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事起,我就是個焦慮的孩子,長期的噩夢、莫名其妙的胃痛和沒完沒了的各種擔心,這些備受折磨的細節一直圍繞著我。
儘管我接受了心理輔導諮詢和談話治療,可卻只是讓我把這一切歸因於我的童年,由於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焦慮,對於我的治療效果卻不佳。
後面我還一度出現了驚恐的症狀:身心極度感到恐懼,心臟狂跳,瞬間就要腹瀉,視線模糊,聽力下降,所有的東西開始變得不真實。這種症狀會在我一天當中隨時出現,已經嚴重影響我的生活與工作,可我還需要養家和照顧孩子。
你是否發現,當你接受了你的焦慮是有道理後,知道這不是自己的問題。但這個認知卻對你解決焦慮症狀的幫助並不大,焦慮還是會繼續圍繞著你。
這是作者[美]珍妮弗·香農的親身經歷,而我也是一位差不多同樣經歷的人,從出生接收到第一個有意識的信息:每個見到我的人,都對我說,我被我爸媽拋棄了。從此,我的症狀就如此雷同作者,只不過關於驚恐部分,較少發生,儘管也有過。
作者作為一個擁有焦慮症的人,久病成醫,最後一直不斷通過專業方式深入研究焦慮症,二十幾年臨床經驗通過《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告訴你,如何徹底解決你的焦慮症。
只關注我為什麼會焦慮的根源,不會幫你解決焦慮,只是讓你了解到我的焦慮是有道理的,以此緩和一下情緒。只有去關注為什麼問題仍然存在,才對所有類型的焦慮和抑鬱都有效解決。
作者在驚恐發作時,因本身也是一位職業治療師,為了弄清驚恐為什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她想阻止、抵抗這種驚恐症狀,通過一系列的心理談話治療、儀器治療都無效後,作者深深感到絕望,對自己的職業選擇也產生了嚴重的懷疑與否認。
突然,在事情過後的某一天,她經過一家書店時,書架上一本名為《不要驚慌》的書吸引著她的目光,當即就讀了起來,越讀內心波動越大,讀到最後淚流滿面,感慨:她終於遇到一個能理解她的人了!
這本書的內容告訴她:比起關注究竟為什麼會經歷驚恐發作,遠不如去關注我該如何應對恐慌來得重要。
這也是作者才是找到克服焦慮方向的靈感,這本關於認知治療法的書,讓作者的職業方向也由此切換到認知治療法上。
而窩萌貓這麼多年所有心理問題,全部都得靠自己消化,因為看心理方面的疾病太昂貴了,我可能有錢就寄回家或者讓自己學習技能,以此可以賺更多的錢。但我不願意多花錢去看心理醫生,只是通過了解很多書籍後,我發現我的童年經歷,足以讓一個人完全扭曲。
單單一個焦慮驚恐,只是眾多當中障礙的一點,早期我也會不斷深究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些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我拼命讓自己去了解這些加上我身體的枷鎖,同時還得不斷原諒家人們。其實就是告訴自己,這不是自己的錯,他們也不是故意的,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
我原諒了各種傷害到我的人,只是我還是得一個人面對這些後遺症、這些傷痕,因為它們一直在持續不斷的影響著我的生活。
什麼時候,我感覺自己從一團混亂捆在一起的棘麻中,從那種無限循環的刺痛裡開始找到改變的源頭,逐漸往好的方面發展?我想,是在我感知自己的認知不足時,我覺得我不能只停留在分析自己傷口時,我要接受一切改變時。
我自然而然地就變成那種想要找到有效解決問題方法的思維,這個過程,你也會慢慢去釋懷過往,慢慢地接受自己,並且願意愛自己。
我沒有專門的去了解認知治療法,但我已在這個方法的路上,這個世界的人與物就是我最好的老師。
焦慮是如何影響你思維?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你為什麼無法抑制自身的焦慮:
1、了解猴子思維
在古老時代,先哲們會把人類的內心比作一隻猴子,在英文的諺語中,猴子也被常用來比喻焦慮、煩躁、憂慮等情緒。因為我們的大腦思維很活躍,從思維的一端跳到另一端,從不滿足,永不停歇,很多情緒像個猴子一樣嘰嘰喳喳個不停。
當這些情緒發生時,我們就會盲目地抓住任何東西,幫助我們聊以慰藉。事實效果是,這樣只會再重新引發一場猴子思維。
所以人類天生會焦慮,無論是基因遺傳特徵還是生活創傷,只有一件事情對我們來說最真實有效。那就是:除非我們感到安全,否則我們就不會放鬆、平靜。
2、為什麼產生猴子思維
