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當代民族聲樂的和諧發展

2020-12-12 社會早快遞阿柴

我國民族眾多,地域廣闊,各地方言和風俗都有很大差異,這樣就形成了多種多樣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西洋美聲唱法、世界各地流行音樂流入我國,衝擊並影響著民族傳統聲樂唱法。我們認為當今民族聲樂的發展需要吸收西洋美聲、流行音樂演唱方法的優點,並融合到傳統唱法中去,創造出更具有時代個性的民族聲樂藝術。■民族聲樂的文化和歷史淵源民族聲樂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蘊。從遠古時期的侯人歌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民歌以及後來的中國戲劇、說唱藝術,各種民族音樂體系都是其形成的土壤。

在遠古時期,最原始的音樂就是聲樂,的音樂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其中歌唱佔最重要地位且節奏因素較突出。相傳黃帝作有彈歌反映原始狩獵生活;《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有「八闋」,是一首共含八個曲子的組歌,表演者手執牛尾,邊跳邊唱。可見中國聲樂早在幾千年以前的遠古,就以其獨特的最能反映人類生活、生產勞動的藝術形式出現在原始社會,並有了勞動號子、祭歌、情歌等較完整的聲樂曲目。這個時期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的聲樂藝術,表現簡單、原始,但已經有了固定音高,並出現了簡單的音階,節奏較明顯和突出。這標誌著古代聲樂藝術開始萌芽。民族聲樂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品種繁多,個性突出,獨具魅力。僅從狹義的民族聲樂概念上來說,5000年文明古國的歷史文化大背景,孕育了中華每一個民族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文化。只要深入到某一個民族的民間藝術活動之中,我們幾乎都能有新的發現。無論是從民歌演唱的方法、形式還是種類都能獲得啟發。我們常常感到如果在不同時間,觀看同一地域、同一個村莊、同一個民族,甚至是同一個歌隊演唱同一種風格的民歌,差別都是很大的。如果地域不同,差別就更加明顯了。

當然,如果按現代人的藝術審美標準來看,已深深紮根於各民族中的被當代人稱之為「原生態」唱法的民歌,確實不是那麼嚴謹和那麼規範的。因為它是經過廣大人民群眾口頭傳唱,廣泛流傳和集體加工而形成,它們多為即興創作,隨口而出,沒有固定的唱詞,生動活潑並自成一體。其用樸實洗鍊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塑造出的鮮明的藝術形象,深刻地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反映著時代的面貌,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在我國幾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朝代怎樣變遷,歷史的風雲怎樣變幻,民族聲樂始終那麼輝煌和耀眼,民族聲樂藝術總是以自己強大的生命力延續著。我們知道,任何藝術形式,只要存在,就必然有發展,而發展就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說,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是「揚棄」而不是拋棄。所以我們認為在民族聲樂的挖掘、繼承和傳承的問題上,始終都應堅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始至終都要將其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不斷吸收營養,才能使民族聲樂在繼承和傳承過程中,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和特色得以充分的表達和凸現,並始終保持民族聲樂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民族聲樂的演變和發展隨著中西文化交融的日益頻繁深入,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文明古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更加緊密。老一輩歌唱家向外國人學習西洋美聲唱法,主要是學習美聲的發音、共鳴和外國語言唱法。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這種唱法是在真聲的基礎上,隨著音高的上升,假聲的成分逐漸增多而變得以假聲為主,利用更全的共鳴,男女高低的唱法是統一的,這是美聲唱法的最大特點。西洋的美聲唱法,如著名的迪普雷發明的大咽腔唱法(也稱掩蓋唱法或豎唱法,實際上,它是一種以上下對抗為主,利用咽喉創造出比較暗淡的音色而音質深透的唱法)。又如約翰·雷查克發明的面罩唱法(又稱集中往前或模唱法,我們知道,這是一種以前後對抗為主獲得集中、明亮、銳脆聲音的模開放唱法)。老一輩藝術家當時學的多是外文歌曲,因為外國人不會使用中國語言演唱美聲,外國人教聲樂更不會用中國語言,更不懂中國語言的唱法。因此,有些老一輩學美聲的歌唱家在演唱中文歌曲時往往有咬字不夠好,吐字不清楚的瑕疵。新中國成立後在聲樂界探討土洋唱法的過程中,有人提出美聲唱法吐字不清的問題,中國的美聲唱法藝術家開始研究中國語言唱法,認為說唱藝術的吐字完全可以用於美聲唱法的語言中。我們知道,西洋美聲的理念及唱法是植根於西洋各國本民族的產物。而民族聲樂對美聲唱法的學習和借鑑,如果沒有將其真正立足在本民族文化和語言的特點上,那唱出來的效果會既不「東」又不「西」,勢必會「走樣」,慢慢地民族聲樂的特色就會變得模糊不清,民族聲樂的繼承、傳承和發展就只能是紙上談兵了。事實上許多民族聲樂藝術家、教育家和歌唱家都曾大膽地將中國民歌、戲曲的演唱方法與西洋唱法進行過綜合研究與整合,使演唱氣息飽滿、悠長,高音集中穩定而有威力,高、中、低三個聲區統一,民族字韻、聲韻、神韻結合完美,風格上既有細膩、委婉的民族特色,又有粗獷、豪放的美聲氣勢,所創造出的特有的東方美聲氣質和民族神韻震驚了世界。

