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養魚的朋友都會經歷曲折離奇的混養歷程,才能更深刻的了解魚的行為習慣跟生物性特點。
有時候我們一廂情願的混養並不會有好結果,而有時候看起來不倫不類的混養卻能獲得長久和平。混養到底是門什麼學問,怎麼這麼難以捉摸?
根據魚的特性,有上層、中層、下層。理論上講只要不同層的魚混養,就能保持相對的和平穩定。但事實並不都是這樣。
中上層的鸚鵡魚喜歡跟中下層的地圖魚搶地盤,上層的龍魚有時候會在下層遊動,而下層的魟魚順著缸壁能一直爬到上層,凡此種種並不算稀奇。
混養不是數學公式,生命也不是一些數字的集合,如果只按照別人說的固定教程,其實一開始就是處於弱勢的,還怎麼談混養。
如果以生命這個方向出發,從生命發展過程中潛移默化,倒是可以減小混養壓力。也就是說,從小魚苗時期開始混養,比在亞成或成體時臨時混養要省心一些。如果幼體時就接受了魚缸混養的那種生活狀態,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時間內,基本不用害怕它們會大打出手。
不過這種方式也不是對所有魚都好用。我的一個同事聽了我的建議,開了一口三湖缸。幾條小馬鯛從小時候開始打架,一直沒有停止過戰鬥。有一天來公司上班,一開門就發現地上有一條乾癟的死魚,正是從他魚缸裡跳出來的慈鯛。剩餘的幾條小魚瑟瑟發抖地躲在角落,只有一條慈鯛在魚缸正中遊動,跟其他小魚形成鮮明對比。
從此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慈鯛的可怕,並深深鄙視我勸他從小混養的建議。
雖然我對養魚也不精通,但從生物角度來說,從小混養真的能抑制天性。此外我還有一些小心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他,即:混養風險只能降低不能消除,不打架的魚太少了,即使燈魚,也有喜歡打架的。以及網上的話不要全信,有例子才有可信度。至於他沒有混養好這件事,可能是飼養過程中忽視了一些小細節。
每條魚都有自己的調性,我們總說混養,但真正深諳魚天性的人,才更容易找到好的混養手法。
以常見的鸚鵡魚為例:這是經慈鯛雜交的品種,很好的保持了慈鯛能徵善戰的本性,並且更加皮實好養。當不到三十釐米的鸚鵡魚跟三十多釐米的地圖魚混養時,前者強大的抗擊打能力足夠擋住地圖魚一部分攻擊。而它靈活的身形在巧妙躲避地圖攻擊時,還有精力選擇逃跑路線或進行反擊。所以很多魚友認為鸚鵡跟地圖混養是經典搭配,它們之間半斤八兩,恰好適合混養。
你不必擔心它們會跟那些十幾釐米的三湖慈鯛一樣整天打打殺殺,也不用擔心跟四大神獸一樣表面上一團和氣,一旦爆發戰爭必定帶走生命。
再以龍魚為例子分享幾點個人想法:龍魚價格高,形象好,一般作為主魚栽培。想養好龍魚,就不能混養鱷雀鱔、狗頭這類兇猛的魚,也最好不要放飛鳳這種特別喜歡吸魚的魚。
為了保證龍魚狀態,一些體型小一些的虎魚跟魟魚是比較理想的混養對象。它們基本不會跑到上層找麻煩,也沒有能力跟龍魚對抗,總體來說比較和平。鸚鵡魚跟地圖魚也適合跟龍魚混養,只是地圖魚能吃能拉,需要及時清便以免壞水。龜類方面可以考慮性格溫順的黃頭,避免用侵略性強的豬鼻龜混養。
我們收集各地好看的魚,把它們放在魚缸裡,其實並不符合這些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習慣。更何況魚缸體積有限,沒有原生水域廣闊。魚需要生活,覓食,也要考慮到種族繁衍,所以打架的根源是爭奪生存空間。
把不同的魚進行混養,就需要先了解它們的天性。現成的混養經驗固然能省去不少麻煩,但每條魚都有自己的性格,等到自己操作時還要慢慢琢磨出符合自己的混養方式。
文章由意牌旗下【意寵】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