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10月,江山市共百歲老人有58位,其中最長壽的為106周歲。10月28日是重陽節。節前,筆者走進5位百歲老人家中,探訪老人們的長壽秘訣,發現雖然每人經歷不同,愛好各異,但這些壽星有共同點:心態平和、飲食規律、兒女孝順。
鄭金有:抗戰老兵不服老
百歲老人檔案
姓 名:鄭金有
出生年月:1915年9月
住 址:雙塔街道楊敦村
興趣愛好:讀報、寫字
養生秘訣:自覺控制飲食
筆者抵達雙塔街道楊敦村鄭金有的家時,他正在兒子鄭澤仁的陪同下,觀看黨的十九大新聞。
鄭金有今年102周歲,1937年參加抗日戰爭,在戰爭中耳朵受傷,聽力受到影響,因此家中電視聲音調得很大。
據鄭澤仁介紹,父親為人和善,1951年土地改革時,在區公所幫助丈量土地、寫土地證。之後,他便回到村裡安心務農,農閒時節擔任過村裡的冬學教員,教村民識字;曾擔任生產隊會計。
「父親寫得一手好字,平時鄰居上門求字,他總是有求必應。」鄭澤仁自豪地說。因為聽力不好,他們之間的交流需通過寫字。但父親思維敏捷,只要把關鍵字寫下來,他就能看懂什麼意思。
筆者在紙上寫明來意,老人看後,向我們點頭微笑,並從身邊的煙盒中抽出香菸,想遞給我們。老人喜歡抽菸,每天都會抽一下,但抽幾口就會摁掉,過一會想抽了再點燃。
鄭金有喜歡看書讀報,一份報紙經常從頭看到尾。家人為了保護他的眼睛,減少了他讀報機會。可每當他看到報紙,就會大聲叫道:「報紙!報紙!我要看……」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兒子鄭澤仁與鄭澤民輪流照顧父親,晚上和老人睡一起。老人的臥室裡放滿了營養品,「父親吃東西並不忌口,但自覺控制食量,豬蹄、紅燒肉、白切肉之類,給他夾再多,他也只吃兩三塊。」二兒子鄭澤民相告,父親喜歡玉米疙瘩、紅薯等粗糧,常回憶過去貧苦的歲月,感嘆如今的美好生活。
王祥根:童心未泯壽自高
姓 名:王祥根
出生年月:1914年9月
住 址:虎山街道金塢村
興趣愛好:搓麻將
養生秘訣:合理飲食,保持童心
今年103周歲的王祥根,四世同堂。老人有兩女一子,他一直和兒子王陽修一起生活,日常起居由兒媳王衰日妹照料。老人思維清晰,但聽力不好,需大聲和他講話。
老人年輕時也抽菸、喝酒,80多歲時因長期咳嗽,便戒了煙,後來年歲漸長,酒幾乎不喝了。由於大部分牙齒已經脫落,老人喜歡吃軟的食物,不挑食,但王衰日妹還是儘量每天變換著菜式。老人喜歡吃甜食,有時早上會用紅糖拌粥吃,平常零食以香蕉、柿子、蛋糕等軟、甜的食物為主。
老人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上七點多起床,七點半左右吃早餐,十一點半吃午餐,五六點鐘吃完晚飯後,洗漱完畢就上床睡覺了。「這幾天天氣涼,他白天在家附近走走,其餘時間大多躺在床上休息。」王衰日妹說,天氣晴好的日子,老人會到村口走走。
十多天前,王祥根竟然走到3華裡外的地方剃頭,剃好了又走回來。看到兒媳一臉緊張的神情,老人笑著安慰她:「我覺得精神挺好的,就出去走走。」
為了照顧老人,王衰日妹平常不敢出遠門。一個多月前,老人出去走路的時候摔了一跤,額頭摔破了。好在醫生診斷後告知,老人只是擦破了表皮,並無大礙。除了前年摔傷手臂,在床上躺了40多天,老人平常身體狀況挺好,連感冒也很少。雖然已103周歲,但老人不怕冷,冬天從來不用熱水袋等取暖物品。前幾年每到下雪天,還會玩心大發,在門口堆雪人。
老人不識字,也不愛看電視,平常最大的愛好是搓麻將,90多歲時仍經常和村民一起搓。「這幾年不怎麼去搓麻將了,但還是喜歡去熱鬧的地方。」王衰日妹說。
盛冬香:命運坎坷不悲觀
姓 名:盛冬香
出生年月:1916年10月
住 址:上餘鎮餘航村
興趣愛好:剪紙、聽戲
養生秘訣:喜吃粗食
生活簡樸
上餘鎮餘航村的百歲老人盛冬香穿戴整齊,正喜氣洋洋地坐在客廳裡,接受晚輩和親友的祝福,這天正好是她101歲生日。
盛冬香出生在龍遊縣湖鎮鎮,小時候纏過足,因家境貧寒未上過學。婚後沒幾年,丈夫不幸去世,此後她沒有再婚,含辛茹苦地將一對兒女拉扯大。1958年,由於生活困苦,她帶著兒女逃荒到上餘鎮餘航村。
在村民的熱心幫助下,母子三人的生活慢慢穩定下來。「那時我母親主要靠務農維持生計,還要照顧我和妹妹,真不容易!」老人的兒子徐柏林感慨地說,母親一生命運坎坷,飽受貧窮、戰爭帶來的磨難。如今四世同堂,一家人其樂融融。
