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預計,到2025年中國教育機器人市場空間將達到3000億,並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在教育機器人崛起的準備階段,其市場更獲得了資本的關注。但在商業上炒得火熱的教育機器人卻很少有家庭了解教育機器人究竟為何物。面對B端與C端普及的差異化,我想問一句:千億級別的教育機器人市場到底行不行?
01教育機器人誰來定義?提起教育機器人這個詞,大多數家長仍感到迷茫,似乎近在咫尺,但又說不清道不明。根據目前國際機器人協會的標準,機器人是一種有一定自制能力的可編程序驅動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和感知能力,在沒有人工介入的情況下,在特定環境中執行安排好的任務。
而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機器人可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其中,服務機器人是為人類或工業自動化應用之外的設備而執行任務的機器人,包括個人服務機器人與專業服務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則是屬於專業服務機器人的一個分支。
實際上教育機器人的功能遠非教育本身。根據使用者需求不同,機器人「保姆」、機器人生活夥伴、機器人生活「助理」、機器人健康「助理」、機器人學習「助理」、機器人學習夥伴、機器人學習顧問、機器人教具(玩具)、機器人「教師」、機器人助教、機器人「助理」、老人陪伴員、機器人監護員、機器人安全教育員、機器人社會服務人員、智能家庭管控、智能教室管控等17種機器人角色都可以被統稱為教育機器人。
如此之多的服務功能保證了教育機器人覆蓋的行業範疇能夠橫向拓寬,而作為教育品類機器人,相較於其他功能,更加專注於滿足學生和教師對教學的要求。
對於教育本身而言,尤其是在教育領域佔比十分厚重的K12賽道中,教育年齡分級十分明顯。而教育機器人能否適應不同年齡分級的教育模式很考驗機器人是否真的「智能」。
開發者所推出的解決方案也十分簡單暴力,針對不同年齡層級的學生推出相對應的適應性教育機器人。例如,對9到14歲學生的教育機器人,可以了解機器人的傳感器,學習簡單的電路原理和電子器件,並繪製電路圖;學習Scratch語言,介紹電動機和伺服器的基本原理,了解更多的機器人構成;完成更多模態的機器人設計,通過語言編程控制並完成更多的動作設計。而針對12到18歲學生,可以初步學習計算機語言如C語言等,了解機器人控制的算法優化設計;學習Arduino的硬體開發環境,學習使用各類傳感器;搭建自己的機器人,完成一個特定的複雜任務。
02前景大好的產業今日仍處於產業初期因為教育機器人能夠在教育領域實現無人化優勢,讓未來的教育市場也需要教育機器人展露頭角。
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報告《2019全球教育機器人發展白皮書》指出:基於全球教育機器人的相關市場調查報告及相似產品的發展歷程,預估至2023年教育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841億美元。其中教育服務機器人相較於機器人教育市場擁有更大的營收額,至2022年預估將進一步大幅度增長。此外,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2016)的預測,預估教育服務機器人市場的服務與內容營收,將佔整體市場78%。
而這一報告也印證了我們對於未來教育機器人市場將會迎來蓬勃發展的猜想。未來可期的教育機器人行業在今天發展卻不那麼令人滿意。
根據黑板洞察統計,在抽取的60餘家教育機器人企業中已有24家獲得不同階段的融資,或已經在交易所上市。
資本介入,教育機器人市場正在加速規模化與市場化的建設但同時,我們注意到教育機器人的本體目前仍處於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還未形成系統化的設計方案,在架構、總線、通訊、接口、標準等方面都還沒有形成規範。
行業缺少規範化,標準化為行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限制。一方面反映了行業發展的不全面,缺少龍頭企業來帶動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也缺少市場倒逼政策出臺的動力。
03產業破局面前還有兩座「大山」而開篇提到的家長對於教育機器人產業認知不深,其實和資本市場火熱形成了明顯的B端C端不平衡「大山」。也就是說目前的教育機器人產業還只是B端「剃頭挑子——一頭熱」,沒有帶給C端用戶切實的產品感受。作為產品而言,如何讓C端用戶買帳也是所有企業在未來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之一。
除了客戶方面需要攻克的產品認識難關,另一座「大山」則來源於機器人發展自身。
教育機器人的發展需要依賴於機器人產業三大核心要素的技術突破:人機互動、機器視覺、情境感知。由於涉及學科龐雜,在心理學、生物學、通訊技術、傳感技術等眾多領域,機器人的技術進步速度也因此變得十分緩慢。而科學家如何在未來將這些難題可行性空間擴大,將機器人社會化功能增強也成為了教育機器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先決條件。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將兩座「大山」作為教育機器人發展到今天仍不能普及的直接原因,而更根本的原因更多是產業發展初期的必然性所導致的。
根據我們統計到的教育機器人機構融資上市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企業成立時間為2013年以後,產業規模有限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結語儘管諸多數據報告都指出未來教育機器人將會形成千億級別的龐大市場,但從目前市場暴露出的弊端來看,成為教育機器人發展裝的關鍵要素仍存在與技術發展方面。總體來講教育機器還需要更長時間來發展壯大自己的業務範疇、產業規模,將現有商業資本與技術資本相融合。
在目前已經推出的教育機器人企業中,不乏大型綜合性企業,我們也希望跨行業的企業能夠領跑教育機器人產業,在未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教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