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回歸的英國傳統

2020-12-17 環京津網

作者:張劍(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

什麼是真正的英國?一般的回答是,英國特有的、英國獨一無二的東西的總和就是真正的英國。英國人自己打出的名片包括:紅色雙層公交車,紅色皇家郵政的郵筒,紅色電話亭,黑色甲殼蟲計程車,泰晤士河上的塔橋,威斯敏斯特的大笨鐘,福爾摩斯,莎士比亞,下午茶等等。這些從某種意義上講,代表真正的英國的一部分,「真正的英國」應該說存在於典型的英國社會之中,存在於典型的英國生活之中。

電影《德伯家的苔絲》劇照 資料圖片

1.那麼,什麼是典型的英國社會和英國生活呢?託馬斯·哈代是中國讀者熟悉的英國作家,從哈代的作品中,我們也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得到一些啟發。許多人都讀過他的小說《苔絲》,或者看過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卡斯特橋市長》,然而,哈代在開始寫作的時候是一個詩人,而且詩歌創作貫穿了他的文學生涯。在1896年出版《無名的裘德》之後,哈代放棄了小說創作,回歸他文學創作的初衷,陸續出版了8部詩集,成為他那個時代的著名詩人之一。

託馬斯·哈代 資料圖片

在英國現代派文學盛行的年代,哈代被視為(或者歧視為)舊時代的最後傳承者,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是可以理解的。哈代描寫的是傳統的英國鄉村生活,代表著傳統的英國價值觀。他的小說和詩歌往往使用傳統的形式,在詩歌形式上注重音韻和節奏。在那個講究「創新」、提倡「實驗」的時代,在那個「意識流」和「自由詩」的時代,哈代顯然像是一個不入流的老古董、一個前朝的遺老。哈代曾經說,自由詩在英格蘭不會有什麼結果,「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用舊的風格,寫舊的主題,但竭力比我們的前人做得更好一點」。這樣的觀點在現代派文學主導的年代屬於古板而又陳舊的。

小說《無名的裘德》封面 資料圖片

但是,隨著現代派進入歷史,隨著新的時代的到來,哈代也迎來了新的讀者和新的評價。這個新時代應該說始於20世紀50年代,始於英國詩歌對現代派文學的反叛,後現代的英國詩人逐漸拋棄了現代派的自由詩和非個性化的詩歌理念。人們逐漸認為,現代派實際上是一個外國的流派,其代表人物龐德、艾略特都是美國人,他們能夠得以在英國成功和立足,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多數英國詩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給現代派留下了立足的空間。因此現代派實際上是美國詩人對英國詩歌的綁架。同時,人們也意識到英國詩歌的傳承,所謂的英國傳統,並沒有斷線。當人們回溯歷史,發現了哈代、貝傑曼、格雷夫斯等等。現代派的霸權曾經將這些詩人壓制了下去,而實際上他們才是英國詩歌在現代派時代的真正代表。

哈代在新時代的英國變得越來越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隨著後現代對種族、性別、階級等話題的重視,民族特性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英國雖然是一個小國,但是在它的境內包含著幾個不同的文化傳統。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歷史和文化傳統,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米字旗所代表的就是幾個不同的文化傳統的交叉和融合。然而在後現代,北愛爾蘭的歸屬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蘇格蘭和威爾斯先後成立了自己的議會和政府,在聯合王國內爭取到最大的自治權利,在文化上幾個地域都非常強調自己的獨立性,即它們屬於凱爾特文化傳統,有別於英格蘭的盎格魯-薩克森文化傳統。

另一方面,英格蘭也在思考自己的民族特性,尋找所謂的「英國性」。在這個尋覓的過程中,有幾個作家浮出了水面,受到了特殊的關注。比如簡·奧斯汀又重新受到了讀者和電影導演的青睞。1813年出版的《傲慢與偏見》在多次被搬上銀幕和電視銀屏之後,又於2003、2004和2005年分別被美國好萊塢和印度的寶萊塢搬上銀幕。究其原因,與奧斯汀作品所反映的英國特性有關。哈代是另一個在這場英國特性的大思考中受到青睞的英國作家。據說,英國2004年開始出現「哈代熱」,並且持續升溫。兩年內有三部哈代的傳記研究出版,有多篇評論文章發表,甚至著名評論家特裡·伊格爾頓也參與其中。在英國作家中,哈代的作品是繼奧斯汀的作品之後被搬上銀幕最多的。

