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國強的新文章,發表在《中國金融》雜誌上。今年十四五規劃的輔導讀本,編寫成員是易先生帶上國峰,國強不在裡面。
這篇屬於輔導讀本之外的編外解讀,既解讀十四五,更是總結今年的直達性貨幣政策。但劉來自財辦,為人__ __,且分管關鍵的貨幣政策司(見本公號文章,回復關鍵字 國強 獲取),所以他對未來貨幣政策的文章很重要。
前沿君結合易先生此前對十四五規劃的解讀文章,重點分析國強文章,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1,
現代化的貨幣管理
重申了近期提的一些貨幣政策思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貨幣政策跨周期設計、貨幣供應調控機制完善和現代化的貨幣管理。
1)貨幣政策跨周期設計是一個文縐縐的提法,其實本質就是說貨幣政策不能只看到當前,還要考慮今後,不能在應對危機時不顧一切的寬鬆,而要為未來的政策留下空間。
說到底其實就是一種抵擋各類要求貨幣寬鬆的一個話語體系:你別讓我寬鬆,我還要考慮明天怎麼辦呢,不能只顧今天啊。
其實我感興趣的是,這種跨周期的設計,央行對周期的判斷是什麼?貨幣政策從4月底5月初以來基本上就靜默了,但不可能一直靜默下去。下一步動作及方向是什麼?
既然要考慮跨周期,我相信對2021的政策變動應該是有預判的吧?貨幣政策打破靜默期會在2021年的什麼時候出現?
2)貨幣供應調控機制。
對於這點,國強的文章沒有特別展開。但之前易先生的文章將「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作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第一項舉措,而且展開了其內容,主要包括:貨幣供應與名義GDP掛鈎(見本公號文章,回復關鍵字 框架 獲取)、增強貨幣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完善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深化LPR改革等等。
但其中一句話特別值得注意:
完善中央銀行調節銀行貨幣創造的流動性、資本和利率約束的長效機制這句話被易先生放在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的第一點。說到底就是,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僅僅要考慮經濟、物價等因素,還要考慮龐大的利益集團——商業銀行的壓力和需求。
前幾年易先生反覆解釋,如何安撫商業銀行,幫他們補充資本、幫他們保持流動性平穩等,以提高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放貸的意願。現在直接將商業銀行面臨的三大壓力(流動性、資本、利率)約束放到了貨幣政策調控的框架之中了。
過去的貨幣政策調控,當然也會考慮商業銀行的壓力。比如財政要大舉增發政府債的時候,央行就要考慮商業銀行有沒有錢去吸納這些債券,所以就要降準釋放資金。
那麼,進一步推演,比如同業存單,這個和商業銀行負債成本密切相關的指標,如果偏離了央行的政策利率MLF過大的話,央行應該也是要安撫安撫的吧?尤其是央行還打壓了各類智慧存款、網際網路存款等等,降低了中小銀行的負債來源。(見本公號文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網際網路存款平臺的冬天也要來了》)
所以,未來在分析貨幣政策走向時,商業銀行的利益、壓力、訴求,必須是要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央行並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壓制住商業銀行的利益,所以當LPR在去年連續降低,今年初再大降之後,如果再壓低商業銀行的利差,會引起銀行的極大反對。
所以,今年金融系統讓利實體經濟1.5萬億,這樣的政策口號必須要更高層提出來,並作為目標。未來,央行仍面臨和商業銀行之間的利益博弈。(見本公號文章《五點乾貨詳解突來的「降息」:一場大博弈的開始》)
3)國強的文章還專門提到「現代化的貨幣管理」,什麼叫現代化的貨幣管理?
比如,前幾年央行不斷解釋M2為什麼走低,並且反覆解釋,M2是一個不太準確的指標等等(見本公號文章《殺死M2:小川對高槓桿率的認識為何發生重大轉變?》)。這幾年好了,反而又要回到不斷強化M2的掛鈎機制,搖擺不定。
M2是一個偏向數量型的調控工具,強化M2的數量調控,到底是不是現代化的貨幣管理呢?
