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山大學紅牆綠瓦老建築:由海外華僑捐助

2020-12-16 中國僑網

  一座建築,不僅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記憶,還鐫刻著一座城市的風貌品格,一所大學的精神風骨。「若把中大的校園建築從廣州城的歷史中拿開,我們將很難想像一個近代廣州的完整風貌和文化品格。」中山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原說。中大建築歷史可上溯至1866年的博濟醫學堂,其舊址散落在廣州城區,從文明路的鐘樓到越秀中路的明遠樓,到康樂園的馬丁堂……這些老舊的建築身上留下了時間的記憶。

  懷士堂:「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從外觀看,懷士堂的紅磚外牆間裝飾有傳統翠綠磚,曾經灰磚砌就的「十」字圖案,如今已改成菱形圖案。首層演講大廳外觀呈不等邊五邊形,斜面琉璃層的頂端開出三個八邊形塔式氣窗。

  夏至第二天早晨,中山大學南校區的草坪上,畢業生們正站在懷士堂前拍照。時光回溯到1923年,孫中山先生正是在這裡勉勵青年學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從中大北門進入,1917年建成的懷士堂正是中軸線上最矚目的建築。「這棟樓可說是中大的精神象徵。」中山大學檔案館館長呂雅璐注視眼前的懷士堂,「它的外觀像教堂,曾是嶺南大學青年基督教會會所,1923年中山先生在這裡演講。」

  懷士堂由美國紐約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大樓建成初期,學校每年6月畢業典禮在此舉行,懷士堂還曾用作小學校舍。2003年,德國總理施洛德訪問中山大學時在此發表演講。

  據了解,嶺南大學時期,學校校門開在北邊,門外就是珠江。後來有了馬路,學校逐漸把主校門放到南面。也因此,康樂園中的老建築幾乎都是坐南朝北,與後來新建的建築有所不同。

  建築特色:「屋」與「堂」 代表兩類建築捐助者

  西方人捐贈的建築,大體上都被命名為「屋」,也因這類建築通常是小型住宅為主,因此冠以捐助者的姓名,以某某屋為通例。而華僑所資助的建築,外觀都比較雄偉,以「堂」來命名,這些建築通常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混合樣式,但更強調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它們中不少分布在校園中軸線的兩側。

  在中山大學南校區校園中漫步,如果你留意那些建築上的匾額,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其命名有明顯的兩大類別,一類是「屋」,一類是「堂」,「屋」有如麻金墨屋、美臣屋等,「堂」有如張弼士堂、陸佑堂、哲生堂等。馮原告訴記者,這些名字的背後,其實代表著康樂園歷史上兩大類別的建築捐助者。

  一類是美國人,其中包括醫生、將軍和上層婦女,也有基金會、教會、大學等機構。中山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原說,這類建築統一地推崇了某種中西合璧的風格——英式紅磚牆為主體,中國傳統屋頂為帽子的混合樣式。這種建築的雙重文化特徵既表明出他們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謙遜美德,同時又維持了西方式起居生活方式的優雅得體。

  如陳寅恪故居麻金墨屋一號,外觀看起來呈現出中式屋頂的中國元素,內屋內則有壁爐、樓梯和開窗,按照西式生活起居習慣設計的房間結構。

  海外的華僑富商是另一類捐贈者,如馬應彪先生、陳嘉庚先生,愛國的南洋商人無疑是嶺南大學最為重要的捐贈群體。愛國華僑推動了嶺南大學教育現代化,馬應彪、張弼士之子等都曾主動捐巨資興建校舍。

  這些華僑所資助的建築外觀都比較雄偉,以「堂」來命名,如張弼士堂、陸佑堂、哲生堂等,這些建築通常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混合樣式,但更強調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

  小紅樓:紅牆綠瓦僻靜處 尋訪大師蹤跡

以馬丁堂為開端,紅牆綠瓦成為康樂園內建築風格的基調。

  麻金墨屋一號坐北朝南,是兩層建築,另有地下室。它的第二層南向陽臺已經被封為房間,總建築面積有361.85平方米。建成之初,是嶺南學堂附屬中學校長、嶺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格裡佩的住所。

