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羅書銀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34#畫廊1#展覽13
作為具有指向性的畫廊聚集地——798藝術區,在很長的時間裡,它都代表了當代藝術最實驗、最前沿之地。
幾年前,還有許多聲音在討論:798藝術區「應該重藝術還是重商業?」
對798藝術區的畫廊和藝術機構而言,除了一直困擾它們的越來越高的房租,和大量湧入的商業機構的擠壓。這幾年又被「大眾趣味」和「看展經濟」衝擊著......
798藝術區,最熱門拍照打卡聖地,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狀
798現狀:被大眾趣味佔領的藝術區?
如今,在798藝術區內觀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798藝術區內,與藝術機構數量相媲美的各種商鋪,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798藝術區進入,兩條主要幹道上,林立的商鋪數量不亞於畫廊及藝術機構的數量。這些大大小小的咖啡館、甜品店、餐飲店、茶室、服裝店、手工藝品店、唱片店、舞蹈工作室等等,使798藝術區偏離了早期單純的藝術區功能,今天,用「綜合的藝術類商圈」來形容它也許更加貼切。
在798藝術區拍照打卡的年輕身影,圖片來源於網絡
藝術區裡,到處都是穿著潮流時尚,打扮精緻的小哥哥、小姐姐們。
他們舉著手機,在街道、塗鴉、戶外雕塑、咖啡廳、藝術機構門前······留下一張張青春靚麗的身影。
趙旭、Y&Z—— 幻·夢 幻藝術中心第一空間
2020年3月16日-6月16日
門票:89單人票 69學生票
近一兩年開始,798藝術區內大部分的機構都開始收門票。位於主幹道沿街的重要畫廊、藝術機構,每家的門票從5元到100元不等,而像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木木美術館等這樣的機構,門票大多在100元以上。
機構收費設置門檻,希望把過多的遊客擋在門外,但顯然,如今的觀眾已經是願意為看藝術展覽買單的人了。
UCCA Logo與遊客,圖片來源於網絡
特別是園區內UCCA、木木美術館等機構,門票甚至已經成為了他們年度最重要的收入之一。
UCCA旁邊的灰盒子咖啡,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一位許久沒有到798來看展覽的媒體朋友告訴我:「來798看展,逛了一圈,沒看到幾場有意思的免費展覽,最後反而去了咖啡廳。」
這些觀展人群帶來的文化消費趣味,以及越來越多和藝術無關的商鋪對畫廊、機構造成了雙重的壓力與衝擊。
在UCCA內拍照打卡的潮人,圖片來源於網絡
衝擊
「大眾趣味」與「看展經歷」衝擊下的藝術機構
當藝術區裡的當代藝術展覽主要觀看對象不再是圈內人,反而轉向圈外,這是一個值得引起關注的現象。
2019年6月14日 「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現場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大眾帶來的不僅僅是園區內機構可觀的門票收入(據了解,去年UCCA的畢卡索大展,其門票收入甚至是它剛創辦幾年的總和),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觀展人群背後隱藏的商機。
「金湯」2020北京當代·藝術展藝述單元主題展開幕現場
策展人鮑棟談到:「中國現在已經是最大的奢侈品、汽車、紅酒市場,顯然也是最大的房地產市場等等,總之,在高端消費領域,中國在全球目前都處於領先地位。」
「如果是這樣,中國為什麼不能是最大的藝術品消費市場?」他說到:「今天,當我們在談論人均電影院的熒幕量時,反觀我們人均美術館、藝術機構、畫廊的面積,實在是太少了。」
因此,鮑棟認為,中國缺乏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原因,正是公眾對藝術品的認知和了解還不夠。而認知、了解的前提便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看藝術展覽,了解藝術作品。
2020公共單元直播內容版塊:「釋」Releasing,策展人尤洋正在進行直播
顯然,這種了解是雙向的,除了美術館機構、畫廊向公眾輸出它們所推廣的當代藝術展覽,畫廊和機構也在試圖了解大眾的審美與趣味。
藝術家胡向前與音樂人五條人的直播賣貨(藝術品)
比如疫情之後,畫廊、機構紛紛開設抖音、B站帳號,學習、研究短視頻博主們的內容,用這種新的方式來推廣它們的展覽;還有做直播賣貨(藝術品)的等等,都是機構主動向大眾審美靠近的體現。
「劉剛:共有秩序」展覽開幕現場,蜂巢當代藝術中心,2020年
有時候,畫廊、機構在做展覽時還會特別在展廳裡設置一兩處適合拍照打卡的地方,也許這能為他們的展覽吸引到一些網絡紅人的關注。
798藝術區內,上一代藝術家留下的雕塑,圖片來源於網絡
