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如今的玩具可不僅是小孩的專屬了,隨著電影動漫的熱播,也出現在成人的手上。此前,《星球大戰》電影周邊產品就給玩具業帶來30億美元的銷售額。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珠三角地區不斷有大型玩具廠倒閉,大批玩具積壓無法出售,促使當地出現「以斤論價」的貨倉式商場,這些商場以玩具的重量來估價,比如芭比娃娃7元/斤,喜洋洋6元/斤。
報導還稱,「很多客戶都是一噸一噸的買,每噸由4000到1萬元,這樣算下來,一斤僅為2元。」
那麼,這種現象背後真是國內玩具產業「玩」不下去了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珠三角玩具「論斤賣」背後竟還有這麼多故事。
省玩具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據他們了解,「論斤計價」的銷售模式幾年前就已經出現,是商家一種吸引人的噱頭。在行業內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也不具有代表性,「我們沒有就此深入研究。」
實際上,這種「論斤賣」的銷售模式並不是由傳統玩具工廠直接參與的,其主導者主要是一些被稱為「庫存玩具廠」的公司。
澄海一家庫存玩具廠的相關工作人員王先生表示,這種「論斤賣」的模式他們已經用了幾年。
據了解,「論斤賣」的玩具產品主要包括遙控汽車、電動玩具、芭比娃娃等,「公司90%庫存都是按斤算價,較高端玩具比如四軸飛行器、遙控飛機等就按件算價。」
據王先生及公司其他工作人員透露,該公司的貨源主要來源於展廳玩具產品、工廠尾貨、工廠毀單等,「所謂毀單,比如一個客戶跟工廠下了1000件或者幾百件訂單,然後他們取消了訂單,這些產品就處理到我們這邊來。展廳要上新品,前幾個月撤下來的也放到我們這。尾貨也有,工廠生產有多餘的產品也需要處理。」
每日經濟新聞才有。」
對於這種「論斤算價」的模式,王先生表示,傳統工廠不會做,如果這樣做,「他們會虧吐血。」
澄海另一家庫存玩具廠的負責人吳先生告訴記者,公司貨源中,知名玩具品牌的貨源相對較少,公司自產的玩具一般是承接出口訂單製造,但回收的玩具處理品一般是內銷。其坦言,公司的玩具貨源有翻新品也有全新品,翻新就是換個包裝。在產品成色方面,這些貨源產品會存在褪色的情況。
據吳先生介紹,在澄海,像這類庫存玩具廠商大概有100多家,「我們很少碰到傳統廠家這樣做(論斤計價)的。」
「暫時沒有這種情況,我們主要做高品質玩具的出口市場。」新三板掛牌公司天衡股份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澄海一家當地知名玩具品牌廠商的相關負責人餘女士也告訴記者,「這是個別現象,我們廠沒有接到這些信息。」
內銷外銷均承壓
上述兩家庫存玩具廠的相關工作人員均告訴記者,公司有來自珠三角倒閉玩具廠的貨源,但主要貨源還是來自中小玩具廠商的毀單產品。
雖然「論斤甩賣」的模式與玩具行業整體局勢關聯不大,但每日經濟新聞也了解到,對於國內多數玩具廠商而言,今年玩具內銷外銷均承壓。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全球玩具市場需求保持上揚勢頭,1~3月,全國玩具出口47.77億美元,同比增長17.61%。
不過,廣東省玩具協會方面認為,反觀國內市場卻相對平淡,二孩全面開放的政策紅利兌現尚待時日。
「今年整個澄海的銷售情況不是很好,這是真的。」新三板掛牌公司嘉達早教董秘辦工作人員朱先生向記者坦言:
就是訂單少了。以往都是先開模,製造出產品之後,客戶來採購。如開一些展會,每年都會有幾款火爆的產品。但是今年來看展會的外商較少,這兩年日子都不好過,內銷和外銷都比較乏力。
朱先生進一步表示,去年公司出口業務略微下滑,這跟全球經濟形勢有關,同時也跟人工成本和匯率帶來的壓力有關,不少外商將訂單轉移往國外生產,或者到國外採購。
「日子不好過,我們一方面維持現狀,一方面趕緊尋求轉型之路。轉型的方向有了,相關定增也在做,資金到位後,公司最終往新的方向推進,往早教內容上轉型。」朱先生告訴記者。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李治華 H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