在我們頭骨深處的中心位置,位於脊柱頂端,有一對杏仁大小的核,就是杏仁核。作用主要是類似安檢動作般,把你所看到的、聞到的、聽到的、摸到的、感到和想到的一切,都過濾一遍。當感知到有威脅時,杏仁核裡就會立即拉起警報,切換成防禦模式。
當我們感知到威脅時,就會激發起恐懼、憤怒和羞恥等負面情緒,這些就是猴子思維。當然,這些反應也會進一步同時激發我們的行為保護機制,保護自己的自身安全。
3、認知的有限,猴子也會出錯
當你感知到威脅時,你會作出什麼反應取決於你過去學習到反應模式。往往由於我們認知的受限,導致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判斷不一定是客觀正確的,包括我們認為的威脅是否是真實的威脅。
猴子就是在認知中,被杏仁核記憶庫刷選過後被定義的威脅,而引起的焦慮行動號角,從而促使我們做出一系列的反應。
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焦慮是天生的,像一隻亂竄亂跳的猴子。雖然它也有可愛之處,幫助你發現一些較少真的威脅,但更多的是,這隻猴子會給你很多假的情報,嘰喳個不停,以此完成它的本職工作,不知羞恥地每天幹擾著你。
在你遇到一些覺得自己很沒信心去做的事情時,猴子思維模式就會開啟,給你預設個否認三連:
這三點從理智來看,完全不現實。可是很奇怪,我們就是想要實現這種效果,然後就會越焦慮,越覺得自己不行,進而越不敢「冒險」。但往往為了追尋我們想要的目標,我們還是硬逼著自己去完成。
結果當然是,哪哪都不對。如果沒有第一條設定,我們根本不會焦慮,不管行不行,先做了再說,哪裡還用要求完美,還用要求自己面面俱到。
這裡面還有個觸發機制,在早期人類進化過程中,導致我們形成一種潛意識:不了解的事物可能會置我們於死地。
這種猴子思維會讓我們形成一個固定處理方式:只有在能夠預知並掌控所有結果的時候,才可以高枕無憂。要麼確知一切,要麼就會死掉。而這種思維的基因延續至今。
要維持這個思維模式,我們就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的狀態,要確保自己必須是正確的判斷和正確的選擇。長期這種狀態,累不累?肯定很累,身心疲憊了都。
關鍵是,因考慮遙遠的事情而疏忽當下的任務,沒做好老是出不該出的問題,則顯得很沒智慧。
當每一樣東西都追求極限,永不滿足時,我們永遠無法感到安全和平靜,完美主義的背後就是不停地自我否認。
而過度負責者其本質就是害怕被否認,害怕由此關係受損。在他人責任與自我責任之間分不清界線,認為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會傷害到其他人的需求。
套用最近好友給我的一句話:你就是過於顧慮別人的感受了,自己的感受沒照顧到,關鍵這樣也沒讓別人多開心,自己不開心還想讓別人開心。
當我們被焦慮劫持時,這隻猴子會讓我們高估了威脅,低估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其實這隻猴子不擅長風險評估,感知新信息時,拉不拉警報全靠瞎猜。
猴子就像在我們大腦杏仁核裡上班的保安,判斷問題一切看心情。只接受配合它心情的行為,不接受挑戰它權威的行為。
比如,當你遇到消極情緒時,猴子思維判定為遇到威脅了,立即引導你進行迴避、抵制、或者進行分散注意力等試圖放鬆的心理轉變和行為轉變,這樣會讓你進入一種」安全策略「的狀態。
當你硬要不接受它的建議,堅持要進行讓你覺得焦慮,不安的事情,它就會持續地拉警報,一直在用猴子思維模式幹擾你,逼你選擇」安全策略「,讓你放棄沒有把握的事情。
解決方法是,要找回自己對威脅判斷的主動權,不交給猴子瞎猜:
這個動作非常重要,猴子思維是確認自己是否安全,而自己主動去思考這些」威脅「,就是提升自己認知的過程,主動去了解自己,引導自身去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往往後面會發覺我們都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得到。
焦慮循環的號角時刻響起,讓我們無法開心輕鬆地生活,每次試圖戰勝它,每次都以它的反覆橫跳收場,它可真靈活啊,彷佛拿它沒辦法了。
可事實是,還真有辦法,不然也對不起作者通過多年親身的經歷以及多年的案例專研經驗。如何徹底跟焦慮告別,這4個步驟教會你如何馴服猴子:
1、轉變猴子思維
先從這三點的轉變開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畢竟你堅持猴子思維模式那麼多年了,一下子轉變肯定難,但除了生硬的讓自己去堅持做這種轉變,別無他法。
2、不再餵養焦慮猴子
就是不要再讓自己遇到問題就進入」安全策略「模式,而是改為拓展性策略,也可以理解為對抗聯盟,要與安全策略的心理與行為反向操作。