此前,易先生在解讀現代貨幣政策時,提了一個框架性的定義,即包含目標體系、政策工具體系和傳導機制。但近來,在貨幣政策的清晰度和透明度有提高,但每個體系包含都內容都越來越混雜、含糊。
比如,在目標體系上,除M2之外,小川近來認真思考的物價指標的有效性,是不是應該包含資產價格在內?
再比如,在傳導機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含糊性。比如直達性或者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到底是什麼工具?除了比較明確的DR007和MLF兩個政策利率指標,和利率走廊的機制,其他的價格信號如何與政策利率掛鈎,比如上文所述的同業存單利率、比如債券市場的國債利率,和這些央行的政策利率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再比如在工具體系上,對於MPA這個工具和貨幣政策的工具,如何區分?央行現在也承擔了很多的監管職能,在大擴權(見本公號文章《大央行歸來!》),這些工具和貨幣政策工具如何清晰定位?
這些都是未來貨幣政策進一步清晰化、現代化要思考的問題的,但近期看來,目標、工具和傳導體系都仍比較含糊。
2,
繼續壓房地產貸款
在國強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
健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根據形勢變化和市場需求,精準設計激勵相容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這又是一個文縐縐的表述,其實質不過是讓金融機構不要把錢都貸給房企和居民按揭貸款了,而是要給到政策引導的方向,一個方向是小微,一個方向是製造業。
之前,央行副行潘gs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說過:
央行根據防範房地產金融風險和穩地價、房價和穩預期的目標,逐步實施房地產及貸款集中度、註明債務收入比、房地產貸款風險權重等宏觀審慎政策工程。這裡面涉及到壓降房地產貸款的具體辦法,設立了多重指標,其中最要命的指標是房地產貸款的風險權重。後來易先生在房地產調控相關文章時,沒有提到房地產貸款風險權重的問題。
但壓房地產貸款一定會做,又不好大張旗鼓地說,所以就叫「優化」了。
3,
央行直達推動新技術規模化應用的工具是什麼?
國強的文章中說:
設計和創新具有撬動作用的直達工具。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形成金融、科技和產業三角良性互動。"形成金融、科技和產業三角良性互動",這個表述是鶴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提出來的,希望上海在這方面做到。
由衷希望上海在金融、科技和產業良性循環與三角互動方面進行新探索。
此後,三角互動這個提法在決策層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最近陳yuan也有一篇文章談科技與資本,文章評審名單列了一大批的決策智囊,提出了一個雲山霧罩的概念,所謂的科技鏈網結構。
但在我看來了,陳的這個思路是一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超級計劃經濟思路:
「頂層規劃」:通過高層有序地關注不同重點,把各領域學科的重點都掃描出來,組織頂級專家學者制定科技發展規劃。「信用注入」:為國家確定的重大科研項目、主體注入國家信用,給予財政、稅收、金融、人才、智慧財產權、法律等全方位政策支持。「逐層分解」:依託科技規律,採用自下而上自發參與、自上而下競爭性選擇的方式,通過上一級節點專家決策,分解形成下一級研發節點,同時相應分解國家信用,最終形成完整的科技鏈網結構……
我不認為陳的這個思路是有效的,也不認為這是央行認同的思路。只要易先生在,央行的政策還是不會偏離市場思路太遠。
科技創新是需要,但在現在市場經濟體系下,靠國家注入信用,大水漫灌,也許會有些用,產生一些成果。但很難產生市場競爭力的成果。比如,可以搞出不需要市場化的兩彈一星,但不一定搞得出作業系統和晶片。
中國經濟要實現突圍,確實必須在科技創新上突破,這需要科技、金融和產業之間實現良性互動。上海方面的突破,應該主要是指科創板上的實踐,讓科技創新企業能更方便地在資本市場融資,並培育一些新的創新產業。
高層不斷地提三角互動,會倒逼下面各種人出主意。國強的文章中說,要設計和創新具有撬動作用的直達工具,其支持的不是應對疫情的小微企業,或者之前的棚改,而是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
科技創新企業在市場上已享有很高的估值了,市場會給其定價。而且對一些重點科技領域,政府產業基金,甚至政策性銀行也有不少支持。那麼需要動用央行要直接介入科技創新的撬動工具,這會是什麼?
