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出處不詳,卻流傳已久:別和兄弟做生意。否則,今天的兄弟,明天的仇。
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講個故事。
有兩個年輕人,X教授與萬磁王,他們都天賦異稟,並且志向遠大:培養人才,發展教育。
他們湊在一起開了一所寄宿學校:澤維爾天才青少年學校,接收有天分的孩子,因材施教。
因為兩個創始人優秀的能力和獨有的教學理念,學校迅速發展壯大,培養了大量英才,並受到政府的關注和大力支持。
好景不長。這兩位年輕人發現彼此的經營理念並不相同:X教授想維護大眾市場,萬磁王卻想走小眾路線。因為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最後大打一架,分道揚鑣。
結果大家也知道的,萬磁王挖走了學校一部分精銳人才出去單幹,學校受到重創停休整頓之後,由X教授重整旗鼓、發揚光大。
但梁子也是結下了。從青年到老年,兩人一生相愛相殺,樂此不疲。
你可能會說,別隨便拿部電影懵我。
你伸手摸摸胸口,問問自己,現實中這樣的例子還少嗎?合夥創業,大多始於惺惺相惜,卻不一定都有 happy ending。
《中國合伙人》上線時,人們討論的卻是「中國散夥人」每日都在上演
「真功夫」蔡達標與小舅子股權均分後紛爭不斷,不僅 2010 年上市計劃泡湯,蔡達標更是遭遇牢獄之災;宋鑫在「西少爺」估值千萬時被趕出創始團隊,創辦了「新西少」,曾經的創業團隊分裂成競爭對手。
把時間向更早之前追溯,現如今的大佬王功權與馮侖、劉軍、王啟富、易小迪、潘石屹,早期也曾一起合作搞過創業,被稱為「萬通六君子」,到現在萬通唯有馮侖。
中國的合伙人故事,往往是江湖義氣,兄弟情義鄭重開頭,卻不適應商海的冷漠與秩序,好結局兄弟照做、各有天地;差者傷筋動骨、絕情斷義。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投資人也許看得更直觀一點。
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朱嘯虎發現:很多公司的失敗,都是團隊之間出了問題。一起創業的合伙人,很多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
「你對你的合伙人的性格到底了解多少,這很重要」,朱嘯虎曾表示,公司規模還小的時候,每個人都很謙虛:你股份多點,我股份少點,沒問題;你做董事長,我做 CEO,都可以。
但公司「大」了就不是這樣了。一個很成功的上市公司,即使兩人持股差兩個百分點,可能就差了上千萬美金,爭議就來了。這些一開始不起眼的小點,在後期卻都很容易出矛盾。
一旦出現矛盾,工作中往往就會有各種各樣的齷齪事發生,這很容易造成公司的失敗。
當初滴滴面臨過一個大問題,就是發現 CTO 並不合適,但是他擁有公司 30% 的股份。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股權比例?因為當時大家都沒有經驗,創業找的都是自家兄弟,根本不好意思給很少的股份。而且公司剛起步,技術很稀缺,為了獲得這個稀缺資源,所以會支付很高的股權成本。
早期公司股權設計太慷慨,後患無窮,因為後面的人就很難再進來了,所有人都會和這個人比,所以創業公司早期的大方,可能是一個致命的陷阱。
滴滴最後怎麼辦的?在帳上只有 100 萬美金的時候,給了 CTO 240 萬人民幣,把 30% 的股份買回,讓他走了。
但不是每一個公司都能處理得這麼利索,所以找好合伙人後,不僅要談好怎麼分工和分股權,還應該談好怎麼拆夥。創始人之間的價值是在不斷動態調整的,剛開始最重要的那個人,經過幾年發展後就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了。
準備好拆夥方案是團隊可以往前走的前提,並且必須經過白紙黑字,來保證出現情況後可以用最低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去完成。
也許有一些無情,但卻非常實際。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分呢?
要有一個相對更核心、更主要的人佔多一些股份,典型的是 CEO 要比 CTO 多佔一些。一人一半的決策機制一定會出問題,很多血淋林的教訓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對於創始人來說,50% 以上意味著在公司所有的運營層面有決策權,66.7% 以上則意味對資本項上的變動有決策權。但現在天使輪的投資人一般會要 20%,15% 或 25% 也比較常見,而且如果預留了期權池,又有其他的聯創,創始人再經歷一次融資,股權比例可能就馬上就掉下來了。因此,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有一些變通的措施,來保證創始團隊有足夠的比例做決策。
幾個小夥伴之間的合夥協議,也叫股東協議,一定要在一開始把權力和義務規定好。創業合作比的往往是誰跑得最久,時間久了各種不適應就會暴露,特別是當一個人的能力強過其他人,並且到後期認為自己應該拿得更多的時候,糾紛就來了。
如果當初 X 教授和萬磁王在創業的時候不是憑著一腔激情,而是好好聊聊未來規劃,經營理念,誰該幹嘛,也許會因為理念不合各自放棄,也許會在合作中好聚好散,不至於吵到天地變色,廢校斷義這樣的結局。
文章來源於混沌大學,有一定刪改
編輯 | 陽迪
股權激勵一站式解決方案
打通產業鏈,消減80%服務費用
整體統籌規劃,消減分段作業隱形成本
一站式省心服務,消減企業人力投入
▼點擊閱讀原文也可試用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