「這身衣服是我孫子和孫媳婦買的,我很喜歡。」盛冬香操著略帶龍遊口音的江山方言,語氣中洋溢著滿足之情。她平日起居由兒子兒媳照顧,女兒一家人也時常上門探望,日子過得舒心。「他們一家人脾氣都很好,與鄰居和睦相處。老人是我們村的大壽星,身體這麼好,我們也很高興。」一旁的鄰居說道。徐柏林表示:「從小母親就教育我們要與人為善、樂於助人,我們一直記在心上,並身體力行。」
徐柏林捧出一疊精美的剪紙作品:「村裡不管哪戶人家有喜事,都喜歡讓我母親幫忙剪『囍』字,大家都誇她剪得好。」徐柏林自豪地說。
盛冬香性格安靜內斂,生活簡樸,生活作息較有規律,愛聽戲曲。老人一般早上7點起床,晚上8點睡覺;平時飲食清淡,喜吃素菜、番薯粥等。「她總覺得『麻煩』我們不好,有時候趁我們沒注意,會悄悄把自己的衣服洗了。」徐柏林無奈地說道。
何瑞敖:心態平和兒孫孝
姓 名:何瑞敖
出生年月:1917年10月
住 址:清湖鎮路口村
養生秘訣:心態平和
不挑食
清湖鎮路口村的百歲老人何瑞敖家中,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可「年輕」多了。
「我爸視力比我們還好呢,看報不用戴眼鏡。」一旁的小兒媳毛子梅樂呵呵地介紹。老人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上六七點起床,白天看會兒報紙、電視,中飯後休息1個小時,晚上7點入睡,常年如此。
老人育有兩子一女,大兒子和小女兒已過世。他和小兒子一家生活已37年,從沒有和晚輩拌過嘴,三餐和洗護照料則由兩個兒媳輪流負責。
老人胃口好不挑食,一頓能吃一碗飯,喜歡吃雞鴨鵝肉,尤其喜歡吃麻餈、粽子等糯米製品。兒媳們每天煮一個雞蛋給他,有時蒸有時炒,變著花樣。
「除了2005年,摔倒住院過一次,平時身體都很好,也很少感冒。」毛子梅介紹,自家院子裡種了棵柿樹,每年柿子成熟,公公會用竹竿製成的工具把柿子一個個鉗下來。柿子樹有三層樓高,夠不到的地方,老人會爬上三樓再用工具鉗,年年如此。看見院子裡樹葉掉落,老人常去打掃。
毛子梅介紹,公公喜歡搓麻將,還會算牌,孫女就買了一臺麻將機放家裡,下雨天常有鄰居來玩。現在他年紀大了,別人嫌他慢動作,不怎麼和他玩了,他就在邊上看,能站著看一個半小時,有的年輕人都站不了這麼長時間。
老人年輕時在家務農,經歷過艱辛,小兒子還不到兩周歲時,妻子就去世了。長輩們都勸他把孩子送人,可他捨不得,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把孩子拉扯大。
老人心態平和,從不說人閒話,更不說人壞話。有些鄰居和他打趣:「兩個兒媳婦,哪個做的飯更好吃?」可是不管他們怎麼問,他從不回話。兩個兒媳,他同樣對待。或許正因為如此,老人贏得了家人的尊敬。
鄭樟淑:心靈手巧閒不住
姓 名:鄭樟淑
出生年月:1918年8月
住 址:市區中秋橋
興趣愛好:手工針織
養生秘訣:喜歡喝茶,勤勞樂觀
百歲老人鄭樟淑住在市區中秋橋33號。「前幾天,家住衢州的女兒來看我,給我買了衣服、鞋子……」聽說有人來訪,老人很高興,特意換上了唐裝。
1918年出生的鄭樟淑老人,膝下有4個子女,如今已四世同堂,前兩月她剛過完虛歲百歲生日。目前與71歲的二兒子葉新龍住在一起,日常生活起居由他照顧。在兒子的精心護理下,老人身康體健,近5年都沒進過醫院。
老人在兄弟姐妹9人中排行第7。在江城被日軍侵佔的歲月裡,逃往江西贛州等地避難,以做裁縫謀生。當時,葉新龍的父親正在當地某飛機場擔任譯電員。一次,父親陪姐姐去裁縫店,碰見端莊賢淑的母親,因是老鄉,倆人逐漸產生好感。當得知母親還沒有大名時,便為她取名「鄭樟淑」。後來,他們在異鄉結為連理,生下三子一女。
鄭樟淑一生勤勞,或許這正是她長壽的秘訣。1958年,鄭樟淑的老伴因病去世,她沒有再婚,獨自把4個孩子拉扯大。為了生活,她曾和二兒子一起,扛著縫紉機,前往偏遠山區,上門給人做衣服。無論是複雜的嫁衣還是簡單的童裝,她都能做,且式樣和質量都不錯。直到80歲時,她還常常做些鞋墊、織些毛線衣帽,拿到江濱等市場賣。
聊到做衣服的往事,老人立馬來了精神,拿起身邊的一捧「塑料花」,要向我們展示。葉新龍說,母親心寬愛美,經常隨手剪出一些花飾來裝扮自己。
老人喜歡喝茶,葉新龍每天都要準備滿滿兩熱水壺的開水。老人吃東西不挑剔,上了年紀牙口不好,喜歡吃燉得爛爛的肉、肉皮。還愛吃辣,喜歡吃橘皮醬、豆腐乳。
老人慈眉善目,總是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在中秋橋附近,鄭樟淑受人敬重,鄰居們都稱她為「老太」。
(原標題《期頤之境皆有道——重陽節,我們走訪百歲老人》,原作者韋耀綺 孫爾春 朱永春 何小麗 饒桐劍 徐麗蘭。編輯汪碧瑩 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