩和翟天臨三強巔峰對決,共同演繹《趙氏孤兒》,堪稱本季最精彩的片段!­  周一圍飾演的程嬰衣衫襤褸,目睹趙家被滅門,藍盈瑩飾演的莊姬將趙氏最後的孩子以命相託。周一圍從為難懼怕,到善念覺醒,答應撫養孩子,卻被奉命追殺趙氏的將軍翟天臨發現,周一圍最終感化將軍,化險為夷!­  章子怡隨著劇情捏了一把汗:我的手一直都是麻的!宋丹丹老師抑制不住:這就是個奇蹟!短短的時間,完成這麼圓滿的作品。
  • 丹青再寫,碧血難涼:墨本丹青版《趙氏孤兒》金華演出
    原創 瑜音社 瑜音社浙江金華中國婺劇院,一座形似遊魚的現代劇場,這一日,這「魚」等來了那「瑜」。2020年12月19日星期六晚,墨本丹青版《趙氏孤兒》在此上演。餘脈長流,如魚得水。
  • 親歷利茲大學「寰球舞臺,演出中國」活動
    編者按:近日,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寰球舞臺 演出中國」:人、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圍繞著《趙氏孤兒》劇目以及若干演出實踐的版本,為中外學者和實踐者們之間的深入而充分的對話創造了交流平臺。
  • 江蘇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無錫·江陰)現場交流活動舉行
    6月14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美德基金會主辦的江蘇省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
  • 電影之外的陳凱歌:會說「神馬浮雲」上網偷菜
    《趙氏孤兒》讓你看到「小人物」陳凱歌  他有電影世家的出身,他有金棕櫚的光環,他有1.9米的身高,他被人稱為「凱爺」……這就是我們傳統印象中的陳凱歌——高高在上,做思考狀。然而隨著《趙氏孤兒》上映的步伐越來越近,這位公眾眼中的「大人物」用各種方式放下身段,縮短與媒體與大眾距離。
  • 安徽省推廣「道德信貸」 讓好人幹事「不差錢」
    安徽省實施道德信貸工程兩年多來,通過對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優先評級授信、優惠貸款利率等舉措,為有需要的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化解資金之渴。目前,已惠及各級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近千人,發放貸款額兩億餘元,至今沒有出現一例賴帳壞帳。  替別人跑了多年的貨運,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府城鎮村民黃吉風想買輛車自己「單幹」。然而,缺少購車資金、又拿不出貸款抵押物的現實,讓他難以如願。
  • 七名孤兒和阿媽勤考
    如果說播種愛心是一種職業的話,那麼「阿媽勤考」就是一位專業的播種者,尤是對無依無靠的孤兒,她如同黑夜中的黎明,既給他們帶來生機,也給他們帶來希望。  勤考,是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一位藏族婦女,講不出大道理,卻用行動闡釋人間大愛,她在6年間收養了7名孤兒,還為3個孩子當起了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