此前易先生的文章對於這個三角互動,提的是「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打造資金鍊」,這裡的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打造資金鍊又到底是指什麼工具?
央行的水龍頭對準了誰,誰不起飛都難。那麼,理解易先生和國強所指的科技創新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工具顯然十分重要。
4,
新型互利合作關係
「推進金融雙向開放,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這個話說得有些拗口,但又很重大,之前在易先生的文章也有相同的表述。
雙向開放很重要,過去的雙向開放都是管道式的開放,比如深港通、滬港通、債券通等等,後來把QFII額度取消了,資本項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
現在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肯定不是過去的合作關係,這種新型關係要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這為資本項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提供了進一步的想像空間。
此前易先生文章的表述是: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
既然是新型互利合作,那一定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我允許一定程度和範圍的人民幣自由兌換,但你也要對我開放,比如更多的人民幣結算,或者更多的人民幣儲備等等,以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我相信,易先生和國強這樣說了新型互利關係,一定會有一些新動作出來,等等看吧。(見本公號文章《重磅信號!小川、LL發言透露資本項可兌換改革或將闖關,將影響所有資產價格》)
5,
新名詞舊名詞
這篇文章主旨是講直達性的政策創新的,其實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
在小川任內,一度對於貨幣政策到底是總量性政策,還是結構性政策,發生過很大的爭論(見本公號文章《新行長首秀演講的話中話》《火速分析:央行年中工作會議背後的信息》《詳解央行年度工作會議:2019年央媽的心思都在這》等)。
其中尤其是2014年央行突然通過PSL專門對棚改開了水龍頭,導致了資金通過棚改貨幣化補貼,流向了三四五線的房地產市場,帶來了那一輪的小城房價暴漲。(見本公號文章《小城房價大漲解碼:棚改往事》)
在這輪爭論之後,小川說過一句話,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
但是這幾年在這個問題上又出現反覆,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調出現了問題,財政本來更多地管結構、管定向,但財政在這方面發揮作用不夠,所以貨幣又開始搞結構性的調控,定向給一部分領域、一部分企業資金。這雖然說是直達,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扭曲市場競爭。為什麼你可以直接從央行那裡得到資金呢?
另一方面是海外央行的情況也出現了變化,美歐央行都不僅僅是管總量了,而是廣泛地介入結構。這輪疫情應對,美聯儲似乎可以滲入金融市場的每個毛孔。海外的做法,國強的文章裡也專門舉例了。
這兩方面因素導致了中國央行正在大踏步地朝向結構性的調控,將貨幣政策結構化、定向化、精準滴灌。上文說的撬動科技創新規模化應用的設想,也屬於直達和定向政策的範疇。
國強的文章主要總結了直達的工具,傳統的是再貸款、再貼現,今年新創了兩個——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
這些直達政策這加大了央行的權力,尤其是央行地方部門的權力,使得在地方微弱的存在感得到增強。
過去一般是叫結構性貨幣政策,但今年發明了新名詞,叫直達。貨幣也直達,財政也要直達,已經上升到總結經驗的高度,但卻少見對帶來問題的反思。
關於綠色金融最近也比較熱,就不專門分析。更多分析,歡迎付費入圈。
圈內分析一則