哈代的詩歌和小說作品描寫英格蘭南部的鄉村,即所謂的「威塞克斯」地區。在英國社會向工業化轉型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這裡仍然保留著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工業化和城市化給英國的各個地區,甚至偏遠地區,都帶來了不少的衝擊,從哈代的作品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一點。社會階層的分裂、傳統文化受到侵蝕、價值觀的轉變、婚姻制度的自由化、教育體制的革新、犯罪率的增加,都是這個歷史轉型的後果。哈代對英格蘭鄉村的建構顯然反映了英格蘭人的一種集體記憶,一種對於他們來說逐漸遠去、又不可復得的歷史。隨著帝國的衰落,英國逐漸從走向世界轉變為回歸故土,重新回歸大英帝國的核心,去尋找英格蘭人自己的「英國性」。

2.所謂的「英國性」指英國民族的特性,很難對它做出非常準確的界定,但是當人們看到某些特徵和某些傾向,人們會意識到這是英國人所特有的,那就是英國性。美國詩人艾略特1914年定居英國,1927年加入英國國籍,對傳統的英國文化有一種特別的偏好。據他的傳記記載,他喜歡傳統的英國餐廳,飯前喝雪利酒,飯後喝葡萄酒。他支持歷史上玫瑰戰爭中的約克家族,因此每年在玫瑰戰爭的關鍵戰役博斯沃斯戰役的紀念日,他總是佩戴白玫瑰,以紀念英格蘭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三世。他穿西裝、戴禮帽,在需要時,會輕輕舉起禮帽,向他尊敬的人致意,有一副英國紳士的派頭。

1940年,艾略特來到英國南部的小村莊東科克,這是他的先祖17世紀移民美國前居住的村莊,這也是他加入英國國籍後的一次尋根之旅。在《四個四重奏》中,他描寫了這裡的鄉間小路、農舍、教堂和原野,想像人們在每年的五月節舉行的篝火晚會。人們隨著音樂的節奏,跳起鄉間歡快的傳統舞蹈,男女配對,腳起腳落,應和著音樂的節奏。他們一代一代地傳承,生生不息,也應和著季節的節奏、時間的節奏。

這個小村莊所代表的傳統與哈代所描寫的英格蘭鄉村類似,對於一心想成為英國人的艾略特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也許這就是他所追尋的「真正的英國」。1939年,在去東科克尋根之前,他在劍橋大學做過一次學術演講,描述了他心中的理想社會,講稿後來出版為《一個基督教社會的構想》。在演講中,他描述了一個傳統的、以基督教社區為基礎和單位的社會,一個人們相互認識、在同一個教堂做禮拜、近距離接觸大自然的社區,以及在宗教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說,這是東科克在艾略特心中的縮影,他之所以嚮往這樣的社會,是因為在他看來,英國社會正在朝著他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正在改變英國社會的面貌和人口構成,英國正在失去它的「英國性」。

在此之前的1933年,艾略特曾經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做過一次演講,取名為《追逐異教神》。在這個典型的美國南方州立大學,他甚至對內戰前的南方社會表達了一種懷舊之情。內戰前的美國南方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典型的英國貴族社會。它遠離紐約這樣的大都市,人口相對單一,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與傳統的英國相同。「你們沒有那麼工業化,外國人的入侵也比較少,你們有更加富饒的土地,」他告訴維吉尼亞大學的聽眾。如果你們要恢復那個消失的傳統,艾略特斷言,「可能性比別的地方更大。」

