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老師表揚了我,說我很守紀律,上課從不上廁所,就為老師這句話,有一天,我明明有尿也憋著不去,最後成功成為一個尿褲子的主人公。
有時候是為了自尊心,有時候為了怕家長責罰,有時候是真的玩得太開心忘記了……尿褲子像頭頂一片烏雲,給很多孩子帶來過童年陰影,和讓人難堪的羞恥感。
發現《尿褲子男孩》這本小書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好無聊,居然有人專門寫繪本討論「尿褲子」?但花5分鐘翻了一遍,驚奇地發現很有意思,又看了幾遍,竟有點愛不釋手起來,開始拿給周圍每個人看。
因為我覺得,其實每個人心底,都住著一個沒長大的小男孩,呆萌,怕犯錯,不會溝通,卻如此渴望被人理解和呵護。
01 換個視角看「尿褲子」 媽媽再也不生氣了
「我是尿褲子男孩。尿尿的時候總是會漏一點點出來,所以老是被媽媽罵。」
開篇這一句,就很有代入感。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不止一次為了孩子尿褲子,尿床的事發過飆,甚至打過他們屁股。故事裡的媽媽可能也不比我高明,所以小男孩尿溼了褲子,第一選擇是逃避,趁著媽媽還沒發現,趕緊逃到街上去了。
這一路上,小男孩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大人和朋友,大家都沒有尿褲子,卻也皺著眉顯得不開心,有人是衣服的標籤太扎了,有人是菠菜塞進了牙縫,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
最幸運的是,他還從爺爺那裡找到了安慰,原來爺爺也會尿褲子。這一次他徹底放下了心裡的包袱,「可有什麼關係呢,只是一點點而已嘛!穿上褲子後就看不見啦,而且過一會兒就自己幹了。」
事實如此,尿褲子無非是洗褲子,就算不是一點點,能產生多大的惡果呢?家長卻總是因此呵斥、責備、打罵孩子,其實就是缺少換位思考,只是習慣性居高臨下地教訓他們。爺爺罵爸爸,爸爸罵兒子,讓錯誤的教育方式代代沿襲。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成年後,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比如不夠自信、容易抱怨、性格敏感,都能在童年找到答案。童年那些細小的傷痕,可能需要一生去治癒。
《尿褲子男孩》用一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讓孩子不再為尿褲子難堪,也讓大人意識到,換個視角看問題,對孩子的很多表現,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生氣。
02明明無聊又很有趣,吉竹伸介的繪本獨具魔力
《尿褲子男孩》還有一部姊妹篇《我的橡皮筋,不給你》,講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有一天,小女孩在垃圾桶裡發現了一根橡皮筋,就驚喜地跑去找媽媽:「媽媽媽媽,這根橡皮筋給我好嗎?」因為擁有了一根橡皮筋,她開心地覺得自己擁有了全世界。
兩部繪本插圖十分簡單,人像連五官都是寫意的;故事更是超級簡單,簡直不能稱其為故事,可是這套繪本卻讓人愛不釋手,因為它好笑又幽默,在最平實的圖景和語言中,戳中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這就是吉竹伸介的魔力。
吉竹伸介1973年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近年來在世界童書文壇聲名鵲起,堪稱繪本界的「頂級流量擔當」!
他40歲時出版的首部繪本作品《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一炮而紅,獲得12萬小學生評選的「我喜歡的童書」總決選第三名、3000 位日本一線店員評選的「MOE繪本書店大獎」第一名,被譽為「開創了一種新的繪本形式」。2015年出版的《我有理由》獲得第八屆MOE繪本書店大獎第一名,並以2016年出版的《脫不下來啦》獲得博洛尼亞拉加茲童書獎特別獎。
其新作《尿褲子男孩》和《我的橡皮筋,不給你》去年剛一出版,就摘得了日本各大獎項,近日登錄國內童書市場,我迫不及待試讀了一下。
充滿童趣天真,能真正用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難怪很受兒童的歡迎。但同時又在寓教於樂中融入了深刻的道理,講得不輕不重、不疾不徐,讓每個人都覺得讀書會有所收穫。
03「假戲真做」的尿床故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尿褲子小男孩走上街頭,去找朋友。他問每個見到的人,你不是也為了尿褲子在煩惱,如果不是,你為什麼不開心?可見他心中對媽媽會發火存著小小的恐懼。
由尿褲子男孩想起,情歌王子王力宏曾直言不諱地自曝,他十歲時還在尿褲子,睡覺時,夢到自己在上廁所,「假戲真做」就真的尿床了。
相比尿褲子,是不是王力宏的自述更讓你想一拍大腿,說「我也有過這種經歷」呢?
事實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煩惱,我們大人也都是過來人。只是當我們長大後,卻不再記得當初的感受。找不到對的方法,去跟孩子相處。
很多時候,親子相處中我們常常覺得,兩代人很難互相理解。可能,這就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沒有吉竹伸介的智慧,不懂得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我們對他的好,反而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讓他們不能健康成長。
到此如何對待孩子的「尿問題」,明星界的育兒專家黃磊在一則微博中,給出了提示。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在保護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的核心是溝通,當爺爺蹲下來跟尿褲子男孩說,自己也會漏一點點的時候,溝通就像是一座橋梁,讓年齡閱歷天壤之別的兩個人,產生了共情。小孩覺得自己終於被人理解了,瞬間拋下了煩惱。
這也印證了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的理論,親子關係中贏得合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而且這種理解是同情是鼓勵,而非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