  6月雨水頗豐,尋訪麻金墨屋一號時,它剛被暴雨洗刷一番,安靜極了。這座誕生於1911年的小紅樓,紅牆綠瓦,中式屋頂配搭著西式內室,是美國芝加哥麻金墨夫人為了紀念丈夫所捐贈。門前的草坪上有座雕像,是一位老先生坐在椅子上,頭仿佛微微向上抬起,右手握住拐杖,小紅樓的牌匾寫著「陳寅恪故居」。

  1953年夏到1969年春,陳寅恪把這裡當成住所和教室,故居附近有一條著名的「白色小道」,是晚年陳寅恪散步的場所。最早這是一條人為走出的小道,後來由公家修成紅磚小道,「即便我們用石灰水刷白,父親仍不能單獨一人行走。據說,後經某次陶鑄同志過問,公家遂修成現在所見到的白色水泥小路,便於父親在目盲情況下,自己散步。」陳寅恪的女兒陳美延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描述。

  麻金墨屋一號裡還有數位大師的身影來來去去,其中包括醫學家周壽愷、文學史家王起,精通金文和青銅器鑑賞的古文字學家容庚,他曾為校內十友堂、爪哇堂、榮光堂等建築物題寫匾額,另一名精通甲骨文和戰國文字考釋的屋主商承祚則為惺亭、哲生堂、陸祐堂等建築題寫匾額。

  中大往事:學生出行坐船比坐車方便

  1904年進入康樂園伊始,嶺南學堂美國紐約董事局出售自己的證券籌資興建了馬丁堂,正是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築完整地見證了嶺南大學和中山大學的時代變遷。它是康樂園中第一棟永久性建築,也是由硬質紅磚建起的樓房。

  「上世紀80年代初,珠江上的橋還只有一座海珠橋和一座人民橋,我們去北京路一帶,會從中大碼頭坐船至天字碼頭上岸,比坐車還要方便。」曾經的學生如今的中大檔案館館長呂雅璐回憶起往事。

  呂雅璐最喜歡康樂園中的傍晚時刻,茂盛的綠植之間,影影綽綽顯現出那些紅牆綠瓦的老建築,走到每一處都能對應一段歷史往事。記者跟隨她選定的路線,從懷士堂、馬丁堂到小紅樓群,走到每一處她都小心翼翼地翻開手中那本厚厚的《紅樓疊影》,往事記載於書中,老建築則映入眼前。

  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馬丁堂門前發表《非學問無以建設》並在門前留影。以馬丁堂為開端,紅牆綠瓦成為康樂園內建築風格的基調。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學承在中大度過四十多載歲月,大學時代和教書生涯都在康樂園中度過,「私人收藏」的記憶裡充滿老房子。如他曾拜訪恩師黃海章的寓所,正是康樂園裡門牌號為「中大西北區五二二」的小紅樓。「第一次拜訪海老,我穿過康樂園綠竹繁蔭的小路,來到一幢寂靜的舊式樓房……」吳學承回憶中的小紅樓,正是當時小紅樓群的縮影,它們有著「中國教授住宅群」之稱。

  中大建築:跨越時空的文化表達

  「遍尋中國,恐怕很難有一所大學像中山大學那樣,校園歷史建築群超越了自身的90年歷史。」馮原教授說。在他眼中,中大的起點,可追溯到1867年的博濟醫學堂,它的另一個歷史性的節點——中山大學石牌校區,影響力則一直延伸到1949年之後的新中國。

  馮原將19世紀之前的中國稱為 「天下模型」,這種模型,將自身創造的事物視為正統,他者即異類。這種模型在建築上則反映為皇室建築,一切最好的材料、技術、設計都被皇家壟斷。

  20世紀初期,孫中山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以孫中山命名的大學,作為文化載體和文化表達,跨越了時空。「一個大學的建成,在那個年代所蘊藏的風格和文化表現,體現著中國歷經的巨大轉變。」馮原說,現代化國家的迫切任務是建立民族尊嚴、民族形象,其最重要的表達就是建築。1910年到1930年期間正處於這樣的歷史時刻,而中大的老建築則體現著當時的風貌。

  馮原將這些建築的風格選擇視為「制服效應」,就是用洋風建築來替代被推倒的舊式貢院建築,如文明路上的中山大學建築舊址大鐘樓。「放在20世紀初的文化語境中,這些建築樣式以『制服效應』表達了其功能與定位。」