艾略特在這裡所說的傳統,與他後來在1939年所構想的「基督教社會」,以及他所描寫的「東科克村」有很多相似之處。他說,傳統不是指教條式的信仰,而是這種信仰基礎上所形成的生活,「包括所有習慣性的行為、行動和習俗,從最重要的宗教儀式到最簡單的打招呼的方式,但這些代表了『居住在同一地方的同一民族』的血緣親情。」在他看來,地方特色和地方傳統應該得到尊重和珍視,如果地方特色消失,世界走向了同一,那麼世界將會變得單調、乏味。

3.哈代和艾略特所描寫的「英國社會」在當今仍然存在,有人稱之為「有機社會。」在蘭卡斯特郊外的農村,在鄉間公路旁,有一座用農舍改造的英式傳統餐廳叫「羊毛客棧」,這裡就可以看到這種社會的縮影。該農舍建於1905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餐廳在宣傳冊中對其悠久歷史引以為豪。其中厚重的木板桌子和沙發保持著鄉間的粗放風格,壁爐是燒木材的真火壁爐,據說冬天的感覺更好,遠遠超過電暖或水暖的感覺。餐廳裡聚集的客人都是當地居民,他們看上去粗壯、豪放,面色紅暈,職業也許都是農民或農場主。他們飲酒、吃飯,談論著他們熟悉和關心的事情。相同的出身、相同的語言、相同的文化背景使這裡的氣氛其樂融融。

然而,這樣的「有機社會」在日益多元文化的英國逐漸變得越來越稀有,哈代和艾略特定義的「英國性」逐漸在淡化。在倫敦、曼切斯特、格拉斯哥、愛丁堡,以及類似的大城市,人口的組成越來越多樣化。這樣的大城市越來越像美國的紐約、法國的巴黎、義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柏林,生活越來越國際化,大街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能聽到世界各地的語言,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熔爐。不同信仰的人們居住在同一個社區,去不同的教堂做禮拜,這些現象日益普遍。全球化已是一個世界趨勢,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多元文化社會在世界各地逐漸形成。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固守「英國傳統」是一個可以理解的選擇,但是也是一個狹隘的、保守的思想傾向。哈代和艾略特過分強調的民族獨特性,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應該注意的是,「美國優先」「英國脫歐」等現象,都是這種回歸本土思想的一種反映,也是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想的反映。經濟、科技、貿易、交通的發展所形成的全球化,使得固守一方、堅守過去的做法一成不變越來越成為不可能。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才是時代的潮流。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26日 13版)

