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紳與三元裡抗英

2021-02-13 胡說八道

19世紀中國的地方政府依靠府州縣官與士紳之間力量的巧妙平衡來進行統治。在一個只是由為數不多的官員來治理的地域廣袤的農業帝國中,士紳是中央政權不可不倚重的力量。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合作,州縣官根本不用指望在當地收取租稅、維持治安。對朝廷來說,在安定時期,士紳的支持是重要的;而在動亂時期,更是決定性的。

  在鴉片戰爭中,廣東有三種不同層次的鄉勇。最高一級是「勇」,他們受到緊密的控制,是由正規軍官指揮的。第二級是由士紳創辦的。他們或是在官方的嚴格控制下,或是同廣州有密切的聯繫。第三級是真正的團練,他們通常得到了省級官員的批准,但其活動卻獨立於官僚的控制。所以,這是一個依次下降的順序,從官方的到個人的,從中央的到地方的,從正規的到非正規的。

  「勇」只不過是僱傭兵。1840年6月,廣州府在商館前面設立了一個招募新兵的機構。數以百計的壯士排隊應募,試著舉起100斤重的東西。如果成功了,他們就被編入廣州協臺的隊伍中,附屬於一支正規軍,有每月六元餉銀。

  接下來是中間一級的。在這一級,士紳是省衙門的代理人。有些人,像楊永衍,就是「幕友」(私人秘書)。還有一些人,地位高一些,他們可以溝通省裡與縣裡士紳間的關係,比如孔繼動,就是南海縣羅格圍的一位著名學者。他1818年中舉後,做過書院教諭,1833年中進士,接著被任命為在北京的國史編修館副修纂。鴉片戰爭爆發時,他已退休,但他同意做廣東巡撫和兩廣總督非正式的軍事顧問。由於他在地方上的聲望和他同整個廣州府的許多重要士紳有密切關係,他能夠幫助林則徐安排地方防務。

  這些中介人所接觸的士紳,往往會為省裡提供防衛經費。這些錢是否由家族或地方組織聯合捐獻,總的數額很難確定,但數目常常是可觀的。南海縣恩洲蔡文綱捐出的錢足以維持幾個炮臺的給養。東莞縣著名士紳陳北垣捐獻了七萬多兩銀子以供地方海防之需。

  1841年3月,當大批市民逃離受威脅的城市、湧向鄉村地區時,地方官員要求更多的士紳協助維持秩序。實際上,在許多地方,士紳在沒有得到廣州認可時就組織了團練。對於士紳們和不在位的官員們來說,這樣的活動滿足了現實的要求;面對當局的無能,他們認為那樣的行動是必須的。例如,林則徐被解職以後很久,仍住在廣州附近,自己出資訓練了800名志願者,即使不是為了保衛國家,也有必要防止匪徒搶劫。順德縣的潘楷、番禺縣的謝澤森、香山縣的吳思樹,都組織了這樣的團練。

  鄉勇運動(如果可以這樣稱呼的話),在1841年5月保衛廣州城的時期具體化了。按照夏燮的說法,所有用於防衛城市的鄉勇均來自南海、番禺、香山或新安縣。至少,從理論上講,鄉勇是以「戶抽丁」(按戶徵集)的制度為基礎的。每戶三丁抽一。一百個應徵者組成一個傳統的甲,八甲組成一總,八總為一社,八社為一大總。實際上,某一地區大總的規模可能只有另一地區大總的四分之一。這是因為,戶抽丁的制度只是後來的一種附加物,而地方團練卻已先存在了,而所有的志願者必須在短短的10天之內集合起來並趕到廣州。

  在保衛城市中起作用的只有新安的鄉勇。5月24日,他們配合八旗兵襲擊了一些英國船隻。其餘的鄉勇,尤其是那些來自番禺、南海縣的鄉勇,在5月22日歸由官員們指揮,但就在那天晚上,他們卻散亂為一群暴民,脫離了控制。他們的存在,從軍事上講是無關緊要的。這一「運動」的重要性在於:清朝官員動員了鄉村來反對英國侵略者,把數以萬計的男子聚集起來,使他們充滿了憤怒之情。一旦籤訂休戰協議,這些從未有機會真正投入戰鬥的鄉勇們,會變得激動而憤怒,尋求著任何一種狂暴煽動。1841年5月25日,三元裡地區的13名讀書人在牛欄崗村(即後來英軍被伏擊的地方)開會,籌劃在這一地區把團練組織起來。他們歃血盟誓,選出三名領袖,然後分頭去各村動員。

  三人中最著名並曾要求地方當局承認這次會議的是何玉成,他是舉人,當地有名的文人。他前往南海縣的東北部,負責那裡以及與番禺縣交界地區的團練活動。第二個是王紹光。他是候補縣丞,可能是由於鴉片戰爭中的軍功而獲六品頂戴,負責組織番禺縣六個客家村子。最後是梁廷棟,三元裡以西恩洲的一位有影響的頭面人物,他把他領導的地區的12個「社學」聯合成為一個防衛指揮系統。

  他們的團練同官方文件中的「戶抽丁」制度不同。它的組織不以「總」或「社」,而以「旗」為單位,通常寫有「義民」和某一村莊的名字。這樣的做法是很重要的,因為每一支團練就代表著某一個人自己的村莊。鄉勇們喜歡在本村的旗幟下,而不是在任何其他單位的旗幟下前進或後退。他們還有一面號令全體的黑旗,是從三元裡的寺廟中拿來的,用以祛除邪魔。但是,這些鄉勇的基本性質沒有改變,他們是地區的鄉村單位的集合體。

  如果每一支鄉勇都代表著這種個別的忠義,那麼,他們如何一起行動呢?這種「自發的」群眾運動又如何組織起來呢?