1,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到現在,終於是到了一個節點,今年以來,從對美團、社區團購、螞蟻的質疑,對科技公司整體包容、審慎的環境正在發生質變。甚至可以說,2020年是中國反科技浪潮的元年了。
今天郭的講話已經集中談到了金融科技相關的問題,雖然目前說的是「有待深入研究和解決」,但是他這個層級說出來,顯然其反思的層次已經進入了科技決策層,就看下一步怎麼行動了。
比如,對於金融科技公司「贏者通吃」,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滴滴和快的補貼大戰那會,很多這個領域的學者說,贏者通吃成了一個解釋網際網路領域的壟斷和傳統壟斷不能一樣看——金融科技就是贏者通吃,做到規模、降低成本,給消費者帶來好處。我前幾年不只一次聽到一些智囊這樣解釋存在的現象。但是,現在補貼大戰已過去好多年,一些網際網路巨頭佔據了市場之後為非作歹,殺熟,抬價,各種都可以玩得很溜。
所以,現在這個語境下,「贏者通吃」就變成了一個負面的詞彙。網際網路平臺反壟斷指南的徵求意見稿就是解決這個問題,過去的反壟斷法主要針對三種情況,壟斷協議(串通定價)、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等等。
郭對於串通的反壟斷法是否能針對網際網路的新現象,他沒有下結論。但中國只要看準了一個東西有問題,有一百種辦法制定一千種規則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並不會阻礙下一步採取的行動。
再就是涉及到是否阻礙新機構進入,這是一個相當老的問題。當時某雜誌封面「狗日的騰訊」其實就是典型,一些小公司開發了一些新產品,馬上就被收購,小公司就很難成長起來。但如何判斷,我認為應當謹慎,收購是市場行為的話,很難說這樣就不好。
中國的網際網路的深度和廣度都足夠大,所以這些年在阿里騰訊佔據頭部的情況下,竟然能夠成長出字節跳動出來。同樣在阿里京東的背景下,也能成長出拼多多。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很快,很容易幾年之年就換一個新工具,對平臺的忠誠度並不強。這也給新產品成長帶來機會。
現在來判斷是否就涉及壟斷,我認為要謹慎。網際網路巨頭長大後有很多問題,但去解決具體問題就好,如果要動根本,來一些拆分之類,我覺得對中國經濟不是好事。網際網路仍然有較高的效率,仍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中國的行動支付如果不是這些公司衝鋒陷陣,靠傳統的國企根本不可能做起來。
現在的風向對網際網路公司不利,但罪不至於拆分吧。個人觀點。
2,
對於金融基礎設施。從郭的講話來看,似乎想把阿里騰訊等納入其中,而且提出了「精準拆彈」,消除新的系統性風險隱患。不知他指的系統性風險隱患是什麼?
因為金融基礎設施的監管,雖然高層會議審議了相關文件,但是從來沒有公開,這個事情在官僚體系內部打架都沒打清楚,央行現在挾新央行法而來,大幅擴權,管天管地。但是金融基礎設施為什麼不能分散?為什麼市場體系成長起來的第三方支付(仍然是依賴於銀行的清算系統)不能獨立發展?什麼樣的金融基礎設施才是靠譜的?一定是國有的嗎?
我認為不見得。中國金融市場足夠龐大,基礎設施的類型也足夠多。全部集中在國有手中也不一定就能管好。如果說有什麼系統性風險,過去確實存在,主要是餘額寶急速膨脹,到來的集中贖回的風險。現在這幾年的監管,基本也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觀察來看,郭說話的特點,總是__ __ ___ ___ __。(此處繼續省略若干字對過往的評述,圈內可查看)
我認為,對於市場成長起來的東西,還是要儘量包容、審慎,保持活力。有問題解決問題,不要急於全部收編,不要急於拆。
3,
數據保護和確權的問題也是如此,最近對這方面的討論很多。之前貴州也搞過諸如數據交易所,後來也沒什麼聲音。數據是誰的?數據是用戶的。郭說,各國法律似乎還沒有準確界定數據財產權益的歸屬。我認為,這是不是就是中國?因為歐洲的GDPR可是夠嚴格。
中國前期基本上處於裸奔的狀態,所以李yh才會說,中國民眾願意以隱私換便利。這個話似乎也沒錯,中國文化對隱私的重視沒那麼強,但是網際網路公司的頭說出來怎麼聽怎麼不對勁。
他的講話中說,「需要儘快明確各方數據權益,推動完善數據流轉和價格形成機制」,這到底是指什麼?數據如何流轉?騰訊、阿里各有各的龐大的數據,至今微信已經產生了海量的內容,但這個內容的檢索功能仍未開放,沒有爬蟲可以去追蹤微信公眾號的數據。
那麼,這些數據未來一定要開放嗎?阿里京東有許多用戶的交易數據,這些數據與企業經營行為直接相關,這些數據如何確權?如何交易?