和幾年前對798藝術區商業化的導向性批判不同,今天的這些變化是好是壞似乎定論尚早。但早已經引起了圈內人士的關注。
尤其對那些上一輩的有情懷的藝術家、行業人士而言,798早就不再是一個「談論藝術的地方」。甚至是作為80後的年輕策展人崔燦燦,也認為798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學術和先鋒性,這讓人感到非常遺憾。
木木美術館X陸揚個展「腦髓天國」現場,2017年,展覽開幕吸引了一大潑奇裝異服年輕人
然而,在更年輕一代的從業者看來,卻並非如此。
媒體人、評論者郭成就對「大眾化」趨勢持贊成的態度,他認為,這反而是如今文化藝術更加有活力的體現。
郭成還認為,不僅如此,與十年前相比,今天不僅僅是批評家有權利對展覽提出批評,大眾批評也應該有他們的話語權。
「10年來,我們的觀眾成長了。對觀眾而言,今天『買票看展』已經基本上達成了共識。買了票就表示認同,同時也就有權利批評:『我看不懂,是因為展覽不好。』這和之前不花錢買票看展是不同的,那時候,觀眾不懂,自然也不敢說。」郭成說到。
畫廊周北京2020,圖片來源於網絡
專業圈層
與大眾趣味相對的,是專業圈層的藏家趣味
畫廊周北京總監王一妃曾談到她職業選擇時的困惑:「我之所以放棄畫廊經理人,選擇更傾向於支持學術的平臺,是我看到藝術生態中的一些問題,以及希望能幫助它做出一些改變。」
在她看來,中國藝術品市場是一個由收藏家主導的市場。在收藏家收藏的背後,學術動機,商業動機,此消彼長,經常倒置。
魔金石空間:唐永祥個展,畫廊周北京2020
「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關係的錯位,對藝術行業而言,可能造成兩個後果:
一是持有藝術品的時間往往過短,從而不符合藝術品交易的規律。導致一、二級市場價格常常形成倒置的現象,這大大傷害了畫廊和藝術家的利益,也打擊了像王一妃這樣的畫廊藝術品經紀人、從業者的信心。
因此國內畫廊行業直到如今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使可能面臨西方藏家拋售中國當代藝術風險的局面,但在同等情況下,他們更願意把一件藝術品賣給西方的收藏家。
木木美術館理察·塔特爾「回贈」個展現場(2019年3月16日開幕 畫廊周北京)
二是某一段時間內,藏家的趣味很有可能主導畫廊對藝術家和展覽的選擇。這十年來,藝術市場出現的:新水墨熱、抽象藝術熱、新繪畫熱,西方藝術熱,以及架上繪畫持續的熱度等等,顯然都是「買方市場」在左右「賣方市場」。
王一妃認為,如果存在這樣的藏家,會對行業的發展造成傷害。
2009年北京保利拍賣「尤倫斯男爵藏中國藝術品專場」
但鮑棟看來,如果是一個健康的市場,為什麼購買藝術品的人沒有權利去售出他手裡的藝術品?
近兩年來,看展經濟的衝擊直接影響到畫廊,倒逼畫廊產業的升級和行業的發展。也意味著當代藝術圈層的擴大,以及潛在藝術品消費人群的增長。
在798藝術區內公共雕塑背後巨大的Prada廣告,圖片來源於網絡
生存
藝術還是商業 夾縫中生存的畫廊何去何從?
然而,正是藝術品消費的增長,讓更多畫廊對自己工作的方向感到懷疑、焦慮、力不從心。
早些年畫廊所一直強調的學術、培養、研究等工作方向,如今,逐漸被好賣,在銷售上更受歡迎所取代。
主打藝術品消費的藝博會
國內藝博會數量的激增,以及其背後所主導的藝術品消費這一個巨大的驅動力,是讓這些畫廊被迫處於這一尷尬境地的顯性因素。
北京公社總監呂靜靜曾談到:「參加藝博會,總是能賣出去作品的,但更吸引人的是認識新藏家。然而,畫廊的精力也被忙碌的博覽會日程消磨掉了。」
長徵空間展望個展「埃迪亞物」現場,2020年
湯大堯個展「史詩」現場 站臺中國,2020年
無奈之下,有的畫廊只能選擇暫停參加藝博會,798園區內的站臺中國、長徵空間先後做出了這一重要的決定,回歸到建立畫廊自身價值的工作方向上。
798藝術區標誌性建築,曾位於此的佩斯北京已經不復存在,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畫廊也許有這樣的底氣和膽魄,但更多行業內的畫廊,面臨著風雨飄搖的市場,只能隨之擺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行業生產的源頭:藝術家們,不得不變成更加勤勞的「蜜蜂」,與更加懂事的「甲方」。
藝術深圳2020現場
他們不僅需要不斷地為參加藝博會的畫廊提供最新的作品;在畫廊為他們舉辦個展時,也會「很懂事地」創作一些比較好賣的「消費型」作品。
如今的藝術行業,早就不是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那個單線的,點狀的樣子——藝術家只管創作,畫廊只管賣畫,藏家只管收藏,觀眾只管欣賞。
在今天這個時代,藝術行業從生產到渠道,到受眾,到藏家,已經從點到面,互相關聯,彼此交織。
畫廊則是在各個鏈條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對它們而言,藝術生態早就不再是「藝術還是商業」、「學術還是大眾」這麼簡單的選擇題了。
- END -
原標題:《深度 | 798藝術區被大眾趣味佔領了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