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將胎盤當作補品吃已有2000多年歷史,秦始皇正是開山鼻祖。胎盤是母體和胎兒之間物質交換的「中轉站」,它是由胚胎胚膜和子宮內膜共同生長結合而成的人體組織,也叫胎衣或胎膜。胎兒通過胎盤從母體攝取營養,胎盤還是一味中藥,學名叫紫河車。《本草綱目》等醫藥典籍,對胎盤醫藥功能都有記載。作為一味傳統中藥,胎盤自然可以吃,但主要以藥用為主。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為追求長生不老,於公元前219年沿渤海巡視京都海疆,在找到的長壽養生處方中,就有胎盤的身影。之後的兩千多年間,胎盤一直是皇室的養生首選。據清宮記載,慈禧在當政之後長年服用足月頭胎男嬰胎盤,就是為養顏。
從外國人給慈禧畫的像中可以看出,50多歲的慈禧容顏宛如少女,這其中就有胎盤的美容之效,當時的西方宮廷也在使用。胎盤本身都有哪些功效呢?胎盤都是不規則的類圓形碟狀物,直徑十多釐米,厚約兩釐米。外面凹凸不平,有多數溝紋,內面被一層極薄的羊膜包被。質地比較堅脆,切面呈黃色或棕色,有特異的腥氣,幹品都可入藥。中醫認為,胎盤有補腎益精,益氣養血之功。胎盤球蛋白製品中含多種抗體,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被動免疫。另外,胎盤還含有幹擾素及巨球蛋白,同時也含有與血液凝固有關的成分。中醫上主要治療氣管炎、皮膚潰瘍及母乳匱乏。
除了藥用價值外,胎盤在民間被當作大補之物,不少人想辦法弄來胎盤燉著吃。很多年輕人都是在父母哄騙之下食用胎盤。有個高考生自述,說考試前幾天,他媽做了一碗酸湯水餃讓他吃,他咬了一口發現肉是灰色的,吃起來還有股哈喇子味道。考完試他才知道那竟是表嫂的胎盤,小夥頓時胃裡翻江倒海。還有一位坐月子的女士,一天婆婆端來一碗「羊湯」讓她喝,她雖然覺得味道怪怪的,但也沒在意,就囫圇吞棗的連肉吃了。半個月後,她問婆婆當時帶回的胎盤在哪裡,婆婆淡定地對她說,你自己吃了呀。這一幕讓這位女士欲哭無淚,只能作罷。類似的事例非常多,不少剛生完孩子的年輕夫妻都中過招,一些學生也被家長補過。
年輕人對吃胎盤,通常都是難以接受。但年齡大的人就不一樣,他們會四處想辦法找胎盤吃。之所以會吃胎盤,只因民間都認為胎盤是大補,那真實情況如何呢?吃胎盤到底能不能大補身體?其實吃胎盤大補之說沒有科學依據,胎盤富含幹擾素、免疫球蛋白等激素,確實有藥用價值,但並不代表吃胎盤就能大補。胎盤中營養物質蛋白質和維生素,都可在食物中獲得,並不比胎盤含量少。而免疫球蛋白、幹擾素等,高溫下會失去活性。經高溫燉煮和烘焙後,這些物質大都會發生變性或降解,剩餘的也會在消化過程中被分解成胺基酸,與普通的肉類沒區別。從醫學上講,胎盤實際上沒有滋補作用,它所含有的蛋白質及雌激素、孕激素等,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具有一些藥用價值。
有專家認為,胎盤由於和母體相連,如果孕婦有可通過血液傳播的疾病,則病原體很可能也會汙染胎盤,食用是有風險的。比如愛滋病、梅毒、B肝等病毒都可通過胎盤傳播,且有些病毒在沸水中不能被短時間殺死。若食用,則會有感染的風險。2015版的《中國藥典》中,紫河車(胎盤)藥材已被逐出藥典,與紫河車相配的一系列中成藥不再收載品種目錄。所以說,不要過分迷信胎盤的滋補功效,胎盤中的營養成分並不神秘,其它食物中同樣含有。至於胎盤中的免疫球蛋白,理論上能提高免疫力,但在煮熟食用後,最終被分解為胺基酸,因此不能直接增強人體免疫力。
要理性看待這件事,切勿跟隨盲從。