不給自己打安全牌,直接從X牌裡拓展無限可能。當你想逃避,逃離時,就問自己在害怕什麼,有什麼後果,有多重要這三個問題。
3、常常訓練猴子思維與拓展性思維的對抗
猴子思維模式:我不了解的東西可能會害死我。我必須預測並安排好如何解決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拓展性思維模式:活在當下比花時間預測未來更重要。
猴子思維模式:我必須確定我和我所愛的人是安全的。
拓展性思維模式:沒有明確的危險訊號,那我就當大家都是安全的。
猴子思維模式:如果事情沒有按計劃進行,這一天就全毀了。
拓展性思維模式:練習隨機應變的能力,學著在事情不如意的時候靈活應對,反而更重要。
猴子思維模式:如果不小心翼翼,可能就會有壞事發生。
拓展性思維模式:我可以採用合理的預防手段,但我知道我可以影響但不能控制結果。
猴子思維模式:錯誤、評斷和批評都是我不夠好的標誌,我比不上其他人,或者說我失敗了。
拓展性思維模式:錯誤、評斷和批評都是我敢於冒險的標誌,也是我成長的機會。
猴子思維模式:只有事情辦得不錯,我才會感覺自己不錯(有條件的自我接納)。
拓展性思維模式:我知道自己有的事情做得好,有些事情做不好,但是好與不好並不能反映出我作為一個人的真正價值(無條件的自我接納)。
猴子思維模式:對於失敗的恐懼是我的動力。
拓展性思維模式:傑出、創意和目標是我的動力。
猴子思維模式:不完美、容易犯錯是差勁的標誌。
拓展性思維模式:不完美和犯錯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猴子思維模式:如果別人在某件事上比我強,那就說明我不夠好。
拓展性思維模式:做最好的自己,比拿別人的成就來衡量自己更重要。
猴子思維模式:如果我在乎的人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我有責任做點什麼。如果我不這樣做,我要對後果負部分責任。
拓展性思維模式:我認為人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生活和選擇負責,他們的行為產生的不良後果不是我的錯。
猴子思維模式:向他人說明自己的底線或者聲明自己的偏好時,覺得自己應該對對方的感受負責。
拓展性思維模式:向他人說明自己的底線或者聲明自己的偏好時,我可以對別人的感受很敏感,但並不認為需要對他們負責。
猴子思維模式:如果其他人不把分內的工作完成,那我就應該收拾爛攤子。
拓展性思維模式:如果其他人不把分內的工作完成,我沒有義務挺身而出。我接受他人的作為和不作為所引發的一切後果。
猴子思維模式:我傾向於把其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
拓展性思維模式:我認為照顧自己跟照顧其他人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猴子思維模式:如果其他人感到痛苦,我會很難過,並試圖幫他們解決問題,或者指出他們錯在哪。
拓展性思維模式:如果其他人感到痛苦,我可以充滿同情地傾聽對方的感受,但是我的工作不是去解決他們的問題。
4、如何應對自己的擔心
以上這4個方法是作者給予的有效幫助你解決焦慮的建議,但我更多感覺是同時也可以讓你掌控自己,這些能做到了,愛自己也不是空談。
很多時候把關心別人看得比關心自己還重要,往往是出於焦慮,不僅僅是愛。
在書裡,作者也提出了一個人生價值觀清單,幫助你挖掘出自己真正重要的價值取向,都代表了你想要前進的方向和在面對問題時,你要強化或培養的目標。這些都會幫助你在對抗焦慮中找到燈塔,通往明亮之路的人生體驗。
通過這本書讓我們知道,焦慮是一隻煩人的猴子,我們要做的不是聽它的命令,而是馴服它,讓它乖乖的為我們所用。之所以這隻猴子那麼囂張,是因為我們老是餵養它,順從它對我們的幹擾。
要如何對付它,從不確定性,不完美,對自己負責三方面下手就可以解決一大半的生活煩惱。甚至,我們還可以在焦慮猴子的基礎上,拓展自己的認知,進而讓自己更強大。而這一切,只需要我們捨得對這隻猴子下狠手,跟它耗得起就行了。
願被焦慮猴子困擾的讀者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搶回自己對自我的掌控權,不去追求猴子思維給予的不可實現設定。拒絕被焦慮綁架,讓自己活得簡單些,寬容些,做喜歡的自己。
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 李嘉誠
我是@窩萌貓一隻與你分享情感、成長觀點的貓,我很萌有乾貨,關注我,分你小魚乾~
這是我另外一篇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