  到了1900年之後,變成自我主動選擇「新制服」。馮原指出,這類「制服」是來自模仿還是來自原創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主體的觀念決定了「制服」的選擇。也正因為這種「制服效應」並不需要建築學上的探索與創新。因此,站在今天的立場來觀看這些歷史建築,它們與大多數近代中國的仿洋建築頗為相似,其歷史價值大大勝於它在建築理念上的價值。

  小資料:三處校址 三段校史

  文明路、中山路校址:

  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立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選址在廣州文明路原國立高等師範學校的校園。該地是1904年到1907年之間,由兩廣總督岑春煊在廣東貢院的舊址上新建的兩廣速成師範館,隨後改為兩廣優級師範學堂。該校址的鐘樓,成為中山大學校園史第一階段中的代表性建築。

  石牌校址:

  中山大學石牌校區始建於1933年,時值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時期,今天存留下來的大部分最重要的民國時代建築物,大多興建於這十年之間,現在成為散布在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校園內的前國立中山大學的建築群。

  康樂園校址:

  嶺南大學在1905年前後遷入廣州河南康樂園,其後在40年間聘請了一批西方建築師設計興建一大批校園建築。1952年,經過新中國的院系調整之後,嶺南大學的康樂校園歸於中山大學,也因此成為了中山大學第三時期的校園所在地。(文/王曉全 圖除署名外/蘇俊傑 統籌、策劃/嵇沈玲)

