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匯傳媒沙龍 |
演講嘉賓,黃志敏 |
文/郝思斯
數據新聞團隊最佳組合什麼樣?
哪些人更適合做數據新聞?
編輯和技術有矛盾,怎麼辦?
編輯學代碼,技術學內容,哪個更難?
帶團、招人、工作流程……財新傳媒CTO黃志敏,做數據新聞的秘訣都在這了。
黃志敏是理工男,材料專業,畢業後網際網路業沉浮十餘年,時至今日,黃志敏一直都不敢稱自己為媒體人,「我一直覺得媒體人是很高大上的層面,我一直都沒敢把自己看成媒體人,差太遠——得會碼字才叫媒體人。」 然而,在這個自覺「差太遠」的「非典型媒體人」帶領下,財新技術團隊壯大了十倍,產生中國第一個獲新聞獎的程式設計師,數據可視化實驗室也成為國內唯一獲得過大獎的數據新聞團隊,「不順是常態,順是幸運」,他說。 獲獎之後,他覺得壓力大了,「下一個作品在哪裡?明年我拿什麼作品去領獎?天天都在想這事。」
跟網際網路公司打職業賽
2011年,黃志敏接手的時候,只有兩個部門,一個叫產品部一個叫技術部。「從我接手以後,人譁譁開始離職,最慘的時候產品部剩兩人,技術部剩兩人,還都新招的,也有一些同事到咱們這來。我接手之前,我就跟(舒立)講,財新網做媒體,做網站,我希望能帶它去打職業賽不是業餘賽。」黃志敏說。
傳媒狐:什麼是職業賽和業餘賽?
黃志敏:門戶訪問量像職業賽,媒體網站都叫業餘賽。很多的傳統媒體網站是什麼?就是紙媒電子版。迄今為止有大量的紙媒網站還這副樣子。你拿瀏覽器打開,左上角是PDF文件,右邊是文字,左上角點哪個塊,文字出現在右邊,我懷疑是方正系統自帶的,到今天還這個樣子。很多傳統媒體技術部門都特別差,怎麼差法?說白了,在傳統媒體裡頭技術部門幹什麼?就修電腦的,修網絡的,也沒什麼技術能力,有些從傳統媒體過來的朋友會有體會。自己有什麼想法,或者真的看到別人有什麼好的想法也幹不出來——看著好做不出來。 對於門戶網站,訪問量至少以億為單位。就算窄眾一點,每天做個幾百萬那是應該的。當看到一個媒體的企業技術部門,很多人自然而然會覺得反正作為媒體,技術肯定比網際網路公司差,我覺得不是這樣。我覺得如果要做,就要跟網際網路公司去比。我希望大家能夠在同一層面來比。
傳媒狐:如何跟網際網路公司打職業賽?
黃志敏: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把隊伍組建起來,到去年把產品部、技術部橫拆了一下,變成現在的網站部和移動部。至於要招人要留人,首先核心你的中層骨幹要穩定,要招到合適的骨幹穩定下來,像我這種核心骨幹都已經工作好幾年,都在他們崗位上工作好幾年,所以是非常穩定的,然後聰明好學,有責任心,你得先找到這樣的人。 在管理上最好的程度是不管缺了任何人,甚至缺了你,這個工作都能順暢走下去。現在,我覺得我們在網站業務、移動業務這一塊已經是相對的順暢了,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才可以去嘗試開拓一些新的領域做一些新的嘗試。
傳媒狐:這個過程,最困難的是什麼?
黃志敏:招技術人才是最困難的。第一,給不起錢。第二,人家不願意來。網際網路公司是產品經理、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做主導,而傳統媒體是採編人員或文科生做主導。技術人員自然而然覺得我得去一個有工程師文化的地方。
傳媒狐:解決途徑是?
黃志敏:首先是薪水。薪水還好,坦率講,現在我們能給得起平均的薪水,比你們低一成兩成,沒有碾壓式的區別。什麼是碾壓式的區別,我給你們舉個例子。Chinaren被搜狐收購,99年,底薪5萬,相當於現在的25萬,這就是碾壓式的區別。 第二,文化的問題。一個媒體文化是很長時間積累下來的,這個東西短時間內是沒有辦法改變。那怎麼辦?我給研發部門一個小的氛圍,小的工程師文化的氛圍,在大環境裡有一個小環境,這樣在整個工作流程中可以讓大家自由一點,這樣大家感覺也就會好很多,這是第二個。 第三,成就感的問題。這事怎麼辦?
首先做網站不太能做出什麼成就感,因為網站技術就那麼點兒,沒什麼技術,訪問量肯定比門戶要低。所以網站能做的就是應對需求,大家有什麼需求,你就解決什麼需求。第二步,就是移動,就是APP,當時以APP為主。APP也是很難做出花樣。舉個例子來講,大家都在做新聞APP,搜狐可以去裝機,你們目標是以億的裝機量為單位,譁譁往裡砸錢,我不可能這樣砸錢,決定了我想跟你們在一個數量級上很難。而且我們做的是一個相對窄眾的東西。我現在有時候碰到朋友做APP,都會勸他別做。你想,你掏出手機,不管裡頭裝多少個APP,我估計你常用的不會超過十個。微信佔一大塊時間頻率,我手機電量60%是用在微信上。微信裝一個,微博不裝問題也不大。支付寶得裝一個,導航得裝一個,點評之類的得裝一個,還有什麼?聽音樂來一個,美圖秀秀來一個,最後門戶類的得來一個。所以其他的可能就剩一個位置,搶這位置幹嗎?有些時候沒辦法非搶不可,有些時候你花了很高的成本,我們發展一個裝機用戶成本可能十幾塊錢,然後過兩天人家換手機一刷機就沒了,實際上你們想想,包括你自己做的APP,除了推送,你會自動打開嗎?就這個現狀。所以我覺得做APP雖然是這種情況,但是這是佔領渠道的方法,我也應該做。但是APP這一塊要出彩是很難的,只能再想別的辦法。 做數據新聞就不一樣了,做數據新聞要求這幾種人必須得合作起來做事情,所以使大家都很有參與感。以前在媒體裡,採編、技術和設計人員是上下遊的關係:出稿件是記者和編輯的事情,出完稿件以後讓美編配圖、排版,技術是解決怎麼發布出去的問題。所以設計人員和排版人員在這裡沒有什麼成就感,他們也參與不了整件事情。以前新聞獎跟技術人員有什麼關係呢?不會有什麼關係,但做數據新聞程式設計師也能拿獎,成就感就出來了。
傳媒狐:具體工作流程是怎樣的?
黃志敏:先定選題,再商量用什麼圖形表現會比較好,再看這個圖形技術上能不能解決。我們也都知道數據新聞用的是前端技術,前端技術並不難,只是時間長短、成本高低的問題,所以我們就看具體問題,花多長時間,不行再改方案。方案定下來,回去再確認是否還需要讓記者補充更多數據。
傳媒狐:如何協調採編與技術的分歧?
黃志敏:編輯權是歸編輯部的,而我是管技術研發這條線的。我們團隊是一個虛擬實驗室,它所有十來個人不是都在同一個部門裡,而是有人在採編部門,有人在設計部門,有人在技術部門。我怎麼尊重編輯權?我的做法是這樣:選題跟內容最後的定奪歸編輯部這條線管,有一個主編把握內容,我不管。但是更多的整體的項目的把控,例如做什麼項目上什麼項目,我更關注這些東西,更關注找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資源組合來做這件事情。這樣我就很好地尊重了編輯權的問題,避免這方面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