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寒,2014屆商學院經濟學系畢業生,目前就讀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研究院。同學們在全校開學典禮上各院系視頻集錦中看到的那位仰望天空的可愛學霸哥就是他 :D 我邀請他寫幾篇和學科相關的有意思文章,他一揮而就立刻奉上一篇(篇中還不放棄黑我,實在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眼中的用經濟學看世界吧。
=============================
【腦洞大開】起名字也有意思
起名字自然是寄託了我們的一些感情,比如有人會叫「鵬飛」「騰飛」,服裝老字號會有「八大祥」;起名字也會隨大流,比如有些年,我們就認識好幾個「張磊」,許多「劉陽」,有了好幾個名字中帶「博」的,搞得我總寫木字旁。(微吐槽,不要對號入座~)
那麼起名字和經濟學有關嗎?人名分為姓氏和名字,企業也會有稱呼,所以我們就分三個部分來說:姓氏、名字和企業稱呼。
(一)姓氏
首先要聲明的是,姓氏的例子和來源都是英文姓氏。畢竟,國內的經濟學專家學者還是看不上這種「腦洞大開」的研究。
經濟學家亞裡夫(Yariv)就在抱怨,希望自己可以把姓氏的首字母去掉。為什麼呢?合作撰寫學術論文,然後將作者姓氏的首字母順序排列,這在(國際)學術界是常見做法,經濟學家尤其喜歡這麼幹。如果一個經濟學家的名字碰巧是Albert Abreu,而不是Albert Moore,上述書名習慣意味著什麼?兩位經濟學家在同等條件下,Abreu在一流學府獲得終身教職,榮升計量經濟學會院士的可能性更大,甚至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實際上,新晉的Clark獎得住馬修·根茨科(Matthew Gentzkow)和他的萬年合作者傑西·夏皮羅(Jesse Shapiro)就一個可能的例子。(題外話,之前呼聲最高的Shapiro,可結果卻是他的小夥伴Gentzkow,估計要友盡了…)
除此之外,研究者還發現,姓氏首字母靠前的孩子,相比於首字母靠後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認為,這是因為首字母在前,就可能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比如在點名的時候,老師習慣性地從前向後選擇。這是為什麼?不明真相的老師果斷先要從前往後看一遍名字。而且,受到老師關注、老師對學生的期待越高,學生的成績越高,長期來講,這個學生越容易成功。
(二)名字
名字反映了什麼?在美國,中上等收入的白人和黑人子女的名字,以及貧困家庭的白人和黑人子女的名字都存在差異。比如,上等收入水平的白人男孩更多的會叫Benjamin,而貧困家庭的白人男孩則更多會叫Robert(歪樓:出國的朋友們,起個洋氣的名字似乎很重要!)。此外,父母的教育水平也會反映在子女的姓名上。這些都在《魔鬼經濟學》第六章有所涉及。
這是為什麼?實際上,這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期許,或者說父母對於孩子的紀念。比如在中國1949年之後到1978年之前出生的人群中,似乎有很多名字為「建國」的男性。一篇大數據研究孩子名字的文章,也反映了家長在取名字過程中有追求潮流的習慣,似乎是一種對時代的印記。
除此之外,一個看似比較神奇的現象是,女性會選擇一個比較男性化的名字(性/名偏差,不考慮中性化的名字)。這樣的做法,會不會對未來成就有所影響呢?暫時沒有發現好的研究成果,但是一個可見的事例就是:陳力立(我沒黑…)。
(三)企業名稱
阿里巴巴(Ali)IPO估值比Facebook,Apple都要高,這是為什麼?也許國內學者會說:它的潛力啊,影響啊,收入啊,前景啊什麼的。但是腦洞大開的學者說:不對,他的名字就說明了這是一家好公司!
按照McDevitt的說法,首字母為A的公司可以傳達出更多關於優質品質的信息,甚至A開頭的企業可以獲得比其他企業高出5倍的業務量!同時A開頭企業會佔有更大市場,索要更高價格。這看似無關實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實,它有沒有經濟學依據?
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在不同網店進行選擇,這個過程被稱為「搜索」。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搜索,百度、Google、Taobao等一般會按照企業名稱順序列出,從而A開頭的店鋪會有更大的可能被選中。實際上,這是消費者行為中,搜索與選擇的問題。
最後,無論是姓氏、名字,還是企業的名稱,他們表現出來一部分被相對多的選擇的結果,這並不是一種簡單的隨機現象。總體來看,這就是搜索與選擇的模式:在不了解(信息缺失)的情況下,行為主體會首先搜索可能的結果,進行比較。進而會傾向於通過名稱字母排序得到的看似科學的能力(質量)排序,來引導選擇(這有的時候並不是理性的)。既然大家都愛這麼選擇,就會導致這部分個體的經濟績效有更高的表現。
所以說,任何現象背後都是微觀行為,只要腦洞足夠大。
推薦《魔鬼經濟學》。因為它傳播的是一種經濟學思維:每一件看似離奇的案例,都可以得到基於微觀的行為解釋,這種解釋的基礎就是行為者的理性。理性假設進一步外化就是最優化方法。所以,(一般的微觀)經濟學似乎要注重的就是理性假設和最優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