今天,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走到了一個「瓶頸」,如何突破困境,找到一條更適合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路徑,把民族聲樂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高潮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現在完全依賴於在民族聲樂「原生態」唱法的基礎上發展民族聲樂,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而盲目的崇洋媚外,一味跟著西洋美聲的理念,也必然會阻礙我們的民族聲樂發展。我們都知道,藝術始終都是要植根於本民族的土壤,不斷地從中吸取豐富的養分,才可能有生命力和自己的發展空間。民族聲樂藝術是由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需求和文化意識形態來決定其發展方向的,這就要求我們要重新對本國民族聲樂體系、傳統的民族聲樂各種唱法進行整理分析,挖掘和研究,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二為」方針,既遵循聲樂藝術發展規律,又要充分彰顯中華民族文化內涵,並且應符合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審美情趣和標準。我們認為只有立足於民族文化的土壤,立足於老祖宗的「原生態」唱法,借鑑和吸收西洋和其他唱法的優點,並對其進行融合,將理論上升到實踐,形成一個時期的民族聲樂新理念,倡導「民族的美聲唱法」的新唱法,不斷探索、研究和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才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當代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我們知道,要使當代民族聲樂的和諧發展,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是我們所培養的千千萬萬廣大的藝術工作者。在這裡,我們將結合從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20餘年的認識、感悟、體會及研究,就如何設計當代民族聲樂人才培養過程中文化、專業知識的構成和專業訓練中如何設計培養方案等,進一步與同行探討當代民族聲樂人才培養規格。

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需要遵循聲樂藝術的發展規律,需要尊重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文化審美情趣和標準,更需要充分吸收我國戲曲、說唱藝術和通俗唱法等各種藝術流派和美聲唱法之精華,力求使之成為中華文明古國「禮樂之幫」的傳承者和新時代的傑出代表,並時刻溢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風採,成為推動我國民族藝術事業和諧發展的棟梁,為民族聲樂的健康發展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筆者認為,對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必須腳踏實地地去進行,儘管我們面對著各方面的困難,比如由於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藝術類招生降低文化分錄取,導致我們的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較為薄弱;此外在基礎教育中,藝術類課程也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藝術類課程因諸多因素不能開足開齊;第三我國的藝術教育和普及工作目前同樣還存在不到位、藝術素質偏低等與藝術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而在音樂人才培養方面,現行的高等院校專業課程設置也還沒能從人才的知識構成等方面處理好繼承、傳承和發展的問題,人才培養規格定位不清,「主科」定位模糊等,這些都在制約著聲樂人才的培養和藝術的和諧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仍需我們廣大的藝術工作者做長期不懈的努力。筆者認為,金鐵霖教授提出的民族聲樂應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和金教授創造的民族聲樂「七字標準」即:「聲、情、字、味、表、養、象」,是值得我們廣大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學習和研究的。筆者近10年來在民族聲樂人才培養和研究工作中,深刻地體會到金教授倡導的民族聲樂「四性」和「七字」的標準在民族聲樂人才培養中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應加以研究和推廣。