相關焦點

  • 「古蹟探真」為何明代皇帝陵寢為紅牆黃瓦 妃子墳卻是紅牆綠瓦
    明十三陵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驚嘆古代帝王墓葬群的宏偉壯觀之餘又愈覺得它非常神秘仔細觀察過的人會發現明十三陵的皇帝陵寢為紅牆黃瓦而妃子墳卻是紅牆綠瓦這究竟是為什麼這其中又有什麼講究且聽文旅君為您仔細講來「天子丹」與「尚赤」禮制明成祖遷都北京後
  • 中山大學最美建築印著他倆的名字,珠江夜遊還經過他倆的繁華
    中山大學南校區(康樂園)是個花園式的大學校園。遮天蔽日的水翁樹、木麻黃、臘腸樹、羊蹄甲綠蔭裡有一棟棟紅牆綠瓦、中西合璧的建築。它們的名字,不是叫什麼「堂」,就是叫什麼「屋」。其中,有些一看名字便知它是由誰捐建或是為紀念誰而建,如懷士堂、格蘭堂、馬丁堂、張弼士堂、榮光堂、哲生堂、陸佑堂。
  • 眾華僑助力 建古典臺中
    檔案    臺山一中創建於1909年,坐落在臺城鎮城東石花路1號,建築多為1926年與1936年兩個時期修建,兼具中國與歐陸風情,富麗堂皇、典雅莊重,為臺山洋樓的典範之作。其中旅加華僑趙宗壇和黃笏南是新校舍建築的功臣。
  •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越來越美
    在港灣大道上,一片紅牆、綠瓦、拱廊設計風格的建築十分引人注目,這就是延續嶺南建築特色的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建築群,它莊重大氣,是港灣大道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悉,中山大學珠海校區7項華發代建工程擬年底交付使用。根據規劃,該校區佔地約5000畝,基礎設施建設包括30個單體項目,涵蓋教學科研樓、人才公寓、食堂、院士公寓等,合計總建築面積約108萬平方米。
  • 沒有高顏值的紅牆綠瓦,老物件才是臺北故宮真核
    沒有做攻略,沒有看錦囊,沒有查找圖片,臺北故宮到底什麼樣子,腦海中有無數想像:是如同北京故宮一樣青磚綠瓦氣勢宏大?還是更接近瀋陽故宮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抑或是完全不同於以上兩者的另一個模樣?這是一個藍天白雲的明媚冬日,空氣中略帶涼意,卻也正是一個舒爽的好天氣。
  • 中大畢業禮震撼來襲,101歲老教授持權杖!畢業禮物用心
    點擊播放 GIF 1.2M典禮一開始會場大門打開中大權杖入場今早第二場儀式持權杖入場的是政務學院101歲的夏書章老教授南都君又變檸檬精了……「我畢業後就……」的母校不僅如此中大在學科、基建上的發展也叫校友們羨慕不已廣州校區南校園擬建食堂項目選址挖出古墓的消息相信校友們都已悉知食堂項目效果圖不少新的綠瓦紅牆建築
  •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投資73億元 打造世界一流濱海校區
    記者27日從中山大學獲悉,為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助力中山大學實現「雙一流」戰略目標,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海校區,珠海校區規劃新建項目今日正式動工建設。根據規劃,珠海校區「十三五」期間將投資73億元,基本建設共計27個單體項目,包括教學科研樓、人才公寓、食堂等合計總建築面積約106萬平方米,運動場、市政配套設施等項目合計佔地面積約34萬平方米。
  • 海外華人華僑中國留學人員援助國內抗擊疫情紀實(九):中山大學澳洲...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數千萬海外華人華僑的心。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奉獻心力,已經成為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人員組織的共同心願。在這場艱苦的「戰疫」中,他們身在海外,心繫祖國,不僅用愛守護著祖國,還用實際行動表達著他們時刻與祖國同在。
  • 聚焦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開學!首批2346名學生今明兩日陸續進駐
    8月22日,記者提前探訪位於光明區公常路的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已交付使用的西區公共教學實驗組團建築風格莊重大氣,紅牆綠瓦尤為引人注目,7棟高層宿舍樓鱗次櫛比。目前,校方正緊鑼密鼓地為秋季學期開學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 【高清組圖】探訪中山大學最美學人文庫 歐式風格像「都教授書房」
    【高清組圖】探訪中山大學最美學人文庫 歐式風格像「都教授書房」 來源:人民網  楊傑利  2014年11月13日18:25 「高大上」文庫專藏校友著作,中山大學最美學人文庫開放。候易攝
  • 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
    ,感悟凝重的民俗第(1)頁 第2頁: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第(2)頁
  • 中山大學與梅州- 梅州日報數字報
    一 梅州人與中山大學 1918年5月27日,中山大學創始人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參議謝良牧等人的陪同下到梅縣鬆口視察,下榻同盟會會員謝逸橋於銅琶村的新居「愛春樓」,並探訪著名華僑梁密庵的寓所承德樓及鬆口公學。由此可見,中大與梅州淵源有自。循著中山先生的足跡,我們依然可以領略昔日「白屋千家村落盛,中樞整塊市廛新」的景象。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開學了!今明迎首批師生,未來學生規模約2萬人
    8月22日,記者提前探訪位於光明區公常路的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已交付使用的西區公共教學實驗組團建築風格莊重大氣,紅牆綠瓦尤為引人注目,7棟高層宿舍樓鱗次櫛比。目前,校方正緊鑼密鼓地為秋季學期開學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 通訊:探訪海口百年華僑大宅「何家大院」
    通訊:探訪海口百年華僑大宅「何家大院」
  • 打造國際一流濱海校區:中山大學變成這樣了!
    打造國際一流濱海校區:中山大學變成這樣了!紅牆綠瓦、綠樹婆娑,映襯著唐家灣濱海線上的碧海藍天,國際一流濱海校區的端莊、高雅,高等學府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在鳳凰山環擁中面海的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資料圖在現場可以看到,號稱要打造成全國最美校園餐廳的「若海餐廳」已拆除了腳手架,靠近湖面的半弧形建築有種溫婉雅致的風情。
  • 中山大學華僑港澳臺聯考近年分數線統計
    截至2019年7月,中山大學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開設132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一級學科)4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一級學科)59個,有專業學位類別37種,有全日制學生51300人。
  •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打造世界一流濱海校區
    從市區沿港灣大道駛向唐家灣,過了雞山村便看到紅牆綠瓦的中大特色建築群拔地而起,映襯著唐家灣濱海線上的碧海藍天,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這片基本竣工的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建築群,日漸成為珠海一處醒目的新地標。
  • 中山大學錄取通知書發布啦!拼的是創意和實力!
    三折開頁錯落有致,立體地呈現了中山大學與嶺南地區的建築風光。該校有關負責人表示,展開通知書的三折頁,一系列地標性建築以嶺南特色藝術剪紙的形式呈現出來。中山大學三大校區五大校園的美景在通知書上盡情呈現,嶺南傳統特色風貌、廣東知名現代建築也盡收眼底。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啟用了!首批本科生已入駐
    自2015年11月,中山大學與深圳市政府籤署合作協議,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落戶光明區,經過了五年的建設。>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中山大學的主體校園之一。建築規模:校園總建築面積約200萬平方米,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約 100 萬平方米,二期建設約10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