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本期原創作者小蓓,在人工養殖的時候需要很多東西,就比如養殖池,產卵池等,在修建的時候還要注意到很常識,今天小蓓就把這些知識告訴給大家!
(一) 養殖場地的選擇野生棘胸蛙的棲息環境,概括起來有三大特點:一是「清」,即要有充足而清新的無汙染的水環境;二是「涼」,即氣候涼爽,水溫適中,冬暖夏涼,即使在夏秋高溫季節,水溫一般不超過30℃:三是「靜」,就是要在環境幽靜,遠離人群的地方建場,根據棘胸蛙的棲息環境和生活習性,選擇養殖場地時要掌握以下幾個條件:(1)較理想的養殖基地應選在山區,以海拔300~900m左右的闊葉林邊的山溪為好,選擇其中有小瀑布,溪彎多,石塊多的溪段,地形要求有一定的坡度,冬季也有水可引,洪水期不會被水淹,無山崩和土塊塌落,無環境汙染,自然條件優美;(2)養殖池要有較多的大石塊,石洞,石縫等,因棘胸蛙膽小怕驚,故不宜選擇靠近公路或人經常活動的地方,免受人為幹擾;(3)小溪需常年有充足的流動水源,最好是選擇有山泉的地方,泉水冬暖夏涼,有利於其生長發育,可縮短其冬眠時間;(4)四周環境應有樹木、野草,以提供合適的隱蔽場所和豐富的昆蟲資源。
(二) 養殖池的修建
1.成蛙池
因棘胸蛙善跳,故養殖池四周要建圍牆,牆的基礎要求是不少於0.3m深,圍牆高度要求1m以上,牆內壁須保持光滑(可掛鋪塑料薄膜),池底不一定鋪水泥,以不漏水為原則,養殖池面積以667~1334m2為宜,為了使棘胸蛙安全度夏,還要在池底或池壁打洞,深0.02m左右,水要從洞裡流出,以便降溫。在池的進出水口要設置欄網,以防蛙逃脫。建池時要保留原來的植被以滋生昆蟲,並設置一半陸地,以供蛙陸棲生活。養殖池水深,平原區以0.35~0.5m為好,山區只要0.2~0.3m即可。有條件的地區,冬季利用無毒溫泉水引入蛙池,以利於棘胸蛙常年生長。
2.產卵池、孵化池
產卵池主要用於親蛙產卵,亦有土池和水泥池兩種。如果要進行人工催產繁殖,為避免人員活動造成水質渾濁,影響孵化率,最好採用水泥產卵池。若是採用自然產卵繁殖,土池同樣能夠滿足繁殖的需要。產卵池面積可大可小,一般為10~15m2。產卵池水深0.15~0.2m。池內種上水生植物,如馬來眼子菜、聚合菜和水葫蘆等,以促進產卵和黏附卵塊。棘胸蛙產卵時,要求周圍環境安靜,不能有響聲和震動等幹擾。因此,產卵池宜在養殖場較偏僻的一隅。
孵化池用於孵化受精卵,培育早期蝌蚪,通常採用水泥孵化池。為便於排水,池底要緩緩傾斜於排水口。面積以8~10m2為宜,池深1m,其中地下部分0.5m。池中放入經消毒清潔的水草,供附卵和孵出的小蝌蚪依附。水泥池設注排水口,水位恆定,水呈緩流狀態。水質要清新,DO高,水深0.25~0.35m。孵化池近排水口處略凹下,以便收集蝌蚪。
棘胸蛙的卵粒大,且多呈串珠狀和葡萄狀,動物極轉位後,如再人為撈取搬動,極易造成動物極無法復原,嚴重影響孵化率。現在養殖場均採用一池多用、原池產卵孵化的方法進行人工繁殖,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建池時,要考慮一池多用,結構上儘量互相顧及。實際上,一池多用即親蛙培育、產卵和孵化,對水池結構的要求大同小異,只是孵化池的要求略高,而且最好是水泥池。水泥池可減少水質渾濁和底部泥沙對解化的影響,可提高孵化率。如果都採用水泥池,池中種上水生植物,池邊砌築洞穴等,基本上就能滿足多用的要求。
3.蝌蚪池一般採用水泥池,面積為20~30m2,池深0.8~1.0m,水深0.2~0.3m,便於蝌蚪在水中活動和呼吸;蝌蚪池內應放置一些粗砂碎石,水中適當設置水草,以供蝌蚪棲息;設置注、排水口,用於調節水位和更換新水;蝌蚪池邊或池中設有一定面積的陸地、陸島,且陸地、陸島的近水連接處建有水下緩坡,便於已變態的幼蛙登陸棲息。陸島或陸地近水面部分還可用磚石塊和水泥板砌築多個洞穴,供登陸的變態幼蛙棲息。根據蝌蚪孵化和變態加溫、保溫、降溫的需要,靈活選擇搭建遮陽設施。
4.幼蛙池幼蛙池的面積以20~30m2為宜,池中水深以0.4~0.5m為宜,池中構築陸島,在近水面的四邊陸地部分,用磚石和水泥板等建造多個洞穴,供幼蛙棲息。洞穴前的水面上放水泥板或木板,當作幼蛙登陸的跳板和餌料臺。洞穴和餌料臺的上方用水泥瓦等搭建遮陰棚,遮擋陽光的照射。池中種上水生植物,以降低水溫。在池邊至圍欄間的空地種上常綠草木,以增加遮陰面積,改善生態環境。
有條件的地方可建梯級式池子,水流最好類似瀑布。一般上層池水較淺,放養蝌蚪幾種蛙產卵;中間層次的為幼蛙池;下部的大池為成蛙池。水源的人口設在池的上層,使水有居高臨下之勢,出水口應加鐵網,防止蛙隨水流逃逸。各級池子的上面搭設涼棚,在池邊陸地上種瓜豆,讓其攀援上棚以便夏天遮陰降溫並招引各種昆蟲,為棘胸蛙提供天然餌料。
以上就是我在在養殖期間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有什麼地方說的不好,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你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