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哈代,他厭惡城市回歸鄉野,她嚮往奢華投奔毀滅
「十一月的一個禮拜六下午,已近黃昏,這片廣袤無邊、莽莽蒼蒼的埃頓荒原,正在逐時逐刻變得昏暗起來。頭頂那片青天已漫起了一片空濛的灰雲,這片灰雲就像一頂帳篷,罩住了整個荒原。」在《還鄉》的開篇,哈代就用灰雲籠罩下的埃頓荒原為小說的悲劇性抹上了濃濃的宿命色彩。
從情節上看,小說主要圍繞託馬茜、其堂兄克萊姆、紅土販子、懷爾德夫、尤斯塔西雅五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展開。託馬茜依附於姑母生活,違背她的意志嫁給了懷爾德夫,而所託非人,婚後悲慘。屈從於鄉間輿論和道德綁架,為了維護名譽而嫁給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所以她婚後的悲劇是由於自己的懦弱和無識造成的。但哈代對於這種鄉間的無知少女總是心懷憐憫,最終還是安排紅土販子給了她一個幸福的歸宿。
克萊姆是小說最核心的人物,也是攪動這些感情漩渦的暴風。他的還鄉,點燃了尤斯塔西雅心中的火焰,離間了尤斯塔西雅和懷爾德夫的關係,激起了懷爾德夫的嫉妒,同時加劇了表妹的道德壓力。所以,在悲劇的高潮,尤斯塔西雅曾經怨憤地指責他不該回來。但他終究要回到這片荒原,因為他的性格最接近這片廣袤莽蒼的荒原。
他回到荒原的初衷,是對巴黎為代表的精緻文化和世俗享樂的厭倦,他希望遠離塵囂,來這片原始粗樸的土地上從事啟矇事業。他看似善良,實則冷漠,只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無視或輕視身邊人的需求。他自認為看破了繁華世界的真相,就一心想在僻遠的地方追尋安寧,而他所謂的自由實則是對尤斯塔西雅的圈禁。所以他們的關係會一步步疏遠,這不全是尤斯塔西雅的原因。
尤斯塔西雅則是全書中最為迷人的尤物。黑色的異教徒之眼,黑色的長髮,不羈而浪漫的個性,甚至周圍人的誹謗,都為她渲染出一股神秘的迷人氣息。哈代甚至為她注入了一個樂師的基因,讓她晝伏夜出,仿佛遊蕩於荒原的精靈。然而她嚮往的是外面的紙醉金迷,克萊姆的出現,為她打開了一扇通往理想世界的門。
她從未見過克萊姆一面,就不惜冒著風險制定出接近他的計劃。所以,她並不愛克萊姆,就像她也不愛懷爾德夫一樣。她的性情既熱情又陰鬱,多變不定,始終都在矛盾中左衝右突。她和克萊姆是荒原人格的兩面,克萊姆克制而穩定,能夠承載命運的各種打擊而巋然不動,尤斯塔西雅則狂放而激情,她天生不會安於任何現狀,哪怕走向自我毀滅。
這個看似多角戀的故事其實沒有多少真正的愛情因素。紅土販子和託馬茜的所謂「前情」一筆帶過,他的感情是作者強加的,莫名其妙的鐘情到底。託馬茜和懷爾德夫之間也很難稱得上愛情,託馬茜只是需要通過婚姻擺脫姑母的束縛,開始獨立的生活。而懷爾德夫則浪蕩風流,他需要的只是填補自己的情慾而已。
尤斯塔西雅嚮往繁華都市的上流社會,克萊姆是她的工具,她也有懷爾德夫式的控制欲,但她也誰都不愛。最富有個性活力的尤斯塔西雅死了,德行有虧的懷爾德夫也死了。死者和倖存者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荒原則依然像開篇一樣莽莽蒼蒼,無情地注視著一切悲歡離合,吞噬著一切情感與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