中國希望發展大數據產業,但又眼紅大公司掌握大量的數據,也沒有真正想保護民眾的隱私權,所以就顯得很糾結。當然,對數據確權和流轉,我沒什麼研究,也希望有熟悉的圈友一起討論。
圈內讀書筆記一則
最近幾年國內出了不少反映美國社會問題的著作,主要是川普帶來的反思。之前的《鄉下人的悲歌》是一本個人化的敘述,而這本書(《故土的陌生人》)則專門深入紅州,進行細緻地調研,了解茶黨群體深層次的內心世界和種種悖論的背後,當然作者是位左派,堅定地支持環保,可為什麼她所訪談的茶黨群體明明是汙染受害者卻堅決反對環保?
她還觀察到這些群體普遍對「插隊」現象的不滿,以及探討深層次的複雜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奧bama執政帶來的反彈,在歐巴馬的新書中,aoba馬顯然對茶黨群體寫得太膚淺了,雖然他的書開篇就反思了為什麼結束後是川普這樣一個人當選。希望下部奧bama有更深入的反思。
看完這本書對美國社會政治僵局、複雜的社會政治問題有更深刻的了解。拜d要成功不在於如何應付民zhu黨,而是如何安撫這批人,數量不小。
作者在文末提出了一些解決思路,她自己也去大學講座,一些NG==O也行動起來化解這些僵局。這本書的存在,也說明美國社會仍充滿彈性和活力,給予時間和耐心,應該是有可能化解這些問題,這也是這個時代最嚴峻的挑戰和問題。問題清晰,但藥方仍是不確定的。
看完這本書,我很想找一本寫桑de斯群體的書來看,了解左派社會主義到底為什麼,以及在想什麼。世界在深刻分裂,拜D的中間道路可以挽救分裂,重建美國和世界的團結嗎?或者是失敗再來,下次來一個特lang普?
圈內讀書筆記之二
一個地區治理失敗有很多種原因,但一定有一個原因是宏觀政策的失敗,僵化的匯率制度、不斷增加的赤字帶來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與之伴隨的是貧富分化、民粹主義泥潭。這本書(《掉隊的拉美》)作者出生於拉美,但他不是左派,沒有停留在簡單地罵罵華盛頓共識,說一些看似激烈的批評自you主義的話語。他看到了曾經隱藏的希望,也看到關鍵改革被忽視,同時也分析了這一系列問題背後歷史、文化等種種原因。
除了隔一些年就出現的貨幣危機,抑或是一些關於大宗商品的消息,拉美在這個地球的存在感越來越弱。在反覆的失敗之後,這個地區大多數政客偏愛民粹主義,但這味藥卻從未治好過他們的病。可悲的是,這個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可能仍會踩在失敗的泥潭裡,少數國家可能可以見到光明的前景。
我是研究了中國一些地區嚴重的債務問題之後,找一些拉美的書來看,翻開這本書後停不下來,見縫插針抽時間看完。中國和拉美差距很大,但是宏觀政策的僵化,尤其是匯率政策僵化的教訓仍值得警醒。
中國正在享受前期封閉和美元疲軟帶來的紅利,這幾年都會有大規模的外資流入,但中國的外債增長也很快,尤其房企。不過,中國的宏觀部門還是較為務實,每天都會盯著各種數字看,並且改進政策,只是未來可用的選項逼仄,更考驗高超的宏觀管理水平,以及在眾多目標中能夠有優先次序和取捨。
歡迎付費入圈。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付費,付費時請同步留言備註可以添加您的微信號的信息,先加微信再邀請入星球,僅付費不留言前沿君將無法添加您。部分付費用戶留言錯誤,無法添加,請在本公號後臺對話框發消息或本文末留言聯繫前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