相關焦點

  • 傳統的Dubstep和傳統的Electro House雙雙回歸
    因為這些音樂類型可能早在21世紀起步階段或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拿下過主流跳舞音樂市場,但在後來被新的風格蓋過風頭,此時的回歸行為本質上屬於復興。圖片來自FJAAK 圖片版權屬於原主而此時此刻的回歸標誌包含傳統的Dubstep和傳統的Electro House,正如剛才所說,他們都符合曾經紅極一時的標準。
  • 為什麼谷歌難以回歸中國,真正的原因在這裡
    近日,有關「谷歌回歸中國」的消息又在科技圈刷了屏。和過去8年來,任何一次谷歌要回歸的傳言一樣,言之鑿鑿者都列舉了不少讓人不得不相信的理由。比如這一次,是谷歌在產品層面進行了準備。說實話,出現這樣的「否定」筆者並不感到意外,因為8年來谷歌難以重返中國,並不是因為商業競爭的保護,也不是中國在經濟上不夠開明、開放。商業和經濟是沒有門檻,或者說只有低門檻的,真正圍牆高築的是軍事保護和國家安全。  很大程度上,讓谷歌難以回歸中國的,是軍事防禦、國家安全以及國家利益。而且可以預測,隨著人工智慧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往縱深發展,谷歌回歸中國就越發遙遙無期。
  • 博古通今,回歸傳統,金城繪《水閣待客》
    在他的吸引下,北京、天津兩地的國畫名家聚集一處,共同研究傳統技法。如果對金城這個名家感到陌生,那麼提一個他的弟子就都有印象了。陳少梅初到北京的時候,就是投在金城門下,在國畫學研究會學習提升傳統技法。金城並不是專門學畫畫的,他大學時候在英國攻讀法律專業,而後又去過法國、美國。僅憑見聞閱歷,近代畫家中很少有能夠超過他的。
  • 麋鹿回歸30年:曾在南海子滅絕 英國公爵幫助回歸
    十五世貝福特公爵向父親的雕像獻花,他不僅相貌酷似父親,也繼承了保護麋鹿的家族傳統這個物種曾在中國滅絕80餘年,後來在英國十四世貝福特公爵的幫助下,得以重回它最後消失的地方——北京南海子公園。  今年是麋鹿回歸故土30周年,11月15日,十五世貝福特公爵來到南海子公園的麋鹿苑,探望這些由先祖從各地收購,又由他父親送回來的珍稀動物。聽說南海子的麋鹿數量已從30年前的22頭繁衍到170餘頭,全國的種群數量已達3000頭,公爵表示非常欣慰。
  • 講座︱向榮:英國政治傳統的延續與斷裂
    鬥爭中最有名的人物愛德華·科克爵士,他提出了一些很具體的觀點:英國最初的國王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軍事首領,軍事首領是被選舉出來的,直到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下來以後,選舉的傳統依然存在;英國的議會制度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的「賢人會議」。英國的議會黨人就是通過提出這樣一些傳統來對抗詹姆斯一世的「神聖王權」思想,這些傳統被稱為「古代憲法」。
  • 老北京「兔兒爺」見證中國傳統文化回歸
    他說,非常高興看到兔兒爺重新回歸公眾視野。曾有一段時間,兔兒爺等傳統老北京文化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但近些年,作為北京中秋「形象大使」的兔兒爺回來了。「老北京的中秋節一定會有兔兒爺。」北京泥塑世家「泥人韓」第四代傳承人韓寶才的兔兒爺作品被擺在北京民俗博物館的「兔兒爺山」上。從21日至24日,他製作的兔兒爺在這裡得以呈現。
  • 破產210天後 英國男裝品牌Austin Reed發布回歸計劃
    破產210天後 英國男裝品牌Austin Reed發布回歸計劃來源:聯商網2016-11-26 10:50在宣布破產7個月後,Austin Reed 新東家Edinburgh Woollen Mill Group為這一擁有116
  • 這些來自英國的「黑暗料理」卻是他們國家特有的傳統美食,學習了
    這些來自英國的「黑暗料理」卻是他們國家特有的傳統美食,學習了雖然我們大家都知道英國不是特別出名的美食之家。好多特色的美食也不出自於英國。但是每個國家和每個國家的飲食文化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我們不習慣接受而已。就像每個人的口味也是不同的一樣。
  • 重磅回歸!68件流失英國文物終於回家了
    歷時25年的跨國追索,今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宣布:68件流失英國的中國文物回家了!68件流失英國文物的回歸,具有重要性的意義,但是和流失在海外數百萬的祖國文物相比較,這也只是冰山一角。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 回歸十年•十部難以忘懷的經典港片(九)
    影片的爭鬥發生在幫會選舉之後,香港最大的傳統幫會「和聯勝」 正準備舉行兩年一屆的大佬選舉,但此時選舉因為許多因素而不能順利的進行。比如:被警察死死的盯住,原來的大佬不想卸任,幫中大佬的信物不翼而飛等等。幫中的「阿樂」與「大D」是兩大地區領導,他們想爭奪統領五萬會員的寶座,而有投票權的元老也在為自身的利益而進行明爭暗鬥。
