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晚,一場時隔152年的「超級藍血月全食」奇觀上演,超級月亮、藍月亮、月全食同時出現,這一天文奇觀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為使孩子們更便捷的觀看此次天文現象,並以此生動的天文學案例給孩子們帶去更多的天文學知識,學而思網校聯合上海天文博物館和科學隊長,就此次月全食進行了直播。在當晚7點半開始的4個小時的直播中,學而思網校老師與《科學隊長》以及上海天文博物館的專家們一起為大家帶來了許多超級月全食背後的有趣知識。
月全食示意圖——上海天文博物館湯海明老師提供
此次月全食奇觀十分難得,上一次超級月亮、月全食、藍月亮三碰頭還是在152年前的1866年3月31日。為讓大家能夠更好地觀賞這次月全食奇觀,學而思網校藉助上海天文博物館提供的高清直播流,通過其成熟的直播系統將超級月全食完美呈現出來。在直播過程中,學而思網校同《科學隊長》聯合設計了許多有趣的環節,並邀請上海天文博物館專家和學而思網校老師一同為大家帶來一場生動的天文學學習體驗。約7萬用戶觀看了此次直播活動,很多學員表示,通過此次直播,學到了很多天文方面的知識。
月全食照片——上海天文博物館湯海明老師提供
直播中,月全食得以清晰呈現,嘉賓們運用立體模型+現場觀月+實時講解的方式,為大家立體剖析,生動講解此次月全食為何稱之為「超級藍血月全食」的原因。《科學隊長》的魏朝博老師先為大家帶來基本知識內容的介紹:一般來說,超級月亮是指月亮位於近地點時發生的滿月。比起遠地點的滿月,超級月亮要大14%,亮度也要高30%。「藍月亮」也與顏色無關,而是表示每個月的第二輪滿月。本次月全食的月亮恰逢2018年1月的第二次滿月,又是月球過近地點後一天,這也就意味著月球距離地球依然很近,所以看到的月亮很大,即「超級月亮」。
此外,學而思網校的周夢麟老師在直播中告訴我們,月全食的時候,月球為什麼看起來會是紅色——由於地球有大氣,短波長(偏藍色)的光會被大氣散射掉,而長波長(偏深紅色)的光會經過大氣的折射照射到月球表面。所以,地球上的人們看到的月亮就變成了「紅月亮」,也成為「血月」。當上面三個條件同時出現,則稱之為「超級藍血月全食」。
那麼月亮在剛升起的時候,和月亮完全升空後,用肉眼觀測是否有區別呢?學而思網校的楊帆老師表示:月亮升到空中後會比剛從地平線升起時要大一些!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楊帆老師為大家提供了3種分析思路:分別是光的折射現象與大氣層疏密關係,近大遠小視覺效應,以及三角形直角邊最短(通過把地球類比成一個圓形,進行數學計算)。楊帆老師還準備了微信啟動頁的圖片,帶著孩子們揭秘了這張照片的拍攝背景。照片名為藍色彈珠(英語:The Blue Marble),是一張在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羅17號太空船船員所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也是人類最近一次在太空中遠眺母星的景象。
學而思網校老師周夢麟(左1)和楊帆(右1)在講解月球自轉公轉中相關的天體計算公式
在直播活動的最後,學而思網校還對上海天文博物館的湯海明老師進行了專訪。湯海明老師是我國著名天文科普人,上海市天文學會秘書長,並參與過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天文卷》的編寫。湯老師在專訪中為大家分享了很多有趣的天文學小知識和故事,讓收看直播的孩子們在學習天文知識的同時,對於天文工作者日常和他們眼中的天文之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湯老師表示:「學習是無止境的,無論是小孩子還是老先生,你都有權利了解宇宙,了解天空。」
上海天文博物館的湯海明老師和網友分享天文知識和故事。
活動結束後,大家紛紛表示意猶未盡,今後學而思網校還會通過更多科學課程,以及邀請更多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地質學等領域專家,為孩子們帶去更豐富精彩的科學知識盛宴。
近年來,國家一直號召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抓好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培養優秀青少年,不僅僅通過數理化等主要學科,更需要通過拓展素養共同助力。而天文學文本身又包含了力學等更為豐富的知識。此次學而思網校與上海天文博物館、科學隊長的合作,不僅為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天文知識學習平臺,了解月全食及相關自然現象形成過程、探索科學奧秘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其他相應學科的學習興趣,並得到了視野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