相關焦點

  • 陳永峰「唱」談 民族聲樂發展
    原標題:陳永峰「唱」談 民族聲樂發展   10月24日,旅瓊文藝家大講壇第8講在省圖書館開講。
  • 民族聲樂系召開幹部換屆領導班子工作交接會議
    會議由民族聲樂系黨總支書記楊光主持。會議伊始,組織部謝佳軒老師宣讀了學院黨委的任命文件。楊光繼續擔任民族聲樂系黨總支書記;皮曉彩任民族聲樂系主任;楊麗任民族聲樂系副主任。原系主任嚴冬總結了任職期間的工作。嚴冬表示,民族聲樂系黨政領導班子團結一心,認真工作,謀劃發展,近幾年民族聲樂系得到全面提升。
  • 充分挖掘民族聲樂的時代價值
    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民族聲樂的時代價值,使之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進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聲樂的民族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發展中,各民族在相互借鑑、相互學習、相互融合中傳承和創新,逐步形成了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文化,作為最具群眾基礎的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特色,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性。
  • ...中國民族男高音聲樂藝術論壇」系列聲樂公開課成功在成都大學舉辦
    此次論壇共進行了9天,公開課及講座包括中國-東協藝術學院院長、總政歌舞團一級演員鬱鈞劍《中國民族聲樂的現狀與振興之我見》、著名聲樂教育家、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孟玲的《因材施教 切記克隆》,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聲樂學會副會長姜嘉鏘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方瓊《我對中國民族聲樂的理念與實踐的認識》,中國聲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鄒文琴
  • 音韻美、唱腔美是民族聲樂演唱之路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教授王曉燕以「中國民族聲樂前世今生」為主題,從我國民族音樂的起源、演變歷程及當下民族音樂如何繼續繁榮等方面展開,系統地為聽眾解析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實錄原生態民歌是民族聲樂的根民族聲樂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原生態民歌的支撐。
  • 徐沛東在第二屆中國民族聲樂男高音藝術論壇做《民族音樂的時代性》聲樂講座和公開課
    2019年6月8日14:30,由中國-東協藝術學院主辦,中國民族男高音聲樂藝術研究會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民族聲樂男高音藝術論壇,請來了全國觀眾喜歡的著名作曲家,>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黨組書記、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學院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務,國家一級作曲徐沛東老師,為大家做《民族音樂的時代性》聲樂講座和公開課。
  • 【哈音動態】聲樂歌劇系民族聲樂系特色晚自習首場匯報演出圓滿完成
    近日,聲樂歌劇系民族聲樂系「我要當學霸」特色晚自習首場匯報演出在第一演奏廳順利舉行。學生處負責人趙傑、教務處負責人那國光、公共教研部負責人石元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負責人王輝、聲樂歌劇系民族聲樂系黨總支負責人曲娜出席了活動。聲樂歌劇系教師崔傑夫、陳曉光、楊帆、趙碧波、曲媛和民族聲樂系教師謝豔麗、張東到場並擔任點評嘉賓。聲樂歌劇系民族聲樂系全體學生及其他教學系學生饒有興致地觀看了演出。
  • 趙季平聲樂作品演唱與創作研討會在南京曉莊學院召開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南京3月19日電(丁亞丁)17日下午,作為南京曉莊學院九十周年校慶系列活動的延續,趙季平聲樂作品演唱與創作研討會在該校方山校區召開。
  •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陳永峰聲樂講座開講
    儋州市融媒體中心消息    8月22日,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和市文化館主辦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陳永峰聲樂講座在市圖書館開講。講座中,陳永峰從最基本的聲樂理論講起,探討了歌唱中「字、聲、情、氣」不同的處理方法,還講授了如何合理地利用氣息和聲帶,如何達到腔體的共鳴,如何做到胸腹聯合呼吸,如何才能擁有磁性、圓潤、飽滿的聲音。在練習胸腹聯合呼吸時,現場邀請了多名聲樂愛好者代表和學生代表上臺演唱展示,並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和糾正。
  • 以藝戰疫,中南民族大學教師,舉辦線上聲樂公益課音樂會
    社會經濟發展同疫情防控正同步進行。近日,來自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長江職業技術學院、湖北省枝江市歌舞劇團等單位的音樂專業教師、領導、骨幹力量和廣大聲樂愛好者100餘人,相會於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師王菊線上聲樂公益課音樂會,為武漢重啟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 閻維文民族聲樂大師班十月走進華羅庚中學主題文藝晚會
