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首日的早上11:20分稍後,關於高考作文的信息都會刷屏朋友圈,熱議是否押中,是否搞怪,是否難寫。作為一個業餘碼農,我也會懷著三分玩樂的心態圍觀一下,甚至會構思一下自己要怎麼寫。
今年雲南省考的全國III卷作文是一副漫畫,它刻畫了最後一節課上師生的關係問題——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這種作文,大家都會寫,寫得也都八九不離十,但是,想要寫得出彩,還是比較困難的,除了精美詞藻堆砌、奮力煽情之外,並沒有多少好辦法。
對於這一類以感情為核心的作文,我認為要寫好需要有四種能力:一是要會講故事,二是要會抒情(思辨文是講邏輯),三是要能背誦,四是要會遷移。
1、故事
故事常常是作文的引子,它是對一件事的基本描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寫全國III卷作文題,要交待漫畫的內容——「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引出老師在畢業之時流露出的師生感情,這是讓你的作文與材料產生「關係」的聯結點,是這個聯結點讓作文不會跑題。不會寫作文,開頭講故事(描述事件),這是套路。我的作文包括本文,開頭的第一段幾乎都是故事(事件)的描述。
2、抒情(思辨文是邏輯)
抒情不是空談老師的崇高、偉大、奉獻,而是要用生活細節來表現老師的日常。因此,抒情最好也是在講一個故事或幾個故事的基礎上來實現——比如,老師如天(帶我們飛翔)的故事;老師如地(承載我們成長)的故事;老師如碗裡的大洋芋(教給我們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故事,等等。
此外,師生關係作為一對「關係」,感情是雙向的流動。因而,既要寫老師對學生的感情,也要寫學生對老師的感激、眷戀。
對於思辯類觀點文而言,不需要抒情,而需要在講故事之後,引出觀點和進行邏輯論述。
3、背誦(閱讀是基礎)
我雖是一個文科生,思維卻常常更像一個直腸工科男(我的第二個學位是工學學士學位)。我的腦子裡有一點邏輯,但少有故事,抒情也不是我的特長,動人的精彩名句(原文)背誦歷來為我所遺恨。背不出的作文素材,在考場上絕無可能原文引用,我前幾天在寫《高考日,關於「愛」的反思》所用素材基本靠抄,真要上了考場絕對是一個可憐的娃。
4、遷移
如果不太會背誦,「遷移」能力就較為重要,「遷移」可以讓你適當避開背誦的弱點。
如果讓我為高考作文作一個詞的歸納,我就用這兩個字——關係:人與人(自我)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物品)的關係,人與社會(歷史、文化、國家)的關係。
高考作文,萬變不離「關係」。2019年高考的作文主題「勞動」(全國Ⅰ卷)、「歷史事件」(全國Ⅱ卷)、「師生關係」(全國III卷)、「奧運我最愛」(全國漢語試卷)、「文明的韌性」(北京卷)、「愛國」(天津卷)、「中國味」(上海卷)、「個性及文化的多元」(江蘇卷)、「作者與讀者」(浙江卷),均在「關係」之中。
「關係」與「關係」之間,是有「遷移」的。
「遷移」,簡單地說,就是這裡的道理,可以用在另外一處。比如,人與人的關係,你可以用來寫文明、文化、國家之間的關係;寫這兩類人的關係,可以「遷移」寫另外兩類人的關係。
「遷移」有一個特別大的好處,你可以通過「遷移」別人的名句,構思出自己的表述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觀點)。
舉一個小例子,用寫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素材,」遷移「用來寫師生關係:
龍應臺《目送》裡的這一句,經常用來寫父母子女關係,我前幾天寫《高考日,關於「愛」的反思》中也用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換成師生關係,只要記得龍應臺的文字大概,就可以這樣「遷移」來寫,我試寫如下 ——
一日為師,終身如父。所謂師生一場,只不過意味著,老師和我們的緣分,從走進同一間教室那天開始,今生今世,再不中斷。三年時光飛逝,在畢業言別之時,老師目送我們的背影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在道路轉彎的地方,我們沒有回頭——每一個想要表現得堅強的孩子,都不希望老師看到自己雙眼垂淚的樣子。(說明:此種寫法是否合乎高考作文規範,未請教過語文老師。)
我在公眾號碼字有幾年了,雖然好些文章我如今回頭也讀不下去,但對於寫作文的感悟還是有一些,上圖是我曾經做過的一個總結。
如果說寫作文需要講故事、抒情(或邏輯)、背誦、遷移四種能力,那麼我更多的是有一點「邏輯」能力和「遷移」能力。甚至,我眼裡的「遷移」,也只不過是同一套「邏輯」,把它運用到不同的地方。
我碼字實際上是圍繞「邏輯」+「遷移」的觀點文書寫模式,它有一些特別的好處(套寫容易下筆),也有一些特別的壞處。生活中,有一種人,什麼事情都說得一套一套的,好像真理在握,常常令人討厭。在公眾號上碼字,寫什麼事都寫得出一點道理,又都是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註定會成為討一些人嫌棄的人。但是,寫作文的前提就是你要找得到表達感情或想法的那一套一套的東西,不要怕遭人嫌棄。
用「故事」+「抒情」+「背誦」+「遷移」的書寫模式寫情感文,就較少出現上述情況,就如詩和遠方,它描寫的是人心,人心大同,更容易走心。
高考日,關於「愛」的反思
阿德勒眼中的懶孩子
關於「斑鳩的覺醒」:談教育,微言發低聲;評時事,亂飛小毒針;讀閒書,花眼看人生。
作者唔路過:70後中年男,「斑鳩的覺醒」主編及主筆,「有文憑,沒文化;有學歷,沒學識」的養娃熊爸,忝為中學圖書管理員,業餘小碼農。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轉載請留言獲取授權,需標註作者(唔路過)及公眾號(斑鳩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