  如我們已經知道的,是士紳起了這種組織作用。只有在這種組織協調中,農村才能超越一個一個的鄉村而在整個地區中組織起大規模的社會力量。通常,一名士紳會在一個鄉鎮周圍組織起一支有號召力的團練。如林福祥,他在石井領導著「水勇」。他集合起他的人馬後,就說服鄰村的長老們把各自的武裝都置於他的旗幟之下。當時,人們捐出許多銅鑼,一旦某村出現緊急情況,只要鳴鑼,別的村就會趕來支援。這樣就從一個核心的團練組織擴展為組織較鬆散的「旗」。在這裡,相比於農民的自發性,士紳的領導才是最基本的因素。

  廣東歷史研究會的研究認為,當地大多數秘密會社參加了三元裡事件。這同士紳的領導權是不矛盾的,也不改變運動的性質。研究還認為,城市中的「無產階級」也參加了這一事件。   

  當最初勝利的消息傳到廣州城裡時,一部分絲織工人放下織機,一齊前往三元裡。這些工匠——人稱「機房仔」,在廣州的工作場所總是同寺院聯繫在一起的。這樣的團體在乾隆時代特別活躍,他們練習打拳、鬥劍,還組成了一種吹打團參加民間節慶。

  當然,還是要做一個結論:起義既非純粹自發,也非農民領導,它是團練組織中的一類,依賴於士紳們得到官府準許的領導。

相關焦點

  • 三元裡——南方廣州之行之三
    三元裡——南方廣州之行之三廣州三元裡,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是,都是非常有名的,歷史上最有名的是三元裡抗英,現實在是三元裡已經是一個城中村,其他地方都改造了,這裡依然還是低矮的樓房,從空中看,這裡似乎與整個大廣州不融合一般,但依然很是特別,
  • 士紳:江南教育變革的推手
    在地方志中,關於士紳捐資助學的記載比比皆是,或修造貢院、興辦書院,或捐修校舍、津貼學生,客居異地的士紳則捐資修建會館。與其他地區士紳相比,江南士紳更為突出,宋代以降,特別是清代,江南書院由士紳捐辦的比例居全國第一。明清時期「土興於學,民興於業,義田義塾之設,比比皆是」。作為科舉制度的得益者,江南士紳深刻感受到舉業的巨大益處,為保持家族的持久興旺,他們竭力敦促家族子弟參加科舉。
  • 士紳與萬年橋的故事
    [1]後來,「士」與「紳」逐漸合併成「士紳」一詞。士紳是傳統鄉村社會的地方精英,他們經常調解民眾間的糾紛,並為興修水利、橋梁等公益事業籌款或參與組織事宜,對於基層治理、秩序穩定、文化傳播等起到巨大作用,但隨著社會制度的轉型,士紳逐漸沒落,其事跡大多已經不為後人所知曉。然而士紳精神其實對今天的鄉賢精神與鄉村振興有很大的啟示與借鑑意義。
  • 張居正:再無出生底層士紳階層的政治人物,來限制世家豪強的發展
    張居正:再無出生底層士紳階層的政治人物,來限制世家豪強的發展首先從萬曆十五年來看,張居正的問題出在了在他還有兩三個月陽壽的時候還認為自己至少再活十年,屬於滿血斷網,根本沒來得及安排。張居正個人超強的執政能力,形成了與馮保的太監集團結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紳階層中世家大族的勢力,但是他也保護或者壯大了江浙大地主們的勢力。同時他也觸碰到了政治紅線,得到清算是必然。朱元璋立國制度設計,對士大夫及豪強的態度是利用和限制,保證皇權不旁落,而朱瞻基對太監集團的培養,很好彌補了皇帝個人能力不足的問題。
  • 文學評論︱「士紳」,是一把帶血的劍 ——讀張生全《最後的士紳家族》
    當我第一次看到《最後的士紳家族》這個題目的時候,就有一種想讀的渴望,嚴格上講是想了解作者怎樣去界定士紳(士紳即紳士),如何用他的文字詮釋紳士,這是最關鍵的問題,紳士到底是一個什麼「鬼」,而作者又將怎樣來刻畫這個「鬼」。
  • 別人靠開學上熱搜,廣東靠三元裡黑人上熱搜,學生:我只想開學
    今天一則關於「廣州三元裡」的話題上了熱搜,如果不是廣州人,大家對三元裡這個詞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歷史課本裡面的「三元裡人民抗英」。但是,今天的三元裡,已經成為了一條「非洲街」了,這裡聚集了大批的非洲人,在這裡做生意、打工、生活。
  • 三元裡地鐵站
    A1出口 公交站名——地鐵三元裡站 475路 A2出口 公交站名——地鐵三元裡站 475路 B出口 公交站名——三元裡古廟 175路 179路 189路 241路 278路 46路 470路 540路 旅遊3線 旅遊公交3線 C1出口 公交站名—
  • 三元裡小商品批發市場
    三元裡是廣州最為繁忙的商圈之一,尤其皮具批發市場為最,三元裡也是廣州最為國際化的區域之一,兩者相疊,勾勒出一幅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三元裡地理位置南臨廣州火車站、廣州市汽車站、省汽車站及老廣交會展館,北接機場高速,這也是業界對三元裡區位優勢最直接的表述。
  • 廣西這兩個狀元郎都是「三元及第」,放眼中國歷史也屈指可數