    「數說常州·樂享金壇」—「閻師高徒」閻維文民族聲樂大師班走進華羅庚中學主題文藝晚會進入倒計時!為紀念華羅庚誕辰110周年,「閻師高徒」將於10月18日走進常州市金壇區華羅庚中學舉辦「數說常州·樂享金壇」—「閻師高徒」閻維文民族聲樂大師班走進華羅庚中學主題文藝晚會
  • 聲樂的演唱方法有哪些?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聲樂是一門專業的藝術,需要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來演唱。那麼聲樂的演唱方法有哪些呢?北京飛月藝術培訓為你總結了,一定有你不知道的!快來看看吧!聲樂的演唱方法有哪些——美聲唱法以音色優美,富於變化;聲部區分嚴格,重視音區的和諧統一;發聲方法科學,音量的可塑性大;氣聲一致,音與音的連接平滑勻淨為其特點。
  • 內地著名歌唱家王宏偉任湖南師大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主任
    (王宏偉正式加盟湖南師大音樂學院,將任即將成立的民族聲樂系主任一職。以上圖片均由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提供)資料圖)  星辰在線7月2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劉佳)據星辰全媒體記者從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了解到,今日著名歌唱家王宏偉正式加盟該學院,擔任即將成立的民族聲樂系主任一職。  湖南師大音樂學院歷史悠久,是老牌的音樂學院,擁有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好民歌好嗓子輩出。
  • 聲樂課堂引領各族幹部群眾唱響新時代
    為著力打造學習型社會的特色品牌,為布爾津縣聲樂愛好者搭建展示、交流、發展、提升、創新的平臺,促進全縣城內聲樂愛好者的培養和發掘,不斷推動布爾津縣聲樂藝術事業健康有序發展。12月20日,「書香布爾津」全民教育課堂之聲樂班正式開班,30名聲樂愛好者參加了聲樂培訓。
  • 論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現狀,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形成因素
    當代油畫同樣在繼承傳統,同時對於民族性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探索,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把握住了時代精神,當代油畫家注重客觀審美性的體驗和追求,這樣就使得當代中國油畫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因為藝術的發展與其賴以生存的環境變化相關聯,東西方文化發展不同,這是由於不同民族的內在因素所決定的。
  • 石刻文獻整理方法芻議
    原標題:石刻文獻整理方法芻議   【研究心得】   石刻文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歷代學人對之進行搜集整理,用力頗多,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關著作就有百種之多。拿桂林石刻而言,明代張鳴鳳《桂勝》收錄488件桂林石刻,清代謝啟昆《粵西金石略》收錄了427件,當代桂林博物館、桂林石刻博物館編的《中國西南地區歷代石刻彙編》第9至13冊《廣西桂林卷》專門收錄了756件桂林石刻拓片,桂林市文物管理所於1977年編印的《桂林石刻》更是整理了1447件桂林石刻。
  • 烏茲別克斯坦記者中國行隨筆之二:新疆:高速發展與民族和諧
    返烏後,他將在華期間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文,介紹「一帶一路」倡議、新疆經濟發展情況和中國民族政策等。經作者授權,現將部分文章翻譯整理,以饗讀者。新疆:高速發展與民族和諧 ——中國行隨筆之二新疆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門戶,戰略位置顯要。
  • 盈北社區:共築民族團結和諧大家庭
    盈北社區隸屬於賀蘭山西路街道辦事處,社區總人口9865人,含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錫伯族、土家族等民族6個,其中少數民族156戶,624人。作為自治區第八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模範集體,該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將民族工作納入創建和諧社區各環節,各民族群眾和諧相處,生活安寧,身心歡愉,譜寫出民族大家庭共同團結髮展的讚歌。
  • 金鐵霖:中國聲樂要展現中國文化個性和魅力
    金鐵霖說,民族聲樂就目前的發展來看,整體狀況比較好,我們走的聲樂道路適應面廣,既能唱外國作品又能唱中國作品,還能唱傳統民歌、藝術歌曲、音樂劇選段以及流行歌曲等,但是,我們不能滿足現狀,民族聲樂應該向新的階段發展,金鐵霖認為這個階段應該叫中國聲樂藝術階段。
  • 當代藝術人類學論壇第十五期 | 中國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主持「宗教生態與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以桂西多元宗教生態為例」(2009年)、「壯族德靖土語區民間道教研究」(2017年)兩項廣西社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委託項目子課題「中國節日節·壯族三月三」(2010年)。出版《廣西山水文化》(2012年,第一作者)、《廣西紅色文化》(2012年,第二作者)、《壯族歌圩》(2014年,第二作者)、《布洛陀史詩(壯漢英)》(翻譯)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