  • 為適應英國傳統:《一課一練》英國版中或改九九乘法表
    日前有媒體報導,來自上海徐匯區的數學老師為英國埃塞克斯郡的哈裡斯小學的學生上數學課,教授九九乘法表在數學計算中的運用。那麼,九九乘法表對英國學生是否有用,這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對此,有教育界人士稱,因為語言系統、文化傳統不同,九九乘法表確實效果有限。不過,《一課一練》英國版將把九九乘法表改為當地學生熟悉的「12×12乘法表」。
  • MotoGP洛倫佐將在英國站前回歸
    Repsol Honda Team完整陣容將在本周GoPro British Grand Prix登場,這即代表傷兵Jorge 洛倫佐在 8周休養後就要回歸賽道。這位5屆冠軍車手在荷蘭站自由練習期間發生事故,並一直在復健中。
  • 既要過節又要防疫 英國年底傳統「啞劇」將在汽車劇院上演
    受啟發,英國年底假期期間的傳統「啞劇」,也以汽車劇院的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英國傳統啞劇,實際不啞。從頭到尾,演員們又唱又跳、又歌又舞,用誇張但卻風趣的表演,為大人孩子們演繹流行童話故事。往年年底假期,英國各大劇院都會推出這類型的舞臺劇。今年,一個英國舞臺劇團為兼顧防疫措施和傳統活動,以汽車劇院的形式推出傳統啞劇,迎來觀眾們的熱烈反響。
  • 國風儀式回歸 感受傳統魅力
    國風潮湧,驚豔的不僅僅是人們的視覺,更重要的是,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創新回歸。這個佳節,記者就去探一探國風到底有多熱。 穿上漢服行成人禮、中秋節行拜月禮;結婚儀式上鳳冠霞帔,用古老的禮儀結下愛的誓言……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人們在人生的重要時刻,更注重傳統文化的儀式感和精神內涵,參與者也喜聞樂見。
  • 回歸哲學的愛智慧傳統
    但我認為,國內先前的(也許包括當前的)哲學教育偏離這一傳統甚遠,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哲學知識的傳授上,把哲學當作了某種知識體系、某種命題系統、某種智慧形態,哲學教育變成了上課講條條、聽課記條條、考試背條條這一習慣的周而復始,造成了學生對哲學課的反感甚至厭煩,在一門號稱愛智慧的學科中,他們卻感受不到多少撞擊出的智慧火花。
  • 英國學校這樣慶祝傳統節日……
    英國不乏傳統節日,但往往是音樂抓住了節日的精髓,作為一種代代相傳的媒介,用歌聲將傳統延續下去。時至今日,英國人仍會慶祝許多宗教和傳統節日,而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獨特的歌曲、音樂和舞蹈。你幾乎找不到一個只有歌聲卻沒有舞蹈的慶典!
  • 回歸傳統 耕種自然(2)
    新華社照片,湖州(浙江),2019年11月20日回歸傳統 耕種自然11月20日,王陸良(右二)和妻子蔣淑芳(左一)在「璞心自然農場」跟農場工作人員合影。今年42歲的王陸良是浙江省湖州市織裡鎮人,2011年從服裝輔料生意改行,到吳興區埭溪鎮承包了400多畝地,和家人一起搬進了一棟農房,開始實踐傳統自然農耕。他不用農藥化肥,而用牛羊糞肥、草木灰、拋荒、間作輪種等方式種植水稻和蔬菜,並將自己的農場命名為「璞心自然農場」。
  •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1.19 星期四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我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近期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回歸,為我國政府持之以恆25年不間斷的走私文物跨國追索行動畫上圓滿句號。
  • VH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傳統數據分析在經濟實例中的局限與創新
    傳統數據分析手段在經濟實例中的局限與創新課程將會從回歸的概述和一些基礎統計理論出發,涉及的基本工具是多元回歸分析,最終目的是結合實例分析進行對回歸技術的討論- -包括經濟模型的理論方面、現有數據和分析數據的統計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
  •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國家文物局始終未放棄追索,與我駐英國使館、英國警方保持聯繫,長期關注進展。1995年4月,時任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文物三處處長李季、文物專家章津才,與我駐英國使館文化處工作人員於芃、時堅東鑑定英國警方查扣的走私中國文物。國家文物局提供1998年8月,國家文物局主辦、公安部和海關總署協辦的「打擊文物走私成果展」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