    三元及第牌匾在始於隋唐終於清朝的中國科舉取士歷史長河中,所誕生的文科狀元總共不到600人,其中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三元及第」的有17人。這兩人不僅是老鄉,而且連時代意義都極為相似,前者是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狀元,後者是清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狀元。
  • 晚清士紳如何保衛儒家祖產,智鬥基督教會
    「海島」,亦稱飛英鋪,因三面環水而得名。「海島」附近的地,有的是民地,有的是荒地。傳教士查看後,要求縣令把這些荒地也賣給他們。隨後朱縣令兩次發布通告,聲明教會的購地意願,要求土地所有者前來確權,就購地事宜與教會進行商談。
  • 鄉村振興視角下的明清婺州士紳文化及啟示--以金華五都錢村為例
    譽播膠庠錢儀文舉介賓,行端言正,無諂無驕錢望山才思翩翩,門下諸多桃李錢韶身入國學,名立典章,存心忠厚錢藍田年弱冠即擷芹,遇題必為,逢課必赴,攻苦奮勵錢貢賢國學生,邑庠生章福謙謂之「一鄉之善,萬夫之望」錢湘身入太學,顯裡名揚錢英
  • 江孜抗英保衛戰
    江孜享譽盛名,在這裡,曾有過一段可歌可泣的抵抗外侮的歷史,即江孜抗英保衛戰。1888年,英帝國主義第一次發動了在我國西藏地區的侵華戰爭。1903年7月,英帝國主義派榮赫鵬率領一支萬人大軍,由麥克唐納少將指揮,開始了對我國西藏地區第二次大規模的武裝侵略。1904年7月6日,英國攻陷江孜。由此開始了以江孜人民為主的西藏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武裝侵略的第二次抗英戰爭。
  • 三元股份再度斬獲社會責任大獎
    為了一杯好牛奶,三元股份建立了完整的全產業鏈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通過多維度、多方面、多層次的保障,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管控,「新鮮高品質」已經成為三元最閃亮的金字招牌。憑藉科技創新優勢,三元不斷升級品質,不斷創新,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營養、美味享受的乳製品。
  • 廣州三元裡沒那麼危險!
    廣州三元裡沒那麼危險!我就工作生活在廣州中醫藥大學三元裡校區旁邊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這裡由於接近廣州火車站及廣東省汽車客運中心,廣州市汽車客運中心,所以一直是廣州商貿的集中點!外國及外地的朋友都很多!我結合自己看到的實際情況說明幾點:1.這裡現在一切正常。2.最近廣州確實發生幾例非洲輸入病例及與輸入病例相關的本地感染病例。
  • 陳曉平:從「丁龍」看士紳如何遮蔽庶民
    捐建哥大漢學系的華僑Dean Lung失落了姓名、籍貫,這是士紳遮蔽庶民的結果。本文引用新發現的史料對Dean Lung籍貫再作探討,並審視士紳群體在遮蔽庶民方面的高度「默契」。掌握話語權力的「精英」自覺篩選,讓符合自己口味的東西進入「歷史」,「庶民」的歷史則被遺忘。搶救「庶民」的歷史,或許是新時代賦予歷史學者的新使命。
  • 王先明|權紳化趨向:士紳與晚清的制度變遷
    正是在這種制度性變遷過程中,不僅傳統社會中相對穩定的官、紳、民利益-權力制衡關係猝然破解,而且將士紳階層直接推向權力重構中心,在「新政」的體制更易中,形成了佔據地方各項權力資源的士紳——權紳。在傳統社會官、紳、民基本利益-權力結構中,無論對於鄉民還是對於官府而言,地方秩序的穩定和利益調節,通常都倚重於士紳階層。
  • 三元食品: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的立身之本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風暴席捲全國上下,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團結抗「疫」。
  • 為何明代士紳階層能興起?說一說讀書與種地的關係
    為何明代士紳階層能興起?說一說讀書與種地的關係。能讀多少書取決於能種多少地?說一說古代中國的耕讀傳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士紳階層是伴隨著農業技術進步,田畝單產量提升而出現的一個階層。士紳階層指的是古代中國在地方上享有政治特權的讀書人以及退休的官員,士紳階層就是文人加地主,或者說有文化的地主。士紳階層的興起,根本原因有兩個:糧食畝產量,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